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珍藏著一件“清慎勤忍”玉牌。它是清代中期制品,造型為八邊形,4.5厘米見方。玉牌材質為新疆和田青白玉,玉質純凈溫潤,采用淺浮雕等技法,正面陽刻“清慎勤忍”四個篆字,另面淺浮雕有蓮花、魚和蝌蚪,工藝精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歷來強調為政以德,將德視為修身之本、為政之要。“清慎勤忍”就是傳統政德的集中體現,文化意蘊深厚,被后人稱為“千古不可易”。
“清慎勤忍”最早語出三國時期魏國大將李通之孫李秉所著《家誡》。書中寫道:“昔嘗侍坐于先帝,時有三長史俱見。臨辭出,上曰:‘為官長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宋代呂本中在《官箴》一文中寫道:“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大約在乾隆時期,又加上了“忍”字,成為四字官箴。梁啟超《新民說·論公德》載:“近世官箴,最膾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古人認為,為官能清、慎、勤,再加一忍字,何事不辦矣?
古人用各種方式表現“清慎勤忍”四字官箴。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御書“清慎勤”大字賜王漁洋,以肯定他清廉、慎行、勤勉的為官之道。王漁洋一生從政從文,均成就非凡。他不僅潔己愛民,廉潔奉公,還教育自己的兒子做一個“清慎勤”“不負民”的好官。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之后,康熙將“清慎勤”御筆遍賜各直省督撫,以此作為官吏的“座右銘”。清朝不僅將“清慎勤忍”作為為官的準則,還作為考核官員的標準。
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特色之一。古往今來,不少人愛好和田玉并賦予其“德”的內涵。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說廣泛傳播。人們把玉和德結為一體,又將玉與君子結緣,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比德焉”;借玉的性質來形容君子,如謙謙君子、溫文如玉。玉的溫潤代表仁慈,堅硬質地象征堅忍不拔,圓潤的棱角象征公平正義,清脆舒暢的聲音象征清正廉直的美德。乾隆皇帝曾令宮廷造辦處將“清慎勤忍”四字官箴雕刻在玉牌上賞賜給大臣。因為普遍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意識,官員不會隨便將玉牌摘離身上,所以“清慎勤忍”四字官箴玉牌猶如警鐘在旁,時刻提醒著官員不僅要擁有玉的品性,還要做到“清慎勤忍”。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千百年來,“清慎勤忍”作為官員的一種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深刻影響著為政者和其他人。時移世易,我們如今所面臨的是與古人不同的制度環境與事業,不能以古為綱,但從問題意識來看,古代官員與今日干部,都面臨著公與私、廉政與勤政等問題。“清慎勤忍”四字官箴蘊含的砥礪官德修養、提高為政本領等基本原則和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義。民主黨派成員參政履職,也是“為政”行為,要從“清慎勤忍”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中汲取營養和智慧,時刻強化自我約束,及時清除非分之想,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第一,“清”是一種風范操守。清正廉潔,是為政之首。對民主黨派成員來說:一要修清正的風操。“政者,正也”,要涵養浩然正氣,為人正派,做事公正。二要修清廉的作風。清廉是福、貪欲是禍,要養清廉之德,“寧可清貧,不可濁富。”三要修親清政商關系。民主黨派成員中的經濟界人士更要做人清行、朋友清交。四要修清雅的氣質。民主黨派成員中的知識分子更要清心靜氣,多讀書、多學習、多研究,使自己高節清風、淡泊名利。在這方面,民盟中央原主席史良為我們樹立了典范。她是上海抗日救亡運動領袖“七君子”之一,為抗日救亡運動、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堅貞不屈,為我國的民主與法治事業做出大量的奠基和開創性的工作。她淡泊名利,曾把自己在1948年承辦一件大遺產案獲得的上海十余幢房屋報酬全部獻給國家,另一幢三層樓的60余間房屋撥給民盟上海市委會作辦公用,逝世后沒有留下任何財產。毛澤東同志贊譽她為“女中豪杰”。
第二,“慎”是一種道德品質。慎,謹也(《說文》),德之守也(《國語·周語》),意思是能夠做到謹慎就是守德。謹言慎行是為政之要。對民主黨派成員來說:一要慎權。要牢記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不能把權力看作牟取私利的工具,不能濫用權力,要始終做到公正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慎始慎終。二要慎言。“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禍從口出,患從口入”……這些話無不體現“慎言”的智慧和“口無遮攔”的后果。不要說自己做不到的事,要“言必信,行必果”。在履職盡責時要實事求是、暢所欲言,不講空話、套話、大話,不講無原則的話,不講不利于多黨合作的話。三要慎欲。“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欲望猶如無情的水火,一旦失去控制,就必然導致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要在生活中時常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四要慎獨。在自己獨處和無人監督時更要做到謹慎不茍。東漢“四知”先生楊震用“暮夜卻金”詮釋了為官慎獨的道理。要銘記楊震“暮夜卻金”和他的那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的警世之言,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涵養“幽蘭自芳志高潔”的境界。
第三,“勤”是一種傳統美德。勤,勞也(《說文》),意思是做事盡力,不偷懶。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勤勞,也以勤勞吃苦著稱于世。勤于職守,是為政之責。對民主黨派成員來說:一是要勤勉勤政。要勤于政事而不懈怠,勤奮敬業而不偷奸耍滑,勤勞實干而不空談,勇于擔當而不逃避責任。二是要勤國勤民。要把為國履職、為民盡責作為價值追求。要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常出主意,常想辦法,常凝共識。三是要勤學勤研。學習和研究是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鑰匙”,是提高素質和增強本領的基本要求。要學習曾國藩“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的精神,勤于學習、勤于思考、勤于研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本領。四要勤儉持家。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什么時候都不能丟。一方面,“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人生在世須勤奮,勤奮衣食不乏匱。另一方面,“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要養成勤勞節儉的品行。
第四,“忍”是一種智慧品格。忍,能也(《說文》),忍,耐也(《廣雅》)。宋代蘇軾在《晁錯論》中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堅忍不拔是為政之能。對民主黨派成員來說:一要修堅忍不拔之志。任何情況下都要政治意志堅定,政治立場毫不動搖,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亂云飛渡仍從容”。二要修忍辱負重之氣。古人云,百忍成金。在工作中要容忍大度,在生活中要修好自己的忍性。遇事要善忍,不爭口舌,克制性情。“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雨過天晴。”三是要修忍口節食之習。俗話說:“慎言以養其德,節食以養其體。”要養成均衡飲食的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作者為九三學社威海市委會原主委,九三學社中央參政黨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