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中學生生命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生命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核心之一。文章通過構建生態化的生命教育系統模型并細化成三條實施路徑:引導學生珍愛生命,探索生命,欣賞生命的豐富與可貴;引導學生學會與變化共處,在變化中成長,學會知識與技能相結合,在不同的活動體驗中成長;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討論各種社會價值,展望未來方向,使生命得到成長和發展,將生命教育融入校園各個角落,通過生命教育的實施,培養學生希望、欣賞、堅韌等積極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生命教育;路徑探索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被稱為“世界積極心理學之父”。積極心理學關注個體和群體的積極方面,強調人的美德、力量與潛能的開發。因此,學校可通過有機關聯個體內在積極的力量及積極的環境,使其相互作用,以引導其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教育部出臺了《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明確要求在中小學滲透生命教育。本文緊跟時代的步伐,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借鑒生態系統觀,構建出一個富有內在生命力的生命教育支持系統模型,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生命態度,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提升內在價值感,形成積極人格。
一、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生命教育
高中階段是學生系統知識體系構建、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終身學習能力培養的黃金時段。然而,當下高中生的發展面臨著尖銳的矛盾:一方面,處于社會轉型期的高中生自我意識增強、價值選擇多元、功利主義凸顯,高中學校正從單一的升學預備型向促進學生精神成長,為學生職業與社會生活以及為升學作準備的高中教育雙重功能定位轉變;另一方面,高中階段仍未擺脫傳統的以升學論英雄、以分數提高為主要追求的狀態,這種單維評價以及功利化的教育價值追求為高中生帶來莫大的升學壓力。為了解決以上矛盾,使高中階段的教育既能滿足學生精神成長的需要,又能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學校需要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積極的心理品質。本文以“拓展生命寬度,挖掘生命深度”為教育理念,將生命教育的過程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基礎篇——“真我與成長”,引導學生珍愛生命,探索生命,欣賞生命的豐富與可貴,同時調動學生運用積極的方法去應對負面情緒;第二層次為拓展篇——“應變與生存”,引導學生學會與變化共處,在變化中成長,學會知識與技能相結合,在不同的活動體驗中成長;第三層次為深度篇——“生命與社會”,認識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討論各種社會價值,展望未來方向,使生命得到成長和發展。通過這三個層次的生命教育,促進個體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并通過正向反饋加深個體對其性格優勢的認識和思考,形成生命教育的良性循環。
二、指向積極心理的生命教育實施路徑
(一)真我與成長:構建心理健康課程跑道導育生命
真我與成長主題的生命教育實施過程主要由同心圓課程體系組成,其核心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班會fe684b5ed6f37cf3228c557a749b69ad課和社團課是輔助課程。
1.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包括常規課程以及團體輔導課程。其中,“真我與成長”課程的主題包括自我探索、學習指導、關愛自己、關愛他人、挫折教育、生涯啟蒙等。其中,“關愛自己”主題下的青春期教育則是通過創設場景讓學生討論月老櫥窗中六種不同狀態的女性(青春懵懂、年少無知、事業有成、回歸平淡、家庭變故、老有所依)眼中理想的愛情應該具備的特質,引導學生從時間的維度看待愛情的變化,討論愛情在人一生中不同時期的意義及作用,將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學會分辨愛情和友情,建立健康的交友觀和成熟的擇偶觀;在“挫折教育”主題下的挫折教育則是通過創設不同人生主題的卡牌,隨機分發到各個學生手中,通過是否交換的思考—隨機交換的體驗—分享討論的升華,來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生活中挫折、變故存在的普遍性,從中學習與變化共處,從積極的角度看待生命的曲折性及其意義;另一個挫折主題課程則是基于敘事療法,通過繪制情緒的形狀,將問題外化,通過進一步澄清問題、體會自己的感受、思考自己與問題的關系等引導學生與問題進行對話,增加學生的自主權,引導學生嘗試全面看待問題,學習與之相處,書寫生命新的可能。通過以上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引導學生珍愛生命、探索生命、欣賞生命的豐富與可貴。
2.主題班會及社團課程。主題班會以活動為載體,立足生命教育的理念,從學生內在品質的激發、外在品格的培養入手,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以及關心愛護他人的良好品格。例如,班會課程中所開展的衣服制作比賽、“最美志愿者”比賽、“疫情居家”菠菜面條比賽、愛國教育集體唱紅歌比賽等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感恩意識與責任意識。社團實踐課程拓展了學生的生命寬度,鼓勵學生有所好、有所為。針對我校學生學業成就感較低這一特點,我們在校內大力推廣“側柏計劃”,鼓勵學生學習一項課外技能,并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參與計劃的學生均化身為“小柏樹”,成為同齡人的“引路人”“小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銳意進取、主動學習。
(二)應變與生存:優選心理健康系列活動體驗生命
應變與生存主題的生命教育實施過程主要由心理健康系列活動及校內五育并舉系列活動構成。
1.心育活動月。我校每學年開展兩次心理健康活動月宣傳活動。秋季學期由心理協會牽頭,開展校內心育宣傳。春季學期則開展規模較大的心理健康活動。在“帆布包涂鴉”藝術治療系列活動中,通過自由創作、作品展示、作品義賣、自愿捐贈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領導力、交往能力以及應變能力;學校將心理FM音頻制作活動作為心理協會的實踐平臺,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學習公眾號運營、音頻錄制、剪輯發布等,同時鼓勵學生外出與兄弟學校學生交流經驗,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在實踐中拓展生命的寬度;鼓勵學生把自己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事件編寫成劇本,融入心理學知識原理和技巧,以角色扮演、情景對話、內心獨白等方式呈現,讓學生從中體驗心理的變化,領悟其中的道理,獲得個人的成長。這是一個分享的過程,也是參與者和觀眾共同成長的過程。
2.五育并舉系列活動。在科技節中鼓勵學生創新,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創作中去。例如,在“跳蚤市場”活動中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發掘小物件的不同用途;體藝節中通過競技鍛煉學生的競技精神,通過才藝展示培養他們對美的欣賞能力;開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種植場所,讓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品質。
(三)生命與社會:聚焦心理健康主題價值涵養生命
應變與生存主題的生命教育實施過程主要由價值教育、生涯規劃主題系列活動、生命教育的學科滲透組成。
1.價值教育。每學期的“開學第一課”開展以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品德素養等內容為主的養成教育,“心理第一課”進行以健康成長、學習規劃、能力提升等為主的引導教育,“思政第一課”將課程設置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生涯規劃主題系列活動。針對生涯規劃主題課程下的大學探索、專業探索、職業訪談,則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通過線上找資料、線下探索、形成報告、小組展示的形式,鼓勵學生提前進行大學、專業、職業初探;在“成人禮”活動中,讓學生學會承擔自己的生命責任;在社區活動中,讓學生學會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在青年志愿隊系列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性格品質、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引導學生認識到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能發光發熱,讓他們保持對生命的熱忱。
3.生命教育的學科滲透。學校的生命教育離不開多學科的滲透,在不同的學科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討論個人生命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例如,在地理學科中討論“喀斯特地貌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引導學生發現、欣賞不同地貌的自然美,從而熱愛自然和生活。同時,讓學生關注地貌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組織學生討論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提升經濟發展水平,使學生學會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分析區域環境問題,了解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項目,初步培養建設祖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物理學科“萬有引力定律”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聯系生活,將萬有引力具象化,為學生播放宇航員在神舟飛船上工作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失重的生命狀態,隨后引入愛護地球的知識,促使學生能夠對地球環境產生新的認識,從而認識到自身的責任與擔當,保護地球環境。
三、生命教育輔助路徑
本文所闡述的生命教育除了以上三種實施路徑之外,我們還認為教師、家長對生命教育的投入度和關注度與學生的生命態度有密切聯系。我們通過邀請專家到校開展學生問題處理講座、教師幸福感提升講座,鼓勵教師積極學習,在技能比賽中展示自我風采,為學生做好榜樣示范作用。同時,學生制定了一系列提升教師幸福感的措施,通過同理心的激發、幸福感的培育,提升教師的生命能量。在校家社共育方面,除了設立家長委員會,還定期召開家長會,同時對本班學生進行入戶家訪,對于需要特殊照顧的學生,采用班主任定期電話溝通、填寫家訪記錄表,心理老師定期與家長約談的方式,加強家校聯系。另外,心理教師定期開展社區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家社心育氛圍。
監測生命教育體系的實施也是本文所探究的內容。我校生命教育監測體系以評價、監測、反饋為核心,主要由生命教育增量評價機制及情緒預警機制組成。生命教育增量評測定期監測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并結合學生和家長的反饋,對比學生的生命教育增量,及時進行調整。同時,我校在省級課題(課題編號:TSGCKT2022468)的推動下,建立了基于云平臺的高中生動態心理檔案。在高中三年建立動態的跟蹤機制,將心理測評云平臺的相關數據及新生入學的心理檔案卡中涉及的變量套入擬合模型,對學生的危機情況進行賦值,從而篩選出重點關注對象。最后,根據學生在高中期間的動態變化定期更新數據,重新計算,實現學生心理檔案的動態跟蹤,形成動態危機預警機制,提升心理工作的實效性。
自生命教育支持系統實施以來,師生的生命質量有了顯著提升。教師在學校生活中給學生提供了有力的生命教育支持,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也有了明顯改善,學生的愛、希望、欣賞、堅忍、好奇心、創造力等積極心理品質有了顯著提高。本文所述生命教育策略在家庭和學校環境中的運用,使學生對生命有了正確認識,培養了他們珍惜、尊重、熱愛生命的態度,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參考文獻]
[1]楊振峰.高中生命教育支持系統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8.
[2]劉玉新.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高中主體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實踐探索[J].現代教育科學,2020(05).
[3]王雪.淺談在高中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意義[J].當代家庭教育,2019(21).
[4]王煥貞,江琦,侯璐璐.大學生性格優勢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優勢運用和壓力性生活事件的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7(01).
[5]艾春燕,楊鈺立,王玲莉,張宛筑.大學生性格優勢與心理健康:積極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J/OL].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06).
[6]段文杰,謝丹,李林,胡衛平.性格優勢與美德研究的現狀、困境與出路[J].心理科學,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