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取生辰綱》是《水滸傳》第十六回的精彩選段,主要塑造了楊志這個人物形象。本教學反思從教學設計“三讀楊志”著手,一讀作為個體的楊志,從五件大事全局性地看待楊志的命運起伏,為楊志畫人生起伏圖;二讀文本中的楊志,從楊志的裝扮、事物形象“藤條”、管理方式讀出楊志的個性特點,為楊志寫反思日記;三讀原著中的楊志,從文本故事的前因后果、原著相關情節中讀出楊志的性格成因,為楊志寫小傳。“三讀楊志”活用文本聯結、任務驅動、創意表達三個策略,梳理出從單篇閱讀走向整本名著閱讀的路徑。
關鍵詞:三讀楊志;單篇閱讀;整本書閱讀;《智取生辰綱》
《智取生辰綱》是統編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讀文章。節選自《水滸傳》,是中國明清白話小說,寫的是晁蓋、吳用等人劫取梁中書生辰綱的經過。情節圍繞著“智取”逐步展開,懸念迭起。課文所選這一部分是從楊志上路開始寫起,也是整個故事的高潮部分。本文雙線交織展開故事情節,揭示矛盾沖突,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從而表現作品主題。教讀課文要根據單元導讀和學情來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智取生辰綱》所在單元導讀有三層內容:抓住小說的主要線索,梳理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探討其性格形成原因;結合具體描寫,了解古代白話小說的藝術特點。據此,本教學設計立足核心人物“楊志”,設計了“三讀楊志”的環節,從個體到文本,再與原著的情節前呼后應,探究個體命運、個性特點以及性格成因。《智取生辰綱》是名著中的單篇,楊志是眾多人物中的單一個體,可由此走向整本書閱讀,從個體形象走向群體形象,探究整本書閱讀中品讀人物之路徑,打通學生把握整本書群體形象的脈絡,形成一條暢通的閱讀通道。從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
一、一讀個體的楊志,從全局看命運走向
《水滸傳》采用“先分后合”的鏈式結構,前四十回講述單個英雄的故事。施耐庵通過塑造這些“同而不同”的群體形象,讓讀者看到一群性格相似的人俠肝義膽的英雄壯舉,但因選擇不同,每個人的命運也不同。梳理楊志從一位軍官一步一步落草梁山的故事線,可以從《水滸傳》的群體形象中清晰地分離出其獨異的個體形象。作為個體的楊志,他的每一次選擇都決定了他之后的每一條道路。因而可以引導學生先讀名著中作為個體的楊志,知其整個人生命運走向。在教學設計第一個環節中,教師采用說書人說書的形式開場,將楊志人生的五件大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初讀以下文字,感受楊志武藝高強卻倒霉坎坷的命運。選段如下:
卻說牛二搶到楊志面前,就手里把那口寶刀扯將出來,問道:“漢子,你這刀要賣幾錢?”楊志道:“祖上留下寶刀,要賣三千貫。”……[1]
牛二喝道:“你說我打你,便打殺直甚么!”口里說,一面揮起右手,一拳打來。楊志霍地躲過,拿著刀搶入來,一時性起,望牛二顙根上搠個著,撲地倒了。楊志趕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連搠了兩刀,血流滿地,死在地上。[2]
兩個斗到五十余合,不分勝敗。月臺上梁中書看得呆了。兩邊眾軍官看了,喝采不迭。陣面上軍士們遞相廝覷道:“我們做了許多年軍,也曾出了幾遭征,何曾見這等一對好漢廝殺!”李成、聞達在將臺上不住聲叫道:“好斗!”[3]
“一讀楊志”,將楊志個人從整本書的人物群體中抽離出來,作為個體分析。在這個環節,指導學生依據楊志生命中的五件大事,為楊志畫一張人生起伏圖。楊志本是北宋武侯楊老令公之孫,世襲軍官出身,考中過武舉人,在東京做過殿帥府制使,他站在人生的高峰,春風得意,目標自然很明確,要立軍功“博個封妻蔭子”;然而世事難料,他運送花石綱,在黃河里遭風打了船,失陷了花石綱,逃到他處避難,人生開始走下坡路;再到東京街頭賣祖傳寶刀,盛怒之下殺牛二被流配充軍,他跌入低谷;沒想到大名府留守梁世杰看中他的武藝,與索超斗武獲勝,贏得梁中書賞識,“封妻蔭子”又有了新的希望,直至生辰綱被吳用等人劫走,人生完全跌入谷底,楊志胸中大志最終幻滅。
一張人生起伏圖,可觀其人生大事。我們也能從中看出作為獨立個體的楊志心有大志、身懷武藝、精明謹慎但人生之路最終并沒有按照他的理想方向去走。為什么會如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全局的命運轉盤上,去發現楊志身上存在的顯性矛盾之處。
二、二讀文本中的楊志,從微觀觀個性特點
作為個體的楊志,他武藝高強,且為人處世透著精明和謹慎。那么團隊中的楊志呢?單憑個人的力量很難成就大事,正如《淮南子》所言:“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尤其是作為團隊的首領,楊志更應該懂得“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二個環節,帶領學生品讀文本中的楊志,從微觀處觀其個性特點。細讀文本,楊志在團隊中的表現讓人堪憂。
其一,裝扮暴露角色定位。作為團隊管理者,精明的他在出發前就跟梁中書要了“提調”眾人的權利,并且做了充分的準備:喬裝打扮,悄悄趕路。“揀了十一個壯健的廂禁軍,都做腳夫打扮。”而他自己則“戴上涼笠兒,穿著青紗衫子,系了纏帶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條樸刀。”文本中對楊志裝扮進行細致描寫有其深刻的用意:“涼笠兒”“青紗衫子”“纏帶行履麻鞋”,這裝扮適合熱天行路,而押送生辰綱的時間正好是五月半天氣,酷熱難行。楊志出場就帶著“領導人”的特殊行頭,與“腳夫打扮”的廂禁軍從外在拉開了距離,為接下來的團隊離心埋下伏筆。直至在黃泥岡上,楊志阻止眾軍士歇息時,其中一個辯白道:“提轄,我們挑著百十斤單子,須不比你空手走的。”楊志引發眾怒,尤其一句“你端的不把人當人!”更是道出楊志將自己完全放在領導者位置上的做法,徹底與廂禁軍從心理上拉開了距離。假如楊志也做腳夫打扮,途中替換廂禁軍挑挑擔子,可能會是另一種局面。
其二,事物形象暴露仕途野心。在小說中,塑造人物以達到揭示主題的作用,除卻個體形象、群體形象,還有一個事物形象也起著重要作用。“藤條”一詞在文本中一共出現十次,這是塑造楊志個體形象一個重要的事物形象。楊志為什么帶著藤條上路?一是藤條柔軟,極易隱藏,符合當時偽裝的身份;二是藤條質地堅韌,彈性極好,打在人身上極痛,但是對人體傷害最小,只傷皮肉不傷筋骨。可以達到震懾軍士的作用。楊志的目標很明確:順利完成押送任務。完成任務就能得到舉薦、賞識,他咸魚翻身有望,仕途功名就穩妥了。
其三,管理方式暴露性格缺陷。細讀文本,楊志管理眾人,文本中有多處語言、動作描寫。“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拿了藤條要打”“被楊志拿了藤條打將來”,從“便打”“要打”“打將來”可讀出楊志打人不假思索,毫不猶豫;“楊志拿起藤條,劈頭劈腦打去”“拿了藤條,劈臉便打去”,這兩處在“打”之前加了“劈頭劈腦”“劈臉”兩個動作,“劈”的意思是“迎著,正對著”,可讀出楊志此人心狠手辣。而語言描寫同樣暴露出他的性格缺陷,每一次罵人,楊志都是“喝道”,語言簡潔,但是傷害性很大,因而引發眾怒:從肚中尋思“這廝不直得便罵人”到直接告狀“直這般做大”,再到“那十四個人,沒有一個不怨悵楊志”。再回頭看,老都管表示到東京要賞眾軍漢時,他們說了一句話:“若是似都管看待我們時,并不敢怨悵。”此細節也暗示了楊志管理方式粗暴、情商過低導致團隊離心離德。
“二讀楊志”,帶領學生細讀文本中的楊志。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抓住這三個關鍵處設計教學任務——以楊志的視角寫一份反思日記。設計三個反思模板,一是從裝扮、藤條、管理方式中任選一個角度進行反思;二是從管理藝術的角度進行反思;三是從地利與人和的角度進行反思。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中,去解密楊志與眾軍士不一致的服飾密碼,去發現“藤條”的隱秘含義,去分析楊志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在小說這種體裁中,敘述視角的選擇對于學生理解作品具有重要意義。”[4]因此,本環節帶領學生變換一個視角走進楊志的心理世界,當所有的文字密碼被解析出來,作為主人公的楊志如何反思自己的失敗呢?學生在微觀中品讀出楊志的個性特點,這對理解其命運轉盤的走向有著重要作用。
三、三讀原著中的楊志,從呼應知性格成因
《智取生辰綱》是《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的選段,沒有交代前因后果。聯系原著第十六回,知因明果,還原這個故事的完整性,才能全面、深刻地走進楊志這個人物;同時,“我們需要透過表層信息探尋到更多隱含的奧秘,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5],因此聯系原著其他與楊志相關的情節,從前呼后應的關系解讀,更能理解其性格成因對于命運轉盤走向的影響。
(一)起:楊志的推,見其精明之精
1.楊志道:“非是小人推托,其實去不得。”
梁中書說:“我有心抬舉你,這獻生辰綱的札子內另修一封書在中間,太師面前重重保你。如何倒生支調,推辭不去?”[6]
2.楊志道:“此十擔禮物都在小人身上,和他眾人都由楊志,要早行便早行,要晚行便晚行,要住便住,要歇便歇,亦依楊志提調。如今又叫老都管并虞候和小人去,他是夫人行的人,又是太師府門下奶公,倘或路上與小人彆拗起來,楊志如何敢和他爭執得?若誤了大事時,楊志那其間如何分說?”
梁中書道:“這個也容易,我叫他三個都聽你提調便了。”[7]
梁中書見楊志武藝高強,選中其押運生辰綱,不曾想楊志多番推脫不去。在經歷花石綱事件之后,楊志深知江湖險惡,此去兇險,如若失敗,他的仕途定然不保,故而能推則推。當梁中書亮出“在太師面前重重保你”的底牌之后,楊志心動了。但是他實在太精明了,必須拿到謝都管、虞候的提調權利方可上路。這種精明,固然是性格使然,跟他迫切想要“博個封妻蔭子”的思想也有莫大關系。也正是這種思想,使得其急功近利,一步一步走向失敗。
(二)合:楊志的逃,見其格局之小
1.高俅大怒道:“既是你等十個制使去運花石綱,九個回到京師交納了,偏你這廝把花石綱失陷了,又不來首告,倒又在逃,許多時捉拿不著。今日再要勾當,雖經赦囿所犯罪名,難以委用。”[8]
2.話說楊志眼睜睜地看著七人都把這金寶裝了去。
如何回轉去見得梁中書,欲要就岡子上自尋死路,卻待望黃泥岡下躍身一跳,猛可醒悟,拽住了腳,尋思道:“爹娘生下灑家,堂堂一表,凜凜一軀,自小學成十八般武藝在身,終不成只這般休了!”回身再看那十四人,指著罵道:“都是你這廝們不聽我言語,連累了灑家。”
楊志嘆了口氣,一直下岡子去了。[9]
關于花石綱失陷,從高俅的話里可知楊志沒有回京復命,而是逃了;面對生辰綱被劫,楊志先是欲尋死,后是罵人,責怪旁人連累自己,沒有反思自己敗在哪里,最后更是一走了之,足見其缺乏擔當,格局之小。性格決定命運,楊志押運生辰綱失敗是為必然。楊志想要補回殿司府制使一職,被高俅以“難以委用”之由趕出殿司府。因此,從楊志兩次出逃,能窺見其命運走向。
(三)呼應:楊志的志,見其命運之悲
1.“灑家是三代將門之后,五侯楊令公之孫。”[10]
2.原著贊詩:“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斗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11]
3.眾人道:“是我們不是了。若楊提轄在這里,我們都說不過。如今他自去的不知去向,我們回去見梁中書相公,何不都推在他身上。只說道:他一路上凌辱打罵眾人,逼迫的我們都動不得。他和強人做一路,把蒙汗藥將俺們麻翻了,縛了手腳,將金寶都擄去了。”[12]
楊志與林沖斗武時介紹自己是將門之后,可見楊志出身不俗,再加之武功高強,胸有志向,他拿著的是一手好牌,起點相當不錯;緊接著楊志押運花石綱,在黃河翻了船。本不是大錯,回去請罪應該能得到原諒。但是從高俅的話來看,楊志失陷花石綱第一時間不是回去請罪,而是逃跑,暗示了他的人生開始走下坡路;生辰綱失陷之后楊志愛惜自己的羽毛,再一次逃跑,才有了這個故事的結局:眾人將所有罪過全部扣到楊志一人頭上。楊志自始至終都不明白,他一生的追求始于功名,也終于功名。他被“志”困住,卻不知與梁中書等人一道,會令祖宗蒙羞。因此,他的悲劇命運,繞不開這個“志”字。
“三讀楊志”,聯讀原著中的楊志。在這個教學環節中,由單篇走向整本書閱讀,設計一個教學任務:總結楊志的一生,給他寫一篇小傳。為楊志寫小傳,需要引導學生提煉出楊志主性格:精明謹慎、格局小、急功近利,把筆墨集中到楊志的“推”“逃”等關鍵事件,讓學生在典型情節的前呼后應中,找到楊志的性格成因,探究悲劇英雄的悲劇命運。
【教學反思】
本教學設計著力于“三讀楊志”,個體的楊志、文本中的楊志和原著中的楊志既獨立又有機融合,因而將三者逐一解讀,又整合再讀,便能全面、深刻地走進楊志這個人物的核心。“三讀楊志”分別對應三個學習任務:畫人生起伏圖、寫反思日記、寫人物小傳,為單篇走向整本書閱讀提供了教學范式。
一是活用文本聯結,打通單篇與整本書的情節脈絡。聯結策略是整本書閱讀中最有成效的閱讀策略,文本聯結就是在文本中尋找照應點。“三讀楊志”將個體的楊志抽離出來,再與《智取生辰綱》中的楊志、眾人物放在同一個語境中分析,最后將楊志的命運放進原著《水滸傳》中相關情節聯結,形成前呼后應之勢。楊志不再是單個個體的楊志,他與林沖、魯智深、牛二、高俅、索超、梁中書、晁蓋、吳用等眾多人物都串聯起來了,情節脈絡清晰了,人物形象自然就清晰了、立體了,單篇的局限也打破了。在文本聯結中,多條線索貫通,學生沿線溯源,追根究底就有了更明晰的角度。
二是巧用任務驅動,打破學生與人物的心靈隔膜。“三讀楊志”借助任務驅動,畫人生起伏圖、寫反思日記、寫人物小傳,在任務中與個體的楊志、文本中的楊志和原著中的楊志進行多方位、多層級的對話,從人物的單面形象走向多面形象。通過多個任務的串聯,人物形象不再單一,而是變得立體而豐滿,學生與人物之間的隔膜也隨著任務的完成而逐漸被打破、消除。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我們還可以設計“微書評”“漂流瓶”“朋友圈留言”“腰封推薦語”等任務,幫助學生走進名著人物,消除隔膜。
三是妙用創意表達,打造自我與文本的審美聯系。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學生很容易陷入自我的圈子,“我”的閱讀體驗,“我”的審美感受,都是“我”的,不能建立起自我與文本的聯系。“三讀楊志”的教學設計要義之一便是要將“我”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聯結,創意表達能有效地完成二者的對接。一讀楊志,讀出他人生的起伏,能夠用圖來表達;二讀楊志,讀出楊志在管理過程中的心聲,能夠站在楊志立場進行反思;三讀楊志,讀出他潛藏在命運之舟下的暗礁,能夠從全局看楊志,為人物寫傳記。從“自我”對話到與文本對話,實現審美體驗的多層級表達。
注釋:
[1][2][3][6][7][8][9][10][11][12]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全傳[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78,79,84,99,100,78,
105,77,395,105.
[4]陳小維.從《智取生辰綱》探尋初中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23(03):37.
[5]王曉容.品“變”與“不變”,探小說奧秘——以《智取生辰綱》為例談小說閱讀理解路徑指導[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