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泰安九三學社社員丁兆村,深耕大山16載,傾其全力,自籌資金,創辦了一座集烈士陵園、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磨山峪舊址和山東十大抗日武裝起義主題展為主要內容的紅色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0余年來,前來參觀學習者達百萬人次。
16年的奮斗和艱辛,丁兆村終于實現了他的“紅色耕耘”夢。
“讓后人知道他們,永遠記住他們”
丁兆村畢業于山東泰山醫學院臨床專業,后又進入山東大學深造,工作后創辦了泰安交通門診,由于醫術精湛、服務熱情,前來求醫者絡繹不絕。
2008年,丁兆村在徂徠山西南麓的磨山峪購買了村北山坡上的五間舊房子,翻蓋成庭院式新房,過上了在城里工作居住、到山間休閑度假的愜意生活。
悠閑的生活很快就被一件事打破了。2009年清明節,正在自家山景房中品茗的丁兆村見幾人從窗前經過,徑直走到前面山坡上幾個不起眼的墳堆前,擺放花籃,一一鞠躬。丁兆村上前詢問,方知他們來自泰安市黨史征集研究辦公室,而這里埋葬的都是抗戰烈士,他們有的參加過著名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有的是八路軍山東縱隊四支隊或泰安縣獨立營的戰士。1944年11月,當時的泰安縣抗日民主政府在這里為烈士建墓立碑。
黨史辦的同志走后,丁兆村望著眼前破敗不堪的墳塋和七倒八歪的墓碑,心情格外沉重:現在的人們享受著和平時期的幸福生活,而當年為保衛國家人民獻出生命的烈士的墓塋,卻荒蕪得不成樣子……“九三學社不就是為了紀念抗戰勝利而由‘民主科學座談會’改名成立的嗎?作為九三學社社員,我理應為抗戰烈士做點兒什么!”那一瞬間,他萌生了為烈士修墓的想法,從此,便義無反顧走上這條艱辛路。
向九三學社泰安市泰山區支社和泰安市委會匯報并獲得支持鼓勵后,丁兆村分別于2010年、2014年和2017年對烈士墓進行了三次整修。前兩次整修主要是做培土、恢復墳塋和墓碑等簡單工作;第三次整修時,丁兆村按照泰安革命烈士陵園中烈士墓的式樣,對墓區進行了重新規劃,重新安置之前隨意安放的墳塋,并在烈士墓區前修建了一座臥式紀念碑,開辟了一個紀念廣場。2018年,經泰安市高新區批準,這片烈士墓被命名為“泰安徂徠山烈士陵園”。在烈士陵園落成儀式上,丁兆村對前來參加儀式的九三學社領導說:“烈士的遺骨有了安息之地,烈士的英魂得到了安慰,我總算了卻了一樁心愿。”每年的清明節,丁兆村都會給烈士敬獻鮮花,跪在墓前給烈士磕頭。他說:“不光要為烈士守好家,更要講好烈士的故事,讓后人知道他們,永遠記住他們。”
“單老,我在這里守護您!”
在徂徠山烈士陵園落成儀式上,來了一些抗戰老兵的后代。他們告訴丁兆村,很多當年參加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的老戰士臨終前都表示,希望百年之后能再回到當年戰斗過的地方,與戰友相聚,看祖國繁榮發展。
老戰士們的臨終愿望在丁兆村心中激起漣漪。他再一次打定主意,要為參加起義的老戰士們建個“家園”,滿足他們的遺愿。很快,丁兆村在烈士墓區旁邊開辟了一個“徂徠山起義老戰士紀念園”,很多已故老戰士,再次陸陸續續地“聚集”到他們戰斗過的徂徠山上。
抗戰期間先后任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秘書長、中共魯東南特委書記兼第二支隊政委、中共清河特委書記的景曉村,生前曾表示希望百年后能再回到徂徠山。丁兆村將他的骨灰接來,隆重安葬在徂徠山起義老戰士紀念園。
歷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宣傳股股長、山東縱隊一旅二團政治處主任、魯中軍區三分區副政委、華東軍區警三旅副政委的孟英逝世后先安葬在北京八寶山公墓,2019年也遷到徂徠山起義老戰士紀念園。
老戰士單洪,曾參與組織龍須崮農民暴動,創建了中共山東省委第一個隨軍醫院——新華醫院(后發展成為解放軍第八十八醫院)。他去世后,骨灰從北京運回泰安家中。他的子女都在外地,下葬那天,他們委托丁兆村代為安葬。在悲壯的哀樂聲中,丁兆村抱著單洪的骨灰盒,緩緩地走向墓塋,將骨灰盒安放在墓穴中……
此外,時任山東民族解放先鋒隊總隊長的孫陶林、時任中共泰安縣委書記的夏輔仁和一批當年參加起義的老戰士李伯秋、尹燦貞、杜文泉、楊忠、侯華、閻華、封元篤、邢西彬、趙耀中等人的墳墓,也陸續遷到徂徠山起義老戰士紀念園中,實現了他們臨終的遺愿。他們的墓塋,都是丁兆村出資修建的;他們下葬的時候,丁兆村都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
“沒有展覽館,總感覺是個缺憾”
1988年徂徠山起義50周年時,中共山東省委在徂徠山的馬頭山設立了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當時,由于條件限制,沒有設立紀念館。這些年,隨著修墓和守墓工作的日益推進,建設紀念館的想法在丁兆村腦海中愈加清晰。
說易行難,真正著手做時,丁兆村才發現辦紀念館比整修烈士墓要艱難得多,除卻資金投入,僅資料收集和展品征集就是兩個不小的難題。為了收集資料,丁兆村跑了省、市、區三級黨史辦、三級文物局,找了檔案館、史志辦。奔波勞碌之下,人累得幾乎脫相,原來一表人才的丁兆村,成了連熟人都不敢認的“小老頭兒”。為了發掘那些散落在民間、深藏在知情者頭腦中的故事和資料,丁兆村還專門購置了小轎車,毅然踏上了艱難的尋訪之路。幾年間,北到哈爾濱,南到海南島,西到烏魯木齊,東到青島、威海,丁兆村幾乎跑遍全中國。他拜訪了遲浩田上將和參加徂徠山起義的老戰士,其中包括原北京軍區政委劉振華上將、外交部原駐外大使孟英、起義軍四支隊衛生隊第一個軍醫張一民等人;還采訪了徂徠山起義的主要領導人黎玉、林浩、趙杰以及書法家武中奇等人的后代,尤其是專程到徂徠山起義的領導人、八路軍四支隊司令員洪濤烈士的家鄉江西橫峰縣,找到他的鄉親和后人,挖掘出了一些不為人知的事跡和珍貴資料。
朱毓淦是國家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戰烈士之一,參與組織了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后調任魯中軍區社會部部長和第一任公安局局長,在反“掃蕩”突圍時因叛徒出賣而被捕。審訊中,他拒不透露我黨我軍的秘密,被敵人殘酷割掉了舌頭、挖去了雙眼、刺傷了胸膛,最后被活埋犧牲。為了尋找他的事跡材料,丁兆村5天驅車3500多公里,從泰安到北京、西安、武漢、南京、棗莊等地,找朱毓淦當時的領導、戰友和他的后代座談。為了趕時間,丁兆村深夜驅車通過太行山,因為路不熟,好幾次差點墜崖。由于勞累過度,他的闌尾炎復發,好不容易捱到家做了手術,險些釀成悲劇。
辦紀念館不僅需要詳實的歷史資料和典型實例,還需要足夠多的實物展品。為此,丁兆村不惜高價從村民手中買下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主要領導人之一、山東人民抗日聯軍獨立第一師師長洪濤生前用過的軍號、大刀和行軍擔架;千里迢迢趕赴浙江紹興,從嚴興隆的后代手中取回在茅茨自衛反擊戰時令其中彈負傷的彈頭……他還通過各種方式,與當年參加起義的老戰士們的后代取得聯系,收集老戰士們的遺物。丁兆村的精神感染了老前輩的后人,抗戰時期曾任山東省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兼四支隊政治部主任的林浩的子女送來了父親用過的望遠鏡、懷表,在魯中區負責向延安運送黃金工作的孟英的子女將父親截獲的日軍軍毯、軍刀送到紀念館……
就這樣,在丁兆村的不懈努力下,紀念館終于建成并向社會開放。2020年,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時,丁兆村又辦了一件大事——改造提升紀念館,迎接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紀念館由平房改建為鋼架結構的大展廳,面積由600平方米增加到2128平方米,布展內容由徂徠山起義擴展到山東十大抗日武裝起義和八路軍山東縱隊,全面展示了山東十大抗日武裝起義和八路軍山東縱隊的戰斗發展歷程。丁兆村以自己的行動向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看著新落成的山東抗戰主題展,
看著一撥又一撥的參觀人群,聽著人們參觀后的激情感慨,丁兆村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錢,我想辦法”
修建烈士陵園,恢復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部隊駐地舊址,建立抗戰紀念館,再加上平時的管理、運行,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雖然省、市相關部門及單位也給予了大力支持,但仍有很大一部分需要丁兆村個人承擔。慢慢地,丁兆村開診所掙的錢搭進去了,家庭的積蓄也搭進去了,可一項項開銷仍像是無底洞。此時丁兆村才體會到什么是捉襟見肘,才真正理解了“困難”這兩個字的真實內涵。
烈士墓群和紀念館所占土地,原來是屬于磨山峪村的,實行承包制后,隨著周邊的荒山一起承包給了村民。丁兆村與當地村委商量確定,土地流轉費260萬元一次性交給村里,地上附屬物的補償分別與各戶協商,另行簽訂協議。為了湊夠260萬元的土地流轉費,丁兆村想以自家房產為抵押物向銀行申請100萬元貸款。想法剛向妻子透露,妻子立即搖頭:“打住!你把開門診賺的錢都砸上了,我強忍著沒跟你翻臉,還想連老窩也搭上,沒門!”丁兆村坦誠地給妻子講了當前的困難,講了今后的發展前景,講了只能向前走、不能往回退的道理,最終妻子含淚在貸款協議上簽了字。還有一次,丁兆村借到了錢,但沒過多久出借人就反悔了,非要收回借款不可。丁兆村只能拆了東墻補西墻,借錢還賬。為了堵窟窿,他狠心將剛買的新車以低廉的價格抵給債主,新車開走的那天,丁兆村心疼得一天沒吃飯。
第三次修繕烈士墓的時候,丁兆村又讓資金卡住了脖子。將土堆式的墓體改為磚石結構的墓體,加上修建墓間道,需要資金60多萬元。想著手中僅有20萬元,丁兆村犯了難。一籌莫展之時,他想到家中早年買的山間別墅。他心里很清楚,賣小院的事絕不能讓妻子知道,于是便“偷偷摸摸”地下手。紙包不住火,不久,這件事就被丁兆村的妻子發現了。這次她沒鬧,卻蒙著被子哭了一個晚上。
存款沒了,汽車沒了,房子沒了。丁兆村由存款幾百萬元的“富翁”變成了負債近千萬元的“負翁”。即便如此,他始終堅持革命紀念設施的公益性,堅持免費開放。
全家齊上陣
自從建立烈士陵園和紀念館,丁兆村每天都連軸轉、兩頭跑,一頭是徂徠山中的紅色文化事業,一頭是泰安城里的醫療診所。家里的事,子女的事,他無暇過問,反倒是家人,看到他每天辛苦奔波,還要為他擔心。
隨著烈士陵園的建成和紀念館的正常開放,必須安排專人常年住在山上管理。安排誰呢?兩個女兒都在上學,妻子有自己的工作;如果外聘,工資、保險、福利都要支付,自己一時又負擔不起。此時丁兆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那年,他的父親89歲,母親81歲。當他試探著征求父母的意見時,沒想到兩位老人痛快地答應了。
就這樣,年邁的父母搬到山上當起了義務管理員,盡心盡力看護陵園,為陵園拔雜草、排積水。老人還欣然承擔了紀念館的解說工作,講起徂徠山起義頭頭是道,參觀者甚為震撼。
父母年齡越來越大,丁兆村對住在山上的他們也越來越不放心。為此,他又動員自己的親哥哥上了山。不愿看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父親91歲那年,有一天在陵園拔草時,不幸跌倒摔斷了股骨頭,臥床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母親88歲那年查出了食道癌,因錯過最佳治療期無法手術,可是老人家毫不在乎,照樣天天待在陵園忙個不停,直到生活不能自理才下山住院。丁兆村對父母深感愧疚,而父母對他卻滿是理解,母親臨終前對他說:“媽知道你是個好心人,能幫你照看山上這一攤子,我和你爸心里都高興?!?/p>
2013年3月,丁兆村的大哥在陵園干活時,突發腦出血,一頭栽倒在地,臉被樹杈刮了一道大口子,肉都翻了出來。丁兆村既心疼又懊悔。雖然哥哥沒有生命大礙,但康復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山上卻又不能沒人照管。就這樣,丁兆村又動員自己的姐夫上山,直到一年后姐夫車禍受傷,丁兆村的大哥又回到了山上。大哥說:“兆村啊兆村,我算服了你了,為了那片烈士墓,你搭上了自己還不算,還把全家、把親戚都給搭上了?!比缃?,丁兆村的大哥已年近70,仍然在山上默默地堅守。
從2008到2024的16年間,丁兆村也從滿頭黑發到銀發過半。16年來,丁兆村沒有選擇發財致富和安逸享受,而是追隨內心,選擇了將自己的一腔熱忱奉獻給抗戰烈士,選擇了紅色精神的弘揚和傳承。他的無私奉獻與奮斗也結出了累累碩果,除了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外,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館還被公布為“山東省政府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退役軍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山東省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九三學社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還被中共泰安市委黨校、組織部、宣傳部、黨史研究院,泰安市教育局、關工委等多個部門公布為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基地,先后有百余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在這里設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丁兆村用滿腔的熱血和16年的艱辛,實現了他的“紅色耕耘”夢,向九三學社,向社會交了一份優秀的答卷?!拔覜]有別的想法,就是想著為烈士建好墓,為烈士守好家,向后人講好烈士的故事,讓后人知道他們、永遠記住他們?!倍≌状迦缡钦f。
(周永生為泰山學院原紀委副書記,陳建華為九三學社山東省委會宣傳部干部)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