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目前學生文化論著研習閱讀困難、議論文寫作思維不深刻、論述方法單一的問題,結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單元文化論著,以邏輯支架為抓手,從研讀論著中運用的核心概念“支架”、隱含前提“支架”、虛擬論敵“支架”、間接論證“支架”,分析了深化理性思考的多種路徑。指導學生綜合運用邏輯支架,對文化論著的部分語段進行深入研讀,并在完成這一單元梳理的基礎上,結合追問和論辯兩種寫作訓練方式,深化理性思考,提升議論文寫作的能力,發展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關鍵詞:邏輯支架;理性思考;單元讀寫
統編版教材共有兩個單元隸屬于“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任務群學習,指向思維發展和提升核心素養的單元。這一單元任務群的學習目標是學習并運用觀點明確、邏輯嚴密、簡潔精煉、表述準確的語言,體驗邏輯、推理和實證等科學思維方式,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和科學素養的提升。[1]然而這個任務群的選文文本論述背景復雜、理論深度難、對于學生理性思維要求高,在閱讀教學中推進深層閱讀比較困難。另一方面這一單元“深化理性思考”的議論文寫作任務也很難和單元閱讀文本勾連。在教學實踐中,為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嘗試運用邏輯支架構建文化論著閱讀和議論文寫作的橋梁。
一、運用邏輯支架,構建思考框架
支架理論源自蘇俄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學習理論。維果斯基將認知的發展分為實際的發展層次以及潛在的發展層次,在這兩個層次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2]。支架的作用相當于建筑過程中的“腳手架”,起到臨時性、過渡性作用。在教學活動中,圍繞當前學習主題,幫助處于實際發展層次的學習者,跨越最近發展區,進而達到潛在的發展層次。[3]在文化論著單元學習中,合理運用邏輯支架,可以幫助對文化論著閱讀理解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掃除閱讀障礙,以邏輯支架為“抓手”,對文化論著中的核心概念、論述思路、論述方法加深理解,并在議論文寫作中能借助邏輯支架深化議論文寫作的理性思考。筆者以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單元文化論著單元為內容,探討總結了本單元四篇課文中主要運用的邏輯支架,并運用它們進行議論文寫作指導,探求深化議論文寫作理性思考的基本路徑。
二、巧用邏輯支架,深化文化論著學習
運用邏輯支架,主要是運用課內所學的邏輯知識,解決閱讀文化論著的實際問題,探求閱讀文化論著的深度理解。邏輯支架,具體指為明確觀點而運用的核心概念“支架”,為嚴密論證思考而探究的隱含前提“支架”,為拓展思辨空間而引入的虛擬論敵“支架”,以及為加強論述力度而運用的間接論證“支架”。這些邏輯支架的合理運用,使文化論著的解讀更準確、深入。
(一)明確核心概念支架,準確提出觀點
本單元文化論著無論是立論文還是駁論文中觀點的提出和論證都是圍繞核心概念展開論述,核心概念的闡釋又是基于論述情境展開討論的。在提出觀點前,要辨析清楚相似度極高的核心概念,就要善于抓住闡釋核心概念的語境、限定詞,規避邏輯謬誤,準確把握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以《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2a段落為例,為了更有力地解答德國青年大學生關于經濟關系的疑惑,針對“經濟是決定一切的嗎?”這一問題,需要辨析經濟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恩格斯在論述中提出:
所以,并不像人們有時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樣是經濟狀況自動發生作用,而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他們是【在既定的、制約著他們的環境中,是在現有的現實關系的基礎上】(這句作狀語修飾“創造”)進行創造的,在這些現實關系中,經濟關系不管受到其他關系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多大影響,歸根到底還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它構成一條貫穿始終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紅線。(《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
這一段是一句復雜長句,符合英語的語言邏輯。通過抓復雜長句的重要概念,再解讀關聯詞,抓句子的主干,進一步解讀修飾性限定詞。這句話是圍繞經濟關系的地位和作用展開討論的,通過一句長的修飾性狀語明確了經濟狀況發生作用的具體情境,再通過“不是……而是……”“但”等關聯詞辨析經濟關系的地位和作用,通過“歸根結底”明確經濟關系的決定意義。表明作者恩格斯的觀點:經濟狀況會發生作用,但會受到環境、現實關系的影響,無論受到其他現實關系多大影響,經濟關系是決定性的。通過對經濟基礎及其相關因素的概念辨析,避免了“經濟決定一切”這樣以偏概全的邏輯謬誤,從而進一步表明經濟基礎論,非經濟決定一切論的觀點。
(二)探究隱含前提支架,嚴密論證思考
在議論文中論證過程應該能呈現邏輯推理的每一個環節,但論證中有某些被省略的環節,這些環節就是隱含前提。因此仔細辨析論證過程中的隱含前提,還原隱含前提可以使論述思路更加嚴謹。
在柏拉圖的《人應當堅持正義》這篇文本里,針對格黎東提出的希望蘇格拉底越獄的建議,蘇格拉底的設問層層展開,可以梳理出這樣的主問題鏈:
該不該聽所有人的意見——最重要的是不是活得好,而不是活著——是不是活得好就是活得體面、正派?——能不能做不正當的事呢?——是不是可以故意做不正當的事?——是不是在某種情況下可以做不正當的事?——是不是做不正當的事在任何情況下對本人而言都是可恥的?——以不正當報不正當也不行,對嗎?——以壞報壞是正當的,還是不正當的?
蘇格拉底的層層設問是針對格黎東的三條建議展開的,這些問題的設置前后都有內在邏輯聯系,并且屬于誘導性、指向性發問,目的是說服格黎東,表明自己不愿意越獄的立場。在蘇格拉底追問的問題背后隱藏著的未盡之意,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追問的目的。
觀點:最重要的并不是活著,而是活得好。
論題:試圖未得到雅典人同意釋放便離開此地是不是正當。
論據1:為了花錢、名譽和養家等而越獄都是眾人的考慮。
(隱含前提1:眾人的意見是外行的意見,不是真理)
論據2:我們受道理約束,要慎重考慮我們行事是否正當。如果不正當,就不必考慮留在這里是否會死,是否必定要受罪。
(隱含前提2:為了道義而死,為了道義而受罪是我愿意的)
結論:做不正當的事就不能活得體面、正派。因此不能做不正當的事。
蘇格拉底在這段論述中探討的是越獄是否正當,蘇格拉底希望表明的就是要聽從專業人士的建議、要獲得體面、正派、不能做不正當的壞事,即使以不正當報不正當,以壞報壞,都不行。在論述中補充的兩個隱含前提,目的是強調自己不能聽格黎東以及眾人的意見而越獄,眾人的勸說會使自己違背道義,而自己考慮的就只是道義,即使為道義而死,也在所不惜。
(三)引入虛擬論敵支架,拓展思辨空間
虛擬論敵也即議論文中的假想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觀點,通過對不同觀點的利弊探討,能把文本主題思考引向深入。這個“論敵”可能會對我們的論點舉出反例或從論點推出錯誤,也可能會質疑論據及隱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論證中存在的邏輯問題。[4]引入虛擬論敵的前提是充分考慮觀點提出的背景,即是本文針對當前什么現實問題發表的觀點。這些現實問題中有些就是當前社會里他人的錯誤認知。再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例:
文中提及的現實背景:這些年來,由于“四人幫”的迫害和他們控制下的輿論工具的大量的歪曲宣傳,把這個問題搞得混亂不堪。
論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一般論證重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意義。
正面例證:根據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發現的化學元素符合其元素周期表的規律。
反面例證:列舉“四人幫”鼓吹種種唯心論的先驗論經不起實踐檢驗,最終破滅。
一般論證就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肯定了這一觀點。但是這樣的論證說服力不夠,僅僅能證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不能證明實踐是“唯一”標準的重要意義,也不能證明過于堅持實踐的意義,會否走向“唯實踐論”的另一個極端呢?結合當時現實背景可以看出在當時特殊歷史背景下,一些人的錯誤思想余毒未除,因此借虛擬論敵提出反面的錯誤思想,可以更全面地認識這一問題。比如在文中提出:
“有的同志擔心,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會削弱理論的意義。”提出某些同志對堅持實踐的意義的錯誤解讀,進而提出實踐和理論的關系再思考,進一步明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目的是揭示偽理論的真面目,肯定了實踐不會動搖真科學和理論的地位。
“有的同志說,我們批判修正主義,難道不是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去衡量,從而證明修正主義是錯誤的嗎?”同樣也是運用設立虛擬論敵的方法。進一步表明馬列主義雖是原理,但也是長期的實踐經驗概括總結而來的,源于實踐高于實踐,這一真理的源頭仍是實踐,充分有力地證明了論點。
(四)運用間接論證支架,加強論證力度
間接論證主要運用歸謬法、反證法、排除法等邏輯方法,通過夸大錯誤結論,論證反論題為假,以及證明其他選言肢錯誤以得出正確結論來加強論證力度。
盧梭《憐憫是人的天性》一文中有一個長段落,長句多,段落層次復雜。運用間接論證“支架”,把握這一段落的話語邏輯。先辨析文本中“人”“野蠻人”“自然狀態中的人”“惡人”,明確文本中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再理清語段中關聯詞引導的關鍵句,比如“因為”“所以”“因此”“然而”“既然”等關聯詞,進而明確語段的基本論述思路。可以發現盧梭在駁斥霍布斯的過程中,始終圍繞霍布斯提出的觀點“人天生是惡人”,進而分條予以駁斥,仔細研讀其批駁的理由,發現其論述中可以看出其內在邏輯的推理過程,這也是本文理解的難點,因此筆者對此運用間接論證“支架”,引導學生對文本邏輯進行推導。整段以駁斥霍布斯的錯誤觀點的論證為主,針對霍布斯提出的三個觀點進行批駁。
針對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惡人”的觀點,運用間接論證的歸謬法,先提出假如人天生是惡人,那么人為了滿足許許多多欲望而產生的需要(如果p真,那么q真),再提出每個人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而產生需要(非q),最后得出結論人天生是惡人(則非p)。通過假設原觀點“人天生是惡人”是正確的,那推出的“人的欲望無窮盡”結論是荒謬的,因而駁斥原觀點。
針對霍布斯觀點“惡人是一個強壯的孩子”,提出“野蠻人是否也是個強壯的孩子呢?”運用歸謬法進行分析,先提出如果野蠻人是強壯的孩子并依賴別人,那么他會干任何過分的事(如果p真,那么q真),再提出野蠻人不為所欲為(只為保護自己的生存而產生的需要)(非q),最后得出結論野蠻人是不可能既強壯,又依賴他人的(則非q)。同樣運用間接論證的歸謬法,假定原命題為真,進而就得出野蠻人會干出任何過分的事的荒謬結論。
針對霍布斯觀點“野蠻人就是惡人”,運用了間接論證的排除法,得出阻止野蠻人作惡的唯一途徑是欲念的平靜和對惡事的無知。運用了排除法,先提出阻礙野蠻人作惡的,或是智慧的發達,或是法律的約束,或是欲念的平靜和對惡事的無知(p或q或r),再提出既不是智慧的發達,也不是法律的約束(非p和非q),最后得出結論阻止野蠻人作惡的是欲念的平靜和對惡事的無知(則r),進而證明自己的觀點“野蠻人不是惡人,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善”。
通過對本課長語段的論述思路的回溯,運用邏輯法中間接論證“支架”的歸謬法、排除法,以及有效推理過程中隱含前提,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盧梭思考問題反駁對方的嚴謹,也使我們在重溫作者的論述中內在思路的同時,明確議論文理性思考的途徑。
三、巧用邏輯支架,進行議論文寫作指導
通過對社科文化論著這一單元的研習,探究經典理論論著中核心概念“支架”、隱含前提“支架”、虛擬論敵“支架”、間接論證“支架”對表述觀點、深入論述的意義,進而遷移到日常議論文寫作中,引導學生深入理性思考。在議論文寫作中,合理運用邏輯支架,可以助力學生議論文深度思考。日常議論文寫作中會鼓勵學生追問、辯論等形式進行訓練,在追問和論辯過程中,要求學生合理運用所學邏輯支架深化自己思維能力。
(一)追問深究議論文問題根源
追問是議論文寫作訓練的一種常用形式,在追問質疑中深究現象背后的本質思考。綜合運用核心概念“支架”、間接論證“支架”等。請看下面一則作文題:
有人認為,懷疑是認識世界本質的前提。你是否認同這一觀點?
這句話是一句直言判斷,提出一個觀點:懷疑是認識世界本質的前提。寫作核心在“懷疑”和“認識世界本質”之間的關系,前者是不是后者的前提?
先看一則提出的觀點:
懷疑一詞,過于負面,一說到懷疑總會讓人想到一些相對負面的事情、情緒,而世界的本質肯定是相對美好、正能量的,我們又怎么能用懷疑的目光來認識世界的本質呢?
可以看出其從負面的角度界定“懷疑”和從絕對肯定的角度界定“世界的本質”,對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沒有全面合理地思考,違反了“充足理由律”的邏輯規律。
再看一則論述:
懷疑是人生來的天性,被廣泛用于日常生活。——懷疑是必要的。——真理尚不能完全正確,他人之言更是值得懷疑。——世界的本質是真理與謬誤的統一,而懷疑是其前提。
這則論述思路的論述是不嚴密的。“世界的本質”一會用“真理”替代,一會又說“真理與謬誤的統一”,偷換概念,這違反了“同一律”的邏輯規律。在論述中沒有明確論述清楚“懷疑”和“認識世界的本質”的聯系。
在日常訓練中,圍繞“懷疑是認識世界本質的前提”,可以運用所學邏輯支架,進行追問:
世界本質的含義——懷疑是認識世界本質的前提?——懷疑對認識世界本質的重要性是什么?——僅僅依靠懷疑就能認識世界本質嗎?——懷疑是認識世界本質的唯一前提嗎?——盲目地懷疑是認識世界本質的前提嗎?——還有其他條件可以認識世界本質嗎?
追問過程的嚴謹合理主要體現在對“懷疑”語境義進行界定,利用限定詞明確其概念,利用虛擬論敵,探尋從對方立場出發,提出懷疑畢竟是有主觀性的,那僅僅依靠懷疑能客觀認識世界本質嗎?還可以進一步利用間接論證的歸謬法,夸大僅僅依靠盲目懷疑會帶來的結果,在追問過程中,不斷地對核心概念“懷疑”“認識世界本質”的含義和兩者關系進行思考,以求更準確地界定兩者之間的聯系。
在追問中還可以用間接論證“支架”,以求得出更合理的結論。
先提出假設盲目懷疑是認識世界本質的前提為真,如果盲目懷疑是認識世界本質的前提,那么主觀唯心的判斷就可以決定一切萬物的運行規律(如果p,那么q),再提出但主觀唯心的判斷不能決定一切萬物的運行規律(非p),最后得出結論:盲目懷疑也就不能成為認識世界的前提(非q)。
間接論證中歸謬法的合理運用可以夸大原先錯誤判斷帶來的謬誤,使得論述更嚴密。
(二)論辯引導議論文理性思考
論辯是議論文寫作訓練的另一種常用形式,通過正反思考利弊補足思維漏洞。綜合運用“核心概念”支架、“虛擬論敵”支架、“間接論證”支架等邏輯思維方式。
有人認為,凡是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必然是最強的。也有人認為,凡是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恰恰并非是最強的。對此,你怎么看?
先來看一則寫作提綱:
首先概括觀點提出觀點: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并非是最強的,但都有強大之處,其次論證弱小之物不一定會在這個世界上滅亡,然后說明,這個世界包容性很強,并非最強也能生存,最后論證不要盲目追尋最強,而要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分析一下這則提綱的論述:
并非最強,(但)有強大之處——弱小之物,仍未滅亡——世界包容性強——不要盲目追求最強,有自己生存之道。
在這一論證過程中,議論的起點是“恰恰并非是最強的”,進而推出的結論是世界包容性強,強者和弱者都有生存之道。但細究題目材料,兩個“有人說”分別從兩個角度分別提出在世界上生存,“必定是最強的”和“恰恰并非是最強的”,正好是矛盾的觀點。只有全面分析這兩個矛盾觀點的語境、原因等,綜合進行思辨,才能更清楚地說明觀點。
針對這樣的思維問題,在日常訓練中,可以把兩方觀點分別作為正反方的觀點,放在不同語境中單獨進行分析,運用邏輯支架解決思維問題。
在這個題目材料的思辨中,對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結合語境進行準確定義,同樣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為何提出的是兩個矛盾的觀點呢?同時肯定這兩個觀點是否違背邏輯規律中的“矛盾律”呢?通過語境辨析,這兩個結論的隱含前提是不同的,正方基于“強者是優勝劣汰的結果”,反方基于“弱者蘊藏更持久的生命力量”,因而產生不同的結論。再往深層次思考,在默認這兩個觀點都能成立的前提下,能否再對這兩個觀點提出新的質疑呢?可以引入虛擬論題,提出反例繼續質疑,從而把思考引向深入,使論證更嚴密,提升學生思辨能力。
綜上所述,針對目前學生文化論著閱讀困難、議論文寫作深度不夠等問題,本文從文化論著閱讀,找出其內在的邏輯支架,從核心概念“支架”、隱含前提“支架”、虛擬論敵“支架”、間接論證“支架”這四方面構建學生理性思維的架構,幫助學生明晰語境中的文本觀點、理清文本論證思路、深化論證思考。進而以邏輯支架為抓手,以讀促思,以思促寫,在議論文寫作指導中,通過追問和辯論的練習形式,搭建邏輯支架,以提升學生理性思維能力。
注釋: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59.
[2]余震球.維果茨基教育論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84-390.
[3]葉黎明.支架:走向專業的寫作知識教學[J].語文學習,2018(4):56-6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