你會因為發現自己的對象和朋友們吃完飯,A飯錢發賬單時,讓朋友向上A五毛錢而分手嗎?比如飯錢平均下來是99.5,他讓朋友轉他100。在豆瓣上一個女孩這樣問網友。幾百條評論,大多數在說“這種人,我朋友都不會做,妹子快跑。”過幾天帖子更新,她說已經分手。
我把問題丟給朋友們,除一人表示無所謂之外,其余普遍認為這個男的人品不太行。
現代男女的愛情觀念,就這樣用5毛錢,沖擊出了一個非常嶄新的思考空間,我們會驚奇地發現,當下私人情感領域中的混亂和難解,一點也不比公共領域少。
單就這個問題而言,它雖然是基于戀愛關系的框架被提出的,但其實也適用于普通朋友之間的交往,一種較為普遍的體驗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越來越缺乏清晰的規范、情感邊界和目標,大多數親密關系所呈現的狀態,毋寧說是流動的、隨機的、易逝的。
恰如伊娃·易洛斯(以色列裔法國社會學家)的訪談對象所說:“本來一切都好好的,突然之間,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了,然后關系就一下崩塌了。”
類似的情感現象,在iGen一代(泛指1995年前后出生的一代人,i取自iPhone,意指這一代人的青少年時期都是在智能手機上度過)身上尤為凸顯,相比改善、規劃、有所期待,似乎有一股情感動力學意義上的原力,總是推著我們要急不可耐地回避、拒絕、搞破壞,至于現象背后的文化機制和情感邏輯是什么,卻很難說清。
在開頭這個故事中,女方邀請網友協助她完成一場快速、單向的價值評估,有意否決一個人的品性時,所提供的參考信息,卻比面試簡歷還少,突出的是一個微小難察的日常消費行為。這并不是偶然,它是一個有趣的佐證,說明消費已經成了當代人開啟互動、推進和結束關系的物質和觀念支柱,消費成了我們最快了解對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的認識論前提。
首先,市場邏輯深度塑造了所有人的生活情境,表現為經濟過程的資本主義,同時還是文化、情感、認知的再塑造過程,親密關系的發展亦然。對于置身消費社會的人來說,即便永遠都不進入親密關系,消費也已經成為了自我經驗的一項永久持續的特征。
然后,進入到愛情的領域,今時今日,伴侶的消費能力(不分男女)被前所未有地強調,浪漫互動對消費喜好表現出難以割舍的依賴。因為交往本身就發生在全方位的消費場景中,咖啡館、電影院、游樂園、演唱會、旅游目的地……這意味著,是否具備相匹配的消費品位,能否共享休閑活動和文化喜好,成為了依戀關系成立與否的重要標準,它可以成為墜入愛河的原因,也可以成為快速淘汰對方的理由。
而琳瑯滿目的粉色浪漫和心碎故事背后,是人的“消費主體性”崛起。浪漫關系圍繞著共同的愛好、美食、旅行、運動和文化消費組織起來,直接后果是使得人的消費習慣成為了“價值評估的對象”;而受消費能力支撐的“品位”是高度不穩定的,價值判斷的標準也會實時變化,這意味著關系中的價值感,像供求關系影響價格一樣,時時波動。
也就是說,消費主體性在愛情中一騎絕塵的主導位置,喚起的是更深層的本體不確定性,愛的終結的根源,便藏在受估值波動折磨的不確定性中:生活難道本質上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它直接違背著人對情感安全的需求,沒有人會憧憬把自己對愛情的向往,寄托在永無休止的“面試”上,它比工作面試還要殘酷的地方在于,主考官甚至不拋出明確的問題,但卻用愛的目光鎖定你,期待你最好一直給出無比正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