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目前全球共有2.85億人患有糖尿病,另有3.44億人群正處于糖尿病前期,中國、印度和美國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三個國家。糖尿病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健康,除了藥物治療外,學習一些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方法對控制好血糖也同樣至關重要。
什么是糖尿病的自我管理
糖尿病屬于一種代謝性疾病,主要特征為高血糖,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會導致一系列的糖尿病并發癥。然而好多患者對糖尿病還存在認識誤區,多數糖尿病患者認為控制血糖主要通過藥物和注射胰島素治療,還有人認為血糖控制在一定水平內即可放松飲食治療,甚至覺得日常工作已經很辛苦了,可以代替運動等等,其實糖尿病血糖的控制更需要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是指通過科學、規范化的健康教育增加患者自我管理的知識、技能,在醫護專業技術支持下,主要依靠患者自己積極、主動地改善日常行為生活方式,合理應對疾病帶來的身體和情緒問題,最終達到控制血糖和延緩并發癥的目的。
飲食的自我管理
說到糖尿病的飲食控制,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服用了糖尿病藥物或打了胰島素就不需要再控制飲食了,其實這種認識存在兩個誤區。
第一, 糖尿病患者由于體內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過量的飲食攝入體內,不能有效地被身體所利用,反而以高糖的形式存于體內,對組織細胞造成慢性持續性損害。只有通過控制飲食,限制食物的攝入量,才不至于過量,從而減少高血糖對身體造成的損害。
第二, 糖尿病患者雖然已經使用藥物降糖了,但仍然需要飲食控制。首先,從飲食量的角度,雖然過量飲食可以通過增加藥物劑量來平衡,但藥物劑量的增加帶來的是可能的不良反應增加、治療費用的增高。
所以即使使用了藥物,糖尿病患者還是要進行飲食自我管理,飲食方面要注意控制總熱量,飲食要清淡,避免貪食,少吃動物脂肪和精制食品,盡量不要吃甜食,多吃粗糧、蔬菜、瓜果、魚類、豆制品。食物應多樣化,進餐一定要定時定量,少食多餐。多喝水,少吃鹽,改掉吃零食的習慣,盡量戒煙限酒。少吃煎、炸、炒及腌制的食物,多選用蒸、煮及涼拌食物。
運動的自我管理
運動鍛煉在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運動可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預防并發癥和保持身體的健康,規律長期的運動鍛煉,可以顯著地降低糖尿病死亡率以及并發癥的發生。
我們要根據年齡、健康狀況、性別、病情及有無并發癥來選擇合適的運動,也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宜。運動方式有步行、慢跑、騎自行車、健身操、太極拳、氣功等,要循序漸進,開始運動后不可間斷,要堅持不懈,同時遵守“運動三五七”的規律,指每次運動的時間宜堅持在30分鐘以上,運動時間過短,達不到消除體內脂肪堆積的作用,若運動時間不足20分鐘,充其量不過稍稍降低些血糖罷了,不會動員體內的脂肪來提供能量。每周應有5次運動。運動過少,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起到去脂減肥、預防疾病的作用。運動后每分鐘的心跳數,以達到170減去年齡之數為宜。“三五七”提示了一個運動量的概念,還有一個可供參考的標準是:運動后得出些汗、心跳加快,休息5~10分鐘后便可恢復,而且第二天還有興趣參加這項運動。
情緒的自我管理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須長期服藥,很多患者會出現心理障礙。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礙與年齡、病程等因素密切相關,表現方式也多種多樣,行動畏縮、依賴心理較強是兒童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心理障礙;情緒低落、力不從心是中年患者常見的心理障礙;老年患者多表現為急躁易怒,難以接受他人為其安排的治療及護理,甚至有自殺行為。
現代醫學認為,在不良的精神神經因素刺激下,機體會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刺激大量分泌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拮抗胰島素分泌的激素,導致胰島素不足而使血糖升高,甚至加速脂肪的分解,血液中脂肪酸大量增多,導致酮癥酸中毒。精神神經因素也可使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下降,誘發和加重糖尿病病情。中醫學認為陰虛燥熱是消渴病的本質,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致氣機郁結,郁久化火,火灼津液,陰液虧虛,則發為消渴。因此,我們都要放寬心境,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對待疾病,這對控制血糖非常關鍵。
此外,平時心煩氣躁時不妨試試清肺呼吸,深吸氣,屏住這口氣,慢慢地從1數到5,很慢很慢地把氣吐出,直到完全吐盡,同時腦子中想,我們會將體內的有毒物質和壞情緒一起通過吐氣這個過程吐出去,還可以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及適量的體育運動,也有助于改善心情,控制病情。
除了以上幾點特別重要的自我管理,糖尿病患者還要記得按時遵醫囑服藥,定期體檢,監測血糖。總之,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的多種并發癥,但這些并發癥都是可防可治的,糖尿病患者應保持思想樂觀,情緒穩定,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配合飲食、運動、藥物、胰島素等糖尿病的其他治療方法,控制好血糖,防治并發癥。戰勝高血糖,生活更健康!
基金項目:松江區科學技術攻關項目(項目編號:22SJKJGG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