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近年來,博物館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與重視。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初中德育工作,可以豐富德育的內容和形式。文章分析了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德育工作的優勢,并提出了有效利用博物館資源、拓展初中德育新課堂的路徑:篩選、整合博物館資源,使之成為服務學生的“活教材”;引進來、走出去,讓博物館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二課堂;創新德育實踐活動,開展“小講解員”志愿服務活動,以期為新時期的德育工作提供思路和借鑒。
[關鍵詞] 博物館;資源;初中德育
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場所。當前,世界各國都在不斷加快博物館建設的步伐,并逐漸將“教育”列為博物館的重要功能。2020年9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提出明確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中小學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的學習效果。博物館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館內豐富的歷史文物、藝術品和科技展品,不僅展示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也是青少年了解歷史、文化和科技的重要場所。
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階段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德育工作,可以增強學生的歷史文化意識,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和綜合
素質。
一、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德育工作的優勢
博物館資源具有直觀性、多樣性和生動性等特點,為德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廣闊的空間。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德育工作,能夠有效提高德育質量與效果。
(一)直觀性與體驗性
一些學校的德育課程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將德育知識傳授作為工作重點,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忽略了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博物館的展品通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此外,博物館還會采用多媒體技術,如影像、聲音等,為學生提供更加直觀、多樣化的學習體驗。這種身臨其境、多樣化的學習體驗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好奇心的同時,也能夠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提升德育實效。例如,在學習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后,可以讓學生觀看先烈們留下的遺物、書信、手稿等,從而加深對先烈們的了解,繼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多元性與全面性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所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辈┪镳^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藝術品,呈現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這種多元性和全面性為德育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教育素材,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文化、歷史和社會背景,培養他們的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時,博物館還能展示出不同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思考并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總之,博物館的多元性和全面性為德育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拓展了德育的廣度和深度。
(三)互動性與實踐性
目前,許多博物館場館內設置了觸摸屏設備,學生可以通過觸摸屏上的交互操作,自主選擇展品的詳細信息、圖片、視頻和音頻等,深入了解展品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價值;有的場館還設計了與展品相關的互動游戲,增強參與感和趣味性;還有一些場館引進虛擬現實技術,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使學生深刻體會展品所傳達的情感和意義,提升德育質量和效果。
博物館通常還會提供各種互動展覽和活動,如工作坊、講座、導覽等,這些活動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體驗感,使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例如,宜興紫砂壺博物館提供陶藝制作和茶藝表演等互動體驗項目,學生可以親自動手制作一件紫砂陶瓷作品,或者品嘗一杯用紫砂壺泡制的茶水。這種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紫砂陶瓷的歷史、工藝和藝術價值,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
信心。
二、有效利用博物館資源,拓展德育新課堂
博物館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教學形式靈活多樣,是學校德育的有效補充。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拓展德育新課堂。
(一)篩選、整合博物館資源,使之成為服務學生的“活教材”
在各類博物館中,既有自然類、科技類、歷史類展覽內容,也有中華傳統文化、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等文化教育主題類展覽內容,這些都是德育課程資源。教師可以深入了解和研究本地的博物館,對其蘊藏的德育課程資源進行篩選和整合,建立德育資源庫,開辟德育“第二課堂”。
筆者搜集了本地區博物館的相關信息,針對學校的德育課程設置及學生發展的需求,以愛國主義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科普教育等為活動主題,制作了假期博物館德育主題活動清單(見表1)。筆者利用節假日、寒暑假等時段,組織、引導學生走進博物館開展學習,讓學生在與自然、人文、科學等近距離接觸中充分感受與體驗,從而順利實現德育目標。
(二)引進來、走出去,讓博物館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二課堂”
1.博物館內開課
根據德育活動涉及的主題,利用博物館的館藏現場開展德育活動,將主題班會課、主題德育活動搬到博物館。例如,開展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班會課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生命奧秘博物館。首先,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展示的各種生物標本和科普資料,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生命的多樣性和奇妙之處。其次,通過工作人員的講解,讓學生了解生命的起源、演化以及保護生命多樣性的重要性。最后,通過“觀察生物”“觸摸標本”“感受氣味”等多種體驗方式,讓學生對生命科學產生興趣,提升他們對生命的敬畏之心。通過實地參觀和體驗,學生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會有更深刻的了解,從而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初中生由于正處于青春期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喜歡接受新事物,他們的興趣點通常集中在對新鮮事物的發掘上,對“生命教育”的認識往往只是字面上的印象,沒有形成真正的概念。將生命教育主題班會課搬到博物館,可以彌補傳統課堂體驗性差的缺陷,能夠取得較好的德育效果。
2.博物館進校園
開展博物館進校園主題活動,邀請博物館將展品搬進校園,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也可以邀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來校開設講座、舉辦體驗活動等。例如,教師可與無錫帥元紫砂博物館取得聯系,合作開展“紫砂文化進校園”活動。邀請館內的工藝美術師圍繞紫砂藝術的歷史起源、發展演變、文化內涵,以及如何鑒賞紫砂壺等方面向學生進行介紹。同時,還可以組織現場制作紫砂壺的體驗活動,增強學生對紫砂工藝的認識。通過講座和體驗活動,增強了學生對中國傳統紫砂工藝、茶藝文化的了解,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創新德育實踐活動,開展“小講解員”志愿服務活動
與博物館合作,打造“小講解員”等志愿服務項目。在校園內通過自愿報名的方式,招募講解員。隨后邀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結合館藏資源,從文物知識、講解技巧、臺風形體培訓等環節,對講解員人選進行系統指導。接受培訓后,學生親身實踐,在課余時間,挑選一件展品向觀眾進行講解,博物館工作人員再根據學生的文本內容、語言表達能力、禮儀儀態、精神面貌等方面,進行專業的分析與評講,并評選出優秀講解員。
“小講解員”志愿服務活動以歷史、文物為載體,潛移默化地將傳統文化教育理念滲透于德育中,培養有底蘊、有信念、有情懷、有責任的新時代好少年。
相較于學校教育來說,博物館的教育資源、教育方式、教學環境等方面都獨具特色,在德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需深挖博物館各項資源,拓展德育新課堂,以促進學生品德發展,提升學生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施江,曹李莉,汪陽.基于博物館志愿服務,創新德育工作模式[J].中國德育,2022(19).
[2]黃薇,王曉媛.把小學德育課堂搬進博物館[J].人民教育,2021(24).
[3]任志鋒,劉新華.博物思政:內涵、價值與實踐理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