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詩歌閱讀最重要的突破點是詩歌意象,意象中飽含的作者情感是詩歌閱讀需要把握的關鍵。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與詩歌閱讀理論,探索出了意象——情感教學法,其方法有三個主要環節:一是熟讀詩歌。指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詩歌內容;二是提煉詩歌意象。指導學生理解詩歌意象,從詩歌內容中還原詩人的創作對象,找到具有邏輯聯系的意象群;三是從意象中品味詩歌情感。指導學生認識詩歌意象對于品味詩人情感的意義,發掘詩歌意象的情感因素,感悟詩歌情感的意象化過程,從而讀懂和接受詩歌之美。意象——情感教學法適應初中學生接受心理,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具有積極價值。
關鍵詞:詩歌閱讀;意象——情感教學法;語文核心素養
古典詩歌非常強調意象、意境、意味,詩人往往用意象把世界與讀者連結起來,詩人建構的世界中,用意象抒發情感、寄托理想、闡發社會觀念,讀者通過意象把握和體悟作者的情感和旨趣,進而真正領會詩歌之美。筆者長期的教學實踐將意象作為詩歌閱讀教學的突破口,結合中外詩歌理論,探索旨在提高學生詩歌閱讀能力的意象——情感教學法,經過知識考核與作品賞析的反復測試,驗證了這一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教學效果,得到學生的積極支持與高度認可。
一、熟悉詩歌意象類型
那么,何為意象呢?要說意象則必須從物象說起,物象是純自然的、客觀存在的,而意象指的是融入了作者的某種情感、趣味的客觀物象。由此可見,詩人通過自然界中的意象來抒發自己濃郁的情感,以表達高遠的個人志趣。[1]
(一)草木類意象
秋季,在萬物凋零枯萎時,大地呈現出一片肅殺蕭條的景象。菊花卻在這片蕭條寂寥的土地上悄悄綻放,散發出獨屬于它的獨特生機。如:陶淵明《飲酒》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引起詩人對時光易逝的感嘆,用水的流逝來形容時光的易逝,用花落來形容人生的無常,從中感悟到人生的短暫——落花,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正是以落花意象表達時間轉換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
暮春時節,楊花飄飄灑灑地從空中落下,常給人一種飄忽不定、居無定所之感,最容易勾起離別者的哀思——楊花。蘇軾在《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中以楊花為意象,展現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他寫道:“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這里,楊花被賦予了更為復雜的情感色彩。它既像花一樣美麗,卻又因其輕盈易逝而無人憐惜。這種既美又哀的情感,正是蘇軾對人生無常與世事滄桑的深刻體悟。
(二)動物類意象
中國古典詩歌中,動物類意象的運用豐富多樣,這些意象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為詩歌增添了無盡的魅力。現在,就讓我們以具體的詩歌為例,來分析動物類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運用與內涵。[2]
《早發白帝城》寫道:“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其中,“猿聲”就是典型的動物類意象。猿猴的啼叫,不僅是對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更是詩人情感的抒發。在這首詩中,猿猴的啼叫,仿佛是詩人心中無法平息的激情與豪情的象征,與輕舟疾馳、萬山飛過的壯麗景象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了詩人豪情滿懷、奔放不羈的形象。陸游的《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這里的“雞豚”同樣是動物類意象。雞豚作為農家生活的象征,既體現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也展示了農家待客之道的淳樸與熱情。通過這一意象,詩人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鄉村世界,感受到了那種樸素而真摯的人情味。
中國古典詩歌對動物類意象的運用不僅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手法,更使得詩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這些意象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傳遞著詩人的情感與思想,讓讀者在品味詩歌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氣象地理類意象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氣象地理類意象的運用尤為普遍,它們以獨特的表達方式,將詩人的情感與思想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使得詩歌更加生動、深刻。
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長河”是典型的氣象地理類意象。大漠的廣闊與孤煙的直挺,構成一幅壯觀的畫面,凸顯出邊塞的荒涼與孤寂;而長河的蜿蜒與落日的圓滿,則營造出一種寧靜而深邃的氛圍。范仲淹《漁家傲·秋思》中的“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衡陽雁”也是氣象地理類意象的運用。衡陽雁的南飛,象征著季節的更替與時光的流逝,同時也寄托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通過這一意象,詩人將個人的情感與自然的變遷相結合,使得詞作更加具有情感共鳴。
游子思婦望著天空中的圓月,想念著遠方的故鄉家人,此時,月亮的冷清將人們的情感很好地體現了出來——月;例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里的“白日”與“黃河”便是典型的氣象地理類意象。白日依山而盡,展現出時間的流轉與自然的壯麗;黃河奔騰入海,則象征著生命的不息與歷史的綿長。通過這兩個意象,詩人將登樓的所見所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二、喚醒詩歌情感的意象教學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意象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意象的靈魂。意象與情感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們相互交織、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詩歌的深刻內涵與獨特魅力。本文將通過解析具體詩歌,深入探討意象與情感的關系,以及如何通過領悟詩人情感來更好地理解詩歌意象的教學價值。[3]
(一)意象與情感的互動關系
意象與情感是中國古典詩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詩歌的深刻內涵與獨特魅力。在領悟詩人情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關注意象與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系與互動性,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古典詩歌。同時,通過深入解析具體詩歌中的意象與情感關系,我們可以進一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刻內涵。
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里的“明月光”與“地上霜”是意象的運用,它們不僅描繪了夜晚的景色,更通過明亮的月光與寒冷的霜露,傳達出詩人孤獨寂寞的情感。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以動作與情感的結合,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深深思念。這種意象與情感的交融,使得詩歌情感真摯動人,引人共鳴。陸游《游山西村》中的“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雞豚”“臘酒”是典型的氣象地理類意象,它們描繪了農村生活的樸素與豐饒。而“豐年留客”則體現了農家人的熱情與淳樸,傳遞出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與向往。
許多詩歌都運用了豐富的意象來表達詩人的情感。比如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通過壯觀的自然景象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的敬畏與對時光的感慨;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則以明月為意象,寄托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與祝福。在領悟詩人情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關注意象與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系。意象是情感的載體,它通過具體的形象與場景,將詩人的情感具象化、生動化。
情感是意象的靈魂,賦予了意象深刻的意義與內涵。因此,在欣賞古典詩歌時,我們需要通過領悟詩人情感來深入理解意象所蘊含的意義,進而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與精髓。我們也需要注意意象與情感之間的互動性。意象與情感是相互作用的,它們共同構成了詩歌的動態美。在詩歌中,意象可以引發情感的產生與變化,而情感又可以影響意象的選擇與呈現,這種互動性使得詩歌充滿了生命力與感染力,令人陶醉其中。[4]
(二)從詩歌意象來理解詩人情感的教學分析
初中學生在學習詩歌時,往往存在著對古代文化和語言的陌生感,以及對詩人情感理解不深入的問題。他們往往停留在對詩歌表面意思的理解上,難以深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采用生動有趣的方法,引導他們從詩歌的意象入手,逐步深入理解詩人的情感。在初中階段的詩歌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詩歌意象入手,深入理解詩人的情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還能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情感共鳴。結合教學案例和學生心理,介紹意象——情感教學法的實踐意義和應用策略。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意象所蘊含的情感。《春曉》的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回憶自己早晨醒來的情景,與詩人筆下的春天景象進行對比,從而更好地理解詩人對春天的喜愛與贊美;杜甫的《春望》描寫了春天長安的景色,并通過豐富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對國家興衰的感慨。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先讓學生朗讀詩歌,感受其韻律之美。然后,引導學生找出詩中的意象,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國破”“山河”“城春”“草木”等,領悟這些意象所傳達的荒涼、破敗之感。通過討論和講解,讓學生理解這些意象如何與詩人的情感相聯系,表達出詩人對國家興衰的深沉感慨。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其他詩人的作品,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王維的《山居秋暝》等,對比分析不同詩人的意象運用和情感表達,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意象在詩歌中的重要性,讓學生從意象中領悟詩人的情感。
三、閱讀詩歌意象品味情感的教學路徑
上述分析,我們可看到意象在詩歌中所起的獨特作用。下面我們以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教學個案,來分析閱讀詩歌意象品味情感的教學路徑。
(一)具體意象中解讀詩歌的思想情感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富有豐富意象和情感的詩歌,主要有以下具體意象:“北風”“白草”“胡天”“飛雪”“春風”“梨花”“珠簾”“狐裘”“錦衾”“角弓”“鐵衣”“瀚海”“愁云”“置酒”“胡琴”“琵琶”“羌笛”暮雪”“紅旗”,這些意象都體現了詩歌的思想情感,分析它們有助于幫助我們理解詩歌的真情實感。詩歌的豐富意象體現在對邊塞風光的描繪上。例如,“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這兩句詩,北風、白草、飛雪等自然元素共同構成了邊塞嚴寒的畫卷,展現出一種蒼茫、肅穆的氣氛。這些意象不僅刻畫了環境的艱苦,也為后文的送別情感做了鋪墊。詩中的意象還體現在對送別情景的細致描繪上。如“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輪臺東門、雪滿山路等意象,生動地描繪了送別時的場景,使人仿佛置身于那風雪交加的邊塞之中,感受到了詩人與友人離別的悲涼。
岑參在詩中描繪邊塞的艱苦環境和送別時的凄涼場景,表達了對友人深深的眷戀之情,以及對友人離去的不舍和擔憂。詩人對邊塞生活的獨特感悟,即對邊塞將士不畏嚴寒、堅守崗位的敬佩之情,以及對自己身處其中的自豪和感慨,也從意象中得到表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意象,更是詩人情感的升華,以春天的景象比喻雪后的美麗景色,寓意著雖然離別帶來了痛苦,但美好的回憶和友情將永遠留在心中,如同春天的花朵般絢爛。
(二)描述性詞語解讀詩歌的思想情感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充滿深情與豪情的詩歌,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描述性詞語,這些詞語展現了詩人的思想情感。詩人對邊塞風光的描繪,是對邊塞將士的敬佩之情。盡管環境艱苦,但將士們依然堅守崗位,這種精神讓詩人深感敬佩;詩人對送別場景的描繪,風雪中送別友人時的痛苦與不舍溢于言表。也借此表達了對友人的祝福和期待,希望友人一路平安,早日歸來。
描述邊塞風光的詞語,如“北風卷地”“胡天八月即飛雪”“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等。這些詞語勾勒出一個寒冷、蒼茫的邊塞世界,既展現了邊塞生活的艱苦,也暗示了送別時的凄涼氛圍。這些描述性詞語的使用,不僅為全詩奠定了基調,也為后文表達詩人的情感做了鋪墊;描述送別場景的詞語,如“中軍置酒飲歸客”“紛紛暮雪下轅門”“輪臺東門送君去”等。這些詞語生動地描繪了送別時的情景,將詩人的情感與送別場景緊密結合,使得詩人的情感更加真摯動人。
總體而言,中學詩歌閱讀的意象——情感方法主要有三個環節:一是熟讀詩歌。指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詩歌內容;二是提煉詩歌意象。指導學生理解詩歌意象,從詩歌內容中還原詩人的創作對象,找到具有邏輯聯系的意象群;三是從意象中品味詩歌情感。指導學生認識詩歌意象對于品味詩人情感的意義,發掘詩歌意象的情感因素,感悟詩歌情感的意象化過程,從而讀懂和接受詩歌之美。意象——情感教學法適應初中學生接受心理,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具有積極價值。
注釋:
[1]張潔.悟詩情,提升語文核心素養[J].課外語文(上),2021(1):102-103.
[2]陳建彬.解讀言外之意,品味意境之美——中國古代詩歌鑒賞之探幽[J].江西教育,2017(30):16-17.
[3]肖姬嬛.把握意象體味意境感悟意蘊[J].科技信息,2009(13):117,90.
[4]金穎男,張榮生.詩歌意象與意境[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5(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