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各行各業,自2022年末ChatGPT發布以來,眾多領域在人工智能的影響下,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文探討人工智能為泛視覺藝術發展帶來的促進與沖擊,并挖掘在人工智能技術加持下,行業的發展趨勢和社會影響。
談促進
設計學門類分支甚廣,小到書裝商裝、工藝美術、服裝舞臺、產品設計,大到建筑設計、環藝設計、城市規劃、影視制作……均在不同程度上享用人工智能帶來的便捷,人工智能的應用深刻改變了設計師的工作方式和行業格局,并成為本世紀設計行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首先,人工智能降低了入行門檻,提升了設計工作的效率。傳統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完成嘗試性、重復性任務,如概念設計、草圖設計、素材拼接和圖像處理等。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后,這些任務可以通過自動化的方式進行,極大節省了時間和人力資源。人工智能可以快速理解來自設計師的文字或圖像需求指示,并根據設定的規則、模型和權重生成從具備初級精度直到較高質量的設計方案,從而縮短了設計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建筑設計、環藝設計等行業的提案階段,設計師們需要在很短時間內完成質量較高的方案效果圖制作。繁復的圖形處理任務花費大量時間,導致創意形成時間不足。然而,如今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此類工作變得輕而易舉,使得設計的過程更加高效,分配給創意的時間更加充裕。
人工智能不僅僅是效率的代名詞,更是設計靈感的“問路石”。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大數據分析和排列組合,為設計師提供了寶貴的創意來源。以Adobe Sensei(應用于Adobe旗下各款產品的底層人工智能工具)為例,它能夠根據用戶的需求和喜好推薦相關設計素材和風格,為設計師提供無窮盡的靈感。谷歌的AutoDraw項目則是人工智能技術與繪畫藝術的結合,它通過識別用戶的簡筆畫,根據模型推薦相應的圖形,幫助用戶輕松完成繪圖,讓創意不再受繪畫能力限制。人工智能作為創意的枚舉和實驗工具,已被廣泛應用于各類設計領域,為設計師增添了更多靈感和創作方向,同時,也為人類靈感提供了更直觀快速的效果反饋。通過分析海量的設計數據、趨勢和用戶偏好,人工智能可以為設計師提供有價值的設計參考甚至是較完善的設計成果。這種輔助有助于設計師更廣泛地吸收靈感,更快地完善創意,激發二次創作靈感,提高設計作品的質量和創意水平。
人工智能還讓諸多設計分支快速進入了自動化、工業化時代。在以往的設計工作中,存在大量復制創意、仿制風格的生產行為,這類工作創意屬性較低,大多屬于重復性勞動,卻還要以人工方式批量實現,計算機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仍然需要企業投入較多中低端設計人力。人工智能技術逐步成熟后,此類工作迅速被機器替代。在強大算力的幫助下,人工智能能夠較準確地生成原本由人力完成的模仿創意和風格復制的行為,生產效率獲幾何倍數提升。可以說,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在設計行業,投下了一顆不亞于蒸汽機、電力、計算機當量的“科技炸彈”,引爆了設計業的又一次工業革命。
此外,人工智能在設計行業中還可以通過數據驅動的方式幫助設計師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大量的市場數據、用戶行為等信息,為設計師提供客觀的數據和市場分析,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用戶需求和市場趨勢。在設計項目的各個階段,設計師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數據預測、優化和評估,從而提高設計方案的質量和效果。例如,耐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大量的市場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出年輕人的潮流趨勢和購買偏好,進而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款運動鞋。這種數據驅動的設計策略不僅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幫助設計師更好地了解消費者,實現了產品與市場的契合。
綜上看出,當前的人工智能雖不完全成熟,但也已被視為創意生成和設計生產的關鍵工具。通過機器學習等技術,人工智能能夠為設計師提供大量具有創造性和獨特性的設計方案。同時,個性化設計成為設計行業的新趨勢。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根據用戶的個性化偏好和行為數據生成定制化的設計方案,從而提升用戶體驗和產品競爭力。數據驅動設計也成為設計行業的發展重點之一,通過收集、分析和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可以幫助設計師更好理解用戶需求和市場趨勢,從而進行更加準確有效的設計決策。自動化設計也成為當前設計行業的熱門話題。
在藝術領域,人工智能的應用正逐漸改變著傳統繪畫、雕塑、攝影、音樂、語音解說等的面貌,呈現出令人矚目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模仿已有的藝術成果;二是為藝術家們提供新的創作思路和創作方式。以深度學習算法為例,它可以分析大量藝術作品數據,從中學習到不同藝術風格的特征,并生成具有類似風格的新作品。比如,國內公司開發的文心一格、通義萬相、秒畫等人工智能工具,都可以接受各類風格指令,并且產生出指定風格或糅雜多種風格的圖像作品。在視覺傳達領域,人工智能創作給我們帶來了“超現實的景觀”“兩件物品融為一體隨機生成”“畫面擴張和旋轉角度”“圖片疊加的特殊效果”等新的表現技法,豐富了形式美感。
由于人工智能創作是一個新生事物,使用者對它的了解還不全面,許多藝術特效還未被發掘。它還常常不聽指揮,搞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奇異結果,有時候反而是歪打正著,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新的靈感和創作素材。
人工智能技術對影視制作的影響也是顯著的。視頻后期制作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自動化視頻剪輯、特效添加等功能。舉例來說,Adobe公司的Sensei技術可以根據用戶的指示和視頻素材,自動為視頻添加音效、特效等,大大提高了視頻制作的效率和質量。同時,在視頻內容生成方面,人工智能技術也有著廣泛應用。比如,美國電影制作公司MGM與人工智能公司Sundance Digital合作,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劇本、角色和場景,創作出一部科幻短片,展示了人工智能在電影制作中的潛力。
此外,人工智能技術還為文博收藏業的藝術品鑒賞、評估和修復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通過圖像識別、模型分析等技術,人工智能可以快速識別藝術作品的作者、風格和價值,幫助藝術收藏家和鑒賞家進行更準確和客觀的評估。比如,倫敦一家藝術機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了一款藝術品識別應用,用戶只需拍攝藝術作品,應用就能自動識別作品的作者和風格,并提供相關的背景信息和評論,為藝術品的鑒賞和學習提供了便利。
談弊端
雖然人工智能技術在設計、藝術相關行業應用中有許多優勢,但也存在一些潛在的不足和弊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解決。
首先,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可能會導致設計、藝術作品的創作者對計算機的依賴,而放棄討論、推敲、手繪等多種基礎的創意模式。雖然人工智能可以生成大量設計方案,但這些方案往往受到提示詞、算法和數據的限制,有時會出現與其他作品相似度過高的情況。
其次,隨著自動化設計技術的普及,一些傳統的中低端設計崗位可能會被淘汰,而需要人工智能技術知識的新型設計崗位則會逐漸興起。
此外,人工智能在設計、傳媒行業中的應用也可能帶來安全和隱私方面的隱患。內容生產過程中涉及的大量數據可能會受到黑客攻擊和數據泄露的威脅。
最后,人工智能的應用可能會加劇人工智能開發企業和其他中小型人工智能應用企業之間的數字鴻溝和技術壁壘。如果不加以立法和政策管控,人工智能技術的高昂成本和復雜性必將成為人工智能開發公司的謀利甚至是壟斷的砝碼。一些中小型人工智能應用公司和個人設計師、藝術家無力與其抗爭,將大大限制社會個體的參與活性、話語權和競爭力。
談未來
未來,人工智能對設計、藝術、傳媒類行業的發展將帶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創新潛力。人工智能可以分析海量的藝術作品數據,學習并模仿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和技巧,從而重新組合出新穎、富有個性的藝術作品。
其次,人工智能技術將提升視覺作品的個性化和定制化水平。通過分析用戶的個性化偏好、行為數據以及社交網絡上的互動,人工智能可以為用戶生成定制化的藝術作品甚至是數字人,滿足用戶個性化的追求和更迫切的精神需求。例如,一些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失獨、失親家庭定制容貌和語音都非常逼真的數字親人。這使人類與虛擬世界之間可以建立更加密切的聯系。
人工智能技術還將加速世間萬物的數字化和虛擬化進程。隨著人工智能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融合,人工智能可以為諸多事物提供更加沉浸式、智能化的展示和互動方式。例如,一些藝術機構已經開始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為觀眾打造虛擬藝術展覽和更多場景體驗,使觀眾可以通過VR頭盔在虛擬空間中欣賞藝術作品。
此外,人工智能還將促進藝術教育的創新和普及。通過在線教育平臺和智能學習系統,人工智能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交互式的藝術學習體驗,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設計技巧和藝術理論知識。例如,一些院校已經開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在線藝術教育課程,為學生提供靈活、高效的學習平臺,拓展藝術教育的覆蓋面。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技術對泛視覺設計行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設計、藝術等行業將迎來更多變革和挑戰。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廣泛應用所消耗的巨量能源,人工智能生產內容的權責分配,人工智能數字人、虛擬世界帶來的倫理挑戰……都將成為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需要國家監管機構、智庫乃至眾多從業者提前預判、精準分析、快速響應、加強引導,推動社會向著更加繁榮和健康的方向發展。
(張駿為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教授;劉軼卓為九三學社中央文化工委委員,北京酌墨數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副研究館員)
兼職編輯:陶一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