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長白山頂的天池開冰了。春雪融化后,十五公里外的海風將綠意吹至吉林邊境,一路長白山脈與海鷗相隨。奔馳在中朝邊界的國道上,G331國道吉林段,來到了一個最明亮的季節。
自駕前來的游客,不吝于用各種地名,形容這段路給人的感受。有“塞外小江南”之稱的小城集安、有“東方金字塔”美譽的高句麗王陵、如影視劇取景地的朝鮮族百年村落……長達1437公里的吉林邊境段,人們總料不到下一個彎道過后,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致。
種種稱呼之下,是游人對這一秘境的驚嘆,但也引出一種尷尬。在文旅產業頻出奇招的當下,吉林邊境游的整體知名度并不算高,因此,人們需要用別的城市為之“冠名”,以喚起旁人的想象。
盡管有單個的知名景點如長白山、延吉等地作為招牌,但與這些景點資源一脈相承的邊境各市,對游客的吸引力與承載力都相對有限。整體聲量較小,使近年旅游成績增速亮眼,游客接待量屢屢翻番的吉林,可向上探的空間還有很多。
再造一個響亮的地標品牌,成為破局的關鍵。今年元旦,憑借多年對“長白天下雪”這一冰雪旅游品牌的建設,吉林當期旅游人次同比增長3倍、旅游收入同比增長5.6倍,增速位列東北第一。這一數據,既驗證了品牌效應之于旅游產業的可行性,也為這一老工業基地增添一抹輕盈的亮色。
如何在時空上延展這抹亮色?六月中旬,一場持續大半周的吉林旅游發展大會,在長白山腳下展開。吉林請來了許多從本地走出的網絡名人,借央視記者王冰冰之口,吉林表示,不止于“長白天下雪”,在冰河融化的夏季,吉林也有“清爽吉林·22℃的夏天”。
對游客來說,只消踏上這片土地,來者便會知曉此行的答案。過去的歷史和當下的熱情,融為高山下的爽朗一笑。鴨綠江和圖們江兩條界河的水緩緩流過,水告訴人們,北方未曾化為烏有。
雪季過后,獨屬于長白山的粉雪魅力褪去,夏日邊境游,成為吉林打出的消暑新招牌。
盡管受“眼睛出國旅游”的中朝邊境線吸引,G331國道吉林段上自駕前來的游客逐年增長,但匆匆而來的游客,往往在景觀前與國境線打卡拍照數十分鐘,便要啟程趕往下一個景點。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內最小的城市圖們,正是此類景觀城市發展困境的一個腳注。
作為邊境小城,圖們總出現在“長白—延吉”跟團游的“附贈”景點中。前來打卡的游客,多是奔著86號界碑處寬敞的景觀而來。朝鮮南陽市,與圖們市僅有一江之隔。站在圖們江西岸,南陽市平靜的日常,似乎就流動在身邊。
若游客在拍照完畢后,不多做逗留便向南駛去,只需一兩個小時便能逛完圖們,抵達下一個城市。對這一邊境小城而言,游客消費頻次最高的場景,或許只是在界碑處的超市里買一瓶礦泉水,或購買一個圖們口岸形狀的文創冰淇淋,連午飯都來不及吃一口。
這亦是沿途許多邊境城市共同的處境。事實上,在國道上一路行駛,東面都是朝鮮邊境城市的景色,在公路的休息區過客式拍照,難免讓游客因體驗單一而感到疲憊。
如何讓游客放慢車速,在每一處都有暫留的興趣?將獨屬于吉林邊境的中國朝鮮族文化轉化為場景,讓游客體驗中國朝鮮族的生活,成為吉林邊境游品牌打造的一個關鍵。
綿延一千余里的G331國道吉林段,分布著216座邊境村莊,其中近半數,為中國朝鮮族人聚集的村落。兩百多年前,朝鮮半島的部分民眾,為躲避天災與戰亂流奔至吉林邊境,成為這一關外之地的開荒墾民。時日推移,部分墾民留在當地,在日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守邊戰爭中,逐漸獲得身份認同,成為如今中國朝鮮族的先輩。
要將這百余年的歷史告訴游人,最好的方式,便是打開家門,邀請人們都進來坐坐。
居住在圖們市的第四代中國朝鮮族人金京南,便選擇了將自己在圖們市白龍村的老宅打開。這個由朝鮮移民樸如根在1880年建成的老屋,相傳與其兄弟在河對岸所建的房屋格局模樣相同。這座老屋,由長白山的松木和在朝鮮燒制的青瓦共建,講述著一個移民與融合的故事。
金京南沒有用圍欄擋住游客,相反,他邀請客人們脫鞋進屋小坐。屋內擺放著他收藏的朝鮮族老物件,有燕子在屋內筑巢,幾只小燕從巢內探出腦袋,是金京南喜歡的生機。
在金京南的記憶里,二十多年前他打工回村時,這一朝鮮族老村的人口,在逐年減少。比起守著耕地,年輕人更愿意前往韓國等地打工。據另一座邊境村鎮崇善鎮的書記介紹,彼時,村民們在韓國工作的年收入,能達留村年收入的五倍。
金京南年輕時,白龍村曾有六百余人口。如今,村內剩下三百多名戶籍人口,其中四十多位,是75歲的老人。
“有些事不做,十年后,整個村子的歷史就被遺忘了。”金京南說。
G331國道的發展,給邊境村帶來了久違的人氣。偶然駐足的游客發現,許多從墻外看來樸素無奇的院落,其內處處是獨屬于朝鮮族的民族風俗。如今,更多的仿古建筑在百年部落中建起,游人能走入村落中,嘗一口村莊自制的冰米酒和辣白菜,自制打糕,與村民共跳一曲農耕舞。
百年部落,逐漸成為圖們讓人留步的理由。據金京南介紹,從2019年G331國道邊境游被提出起,來村內游玩的游客數量,每年約有兩成增長。2023年,百年部落接待了游客8萬多人次,僅憑門票收入,村子一年能增收超320萬。常年依賴農業收入的村民,如今借著為游客提供表演或餐飲等服務,在家門口獲得了一份更輕松的工作。
隨著業態的進一步豐富,如百年部落一般的邊境村,有了讓年輕人回家的可能。這些村落內,往往定期安排村民表演本族舞蹈,并提供朝鮮族服飾換裝與拍照服務。人們發現,不止延吉,在G331吉林段途徑的每一個城市,都有讓人成為“延吉公主”或“延吉王子”的可能。
從琿春的“東方第一村”防川村,到和龍的金達萊村,長白縣的果園朝鮮族民俗村……當游客穿上朝鮮族傳統服飾,行走在搖擺的綢布燈籠下,過去的故事,終于獲得時間展開。
在推廣G331國道邊境游之前,長白山與延吉,已成為吉林省內的兩個主力旅行目的地。
但在社交媒體上尋找旅游攻略,對當地文化不熟悉的游客,往往只能跟隨包車司機的腳步,公式化地白天打卡長白山天池,夜晚拍照延吉網紅墻。直到離開,吉林在游客心中留下的,僅是一個潦草的印象。
2023年,吉林推出《吉林省旅游萬億級產業攻堅行動方案》,意在將旅游產業培養為吉林的支柱產業。而在吉林省旅發大會期間,與《大長白山區域旅游發展規劃》《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旅游發展規劃(修編)》共同發布的,還有《吉林省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旅游發展規劃》。三大規劃希望以長白山為核心,帶動10個邊境市區縣,共同打造一個世界頂級旅游目的地。方案的階段目標,是在五年內旅游產業達萬億級。
要將旅游的盤子做大,不能僅依靠一兩個重點品牌。聯動周邊市區,推動吉林沿邊旅游大通道的建設,明線是為打開旅游縱深,讓游客不虛此行;暗線則是為了興邊富民,推動解決邊境村空心村的狀況,為邊境的民眾掙得未來。
這是一幅輕盈且更誘人的藍圖。一度,作為“共和國長子”之一的吉林,在被提起記憶中的富足時光時,人們總會寂寥地重復一句,“過去了”。規劃旅游時,吉林周邊沉默的市鎮,極少被劃進人們的向往中。
但事實上,吉林沿邊各市,是一個因聲量過小,而被社交媒體忽視的寶藏地段。除了一路相隨的朝鮮景觀、火山地質地貌外,這條由南向北的邊境路,串起的是這片土地兩千多年的文明變遷。
G331國道最南端的城市集安,是世界遺產高句麗王城遺跡所在地。公元前37年,高句麗政權在今遼寧桓仁建立,作為中國的邊疆地方政權,一度疆域遼闊,在歷史上存在了705年。
公元前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今集安市市區),以集安為王城的時間長達400余年。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王朝所滅,自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如今,集安市的群山之下,仍分布著大量高句麗時期的遺址、遺跡。
從集安向北行至敦化與和龍,這里曾是唐代渤海國的核心區域。
高句麗滅亡后,我國東北地區的另一個古老民族靺鞨人興起,于公元698年建立了政權,起初國號為振(震)國,后來接受唐王朝冊封,改稱渤海。
作為唐王朝統轄管理下的邊疆地方政權,渤海國全面“憲象唐朝”,仿照唐朝建立了一套完備的政治、軍事、禮樂體系,儒釋道三教文化高度繁榮,形成了“車書一家”的海東盛國景象。
駕車經過白山市靈光塔,似能聽見這一海東盛國的鈴音。
繼續行駛,邊境的歷史驟然變密、變近。沿途的朝鮮族與漢族村落,歷史多可追溯至兩百年前。闖關東的漢族人,與跨越兩江至此的朝鮮族人在此開墾耕種,逐漸聚集而成清朝關外邊境地區的移民村落。
時代的交鋒中,沙俄與日軍鐵路鋪設至此。二十世紀初,這一被清朝封禁數百年的“龍興之地”,被迫進一步開放。溥儀宣讀“退位”詔書的臨江大栗子火車站、“抗美援朝第一渡”的集安口岸、輸送志愿軍的圖們口岸……舊時的村落古道,化為一條嚴冷的邊防公路。這是G331國道的前身,如今駛過,尤見“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
最后一站琿春,唯一一個與俄羅斯、朝鮮兩國交界的城市。經琿春口岸,國內80%的帝王蟹由此進口。琿春街上,隨處可見中、俄、朝三語招牌。2022年,一座東北亞跨境電商產業園,緊鄰琿春口岸而設。前往琿春的游客無需出國,便可購得來自俄羅斯、日韓、朝鮮等地的商品。
可以說,G331國道的吉林段,是一冊寫在長白山腳下的史書。自2021年吉林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建設被擺在臺面上以來,吉林一直在做的,便是將書頁展平、寫厚、裝訂,方便每一位來客翻閱。
如今,G331國道吉林段,已基本一路暢通。曾經村村自建的羊腸小道,已被整合成平整大道。吉林文旅廳表示,在規劃中,G331沿線將逐漸建起20個精品民宿,12個3C級以上露營地。沿途自駕的游客,除了享受風景外,日常的水、電、熱、安全扎營、休息娛樂等需求,均可放心交予營地解決。
可以預見,在基礎設施進一步齊備后,越來越多人將踏上這條中朝邊境線,重新認識吉林。
“吃住行游購娛”,出門旅行,繞不開這六個字。吉林深知,要讓游客玩得好,不能只有文化上的整合,更要在具體的業態上,給游客提供其最關心的選項。
吉林省內常年的旅游目的地榜首長白山,便一直沖在拓展游客想象邊界的第一線。
許多踏上吉林之旅的游客,往往將旅行的高光時刻,放在一見長白山天池的那一刻。但與長白山相熟的當地人知道,見與見不到,這是一件帶著點“神性”的事。
作為東北第一高峰,長白山主峰積雪日數長達258天,若遇雨雪天氣或大風8級以上天氣,長白山主峰便會關閉。即使恰巧能上山,年均269天能見度小于1000米的霧日,也常讓人無法一睹天池的真容。
“有的人,是沒有天池‘命’的。”當地人如是說。
為了讓游客在這場幸運游戲中獲得更多籌碼,近兩年,長白山在微信公眾號“智游長白山”上,推出“旅游天氣”模塊。結合氣象監測預報服務數據,每天下午三點,游客可以提前預知當日夜間到第二日白天的天氣情況,以判斷第二日行程。
但遠道而來的游客,能等待天池現身的時間并不多。在預知無法覆蓋規劃的時候,長白山進一步豐富旅游業態,讓游客能以別樣的方式,感知一個更全面的長白山。
2021年,在長白山北景區所在的傳奇小鎮內,引入了4D電影《飛躍長白山》。與迪士尼樂園內的 “飛躍天際線”游樂項目一致,坐在影院懸空的座椅上,人們如同飛躍了長白山的四季,而天池從冰封至化凍的景觀,更是一年四季均可見。
今年6月,籌備了大半年的吉林首個大型沉浸式戲劇《粉雪傳奇》,亦在傳奇小鎮上演。這是當地文化+旅游業態的一次新探索。走入劇院中的人們會發現,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場實景劇本殺中。隨著劇情展開,人們不由自主地跟著角色,踏入大雪紛飛的“深山”中。而數百年來,長白山守山人的故事,也由此走入游客內心。
對吉林而言,當地并不希望只和游客做一次性生意,而是希望成為一個長久的旅行選項,供游客在夏日納涼,在秋季賞景,在冬春玩雪。一年四季,這都是一條值得走的路。
G331國道的沿途市縣,也在發展各自的旅游特色。除了到琵巖山打卡空中棧道、遠眺“中國飯碗”和龍稻田、到紅旗河漂流、白山市采參、進朝鮮族村落研學等活動外,更值得期待的,是獨屬于吉林邊境的免簽出國游。
當前,延邊州有12家旅行社,可經營中國公民組團赴俄羅斯免簽旅游業務。赴吉林邊境游的游客,還能通過相應旅行社組團,在琿春口岸免簽至俄羅斯旅游。
此外,自2013年起,吉林省便提出構建“圖們江三角洲國際旅游區”,延邊各市期望著,在不遠的將來,中朝旅游重新開放,游客能重新經過古城里口岸,走一遍長白山的東峰。
旅游經濟,亦將一些活絡的商業思維,帶入邊境各市。沿途,百年村落的米酒、南坪鎮龍淵村的辣椒面、光東村的大米,都是藏在深巷中的特產。但這些頗具特色的農產品,一度只在熟人間口口相傳。隨著旅游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如何將農產品品牌化,也成為發展可持續旅游經濟的關鍵。
這一步,尚在初期階段。但旅游產業的搭臺,給了當地產品許多向外展示的窗口。
六月的長白山腳,夜經濟活躍。吉林各地的非遺傳承人、產業品牌云集于此,滿族的剪紙、安圖的鐵藝、女真族的油茶……在行程的最后,游客得以在此最后歇一歇腳,喝口咖啡,帶回一些旅途的紀念。
熱鬧中,非遺傳承人隋進才坐在自己的攤位身后,正打著一片薄鐵。仿村居樣式的攤位前,掛著一串紅辣椒干和明太魚干。
若非特地說明,途經的人們大多沒有看出它們都是鐵藝。
據隋進才介紹,他的父親與祖父,是闖關東來到延邊的鐵匠。憑著一手修補生活用品的鐵藝,他們養活了一家人。但在父親臨終時,他對隋進才說,現在,人們的生活里不再需要鐵匠。
他繼承下父親用了數十年的打鐵器具,將自己的油畫技術和打鐵技術結合起來,制作出一件件能以假亂真的鐵塑。童年時期總吃的烤明太魚,延邊常見的辣椒干、小麻雀,漫山開放的金達萊……憑著這些雕塑,父親的鐵藝重新有了延續。
這些作品,大多數是隋進才日常生活的再現。他說,以前的工匠打鐵,制作水桶,不也是生活的藝術嗎?我做的,不過是將這些工匠的技藝,和自己的情感結合。創作時,他常想起自己的童年,家人圍坐一起吃烤魚,熱辣辣的。雪落在長白松上,枝椏上閃過冷冽的光。
過去的日子,保留在這些擬真的鐵塑中。它們與這老工業基地的氣質相近,堅硬,厚重,又熱烈,溫暖。旅游,也似一場對過去的藝術再現。當地人熟悉的故事、產業,經由另一雙眼睛觀看,又有了新的活力。
“歡迎多來看看。”隋進才說著,又像吉林向我們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