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散曲研究》是青年學者王靜博士新近出版的一部專著,該書從大量一手材料出發,對晚明散曲(包含散曲作品、散曲理論兩方面)進行了全面考察,不僅區分了散曲史上的“晚明”與“明末”,重新定義了散曲史上的“晚明”概念,更打破了晚明即“南曲時代”的固有認知,重新書寫了繁復多變的晚明曲壇史,相信會對當下的明代散曲研究、詞曲研究的守正創新產生積極推動作用。
程華平先生在該書序言中提及其最初對這一選題的擔心,認為這是一“熟題”,想在晚明散曲問題上繼續拓展難度極大。而王靜卻迎難而上,在任訥先生“昆腔以后,只有南曲,而北曲亡矣;南曲又多參詞法以為之,形成所謂南詞,而曲亡矣”的經典論斷之下,重新審視晚明詞壇,提出自己的許多新見。
概括起來,學界對晚明散曲研究有幾種傾向:一是重視“未有昆曲以前,北曲為盛”的明中葉散曲;二是重北輕南;三是認為晚明散曲多為閨情相思,價值不高。而在經典研究的基礎上,《晚明散曲研究》也采取了古典文學的一般研究方法,以尋求問題的突破。首先是研究資料的發掘。想要革新認識,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掘地三尺般地發掘史料。王靜全面梳理晚明散曲創作,對作家的創作、地域、身份等因素進行綜合考察,形成了扎實而厚重的附錄,這是該書能夠全面把握晚明散曲的前提。其次是鮮明的問題意識。《晚明散曲研究》全書指向“晚明散曲下限為何”這一問題,最終確定1637年《吳騷合編》的刊刻為“晚明散曲”與“明末散曲”的分界點。將問題重新設定為文學史的分期判斷,既是與前人對話的表現,也是在經典研究下的繼續開拓。南北問題既是中國文學發展演變的關鍵線索,同時也是散曲發展的重要脈絡,更是現代學人分析散曲風格形成的關鍵抓手。在該書中,王靜延續南北地域分布的經典視角,分析晚明的散曲創作。第二、三、四章通過對作家地域分布與作家創作南北曲的差異情況進行分析,綜合勾勒了晚明散曲的地域發展,最終認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依然承續著明中葉南北各擅勝場的局面,及至中、后期方才可謂‘南曲乃成曲壇主流,北曲則已成余響’。因此,這一時期并不可以簡單概括為‘南曲的時代’。”在傳統“知人論世”的基礎上,結合文獻資料、數據統計分析的方法,使得這一結論更具說服力,更新了此前對晚明散曲研究的判斷。
作者將散曲理論分為本體論、風格論、創作論三類,在此基礎上做出了更為細致的分析。如“散曲本體論”集中于“散曲是什么”這一問題。從一般認知來看,散曲即是散曲,文學作品而已,有何本體論可言?這一認識其實是從現代“文學”的視角審視傳統散曲,殊不知對于明代曲學家而言,散曲乃與劇曲相對之物,包含了小令和套數,其核心是“樂本位”,與詩詞的差別也主要體現在音樂性上。對散曲的認知,關系散曲功能、創作理念、文體界限等多個方面。因此,對散曲本體論進行單獨討論,才能夠更好地審視晚明文人的散曲觀。如作者認為沈璟秉承的是“格律本體論”,聲律問題是曲學的根本問題,出發點是“什么是曲”;湯顯祖及其他晚明曲學家對聲辭雙美的追求是創作論范疇,出發點是“如何創作出好曲”,而“所謂‘湯沈之爭’實乃源于對沈璟‘格律本體論’的過度解讀,從而導致不同論題混淆”。這一論斷十分有見地,同時也提示研究者,不能籠統地以“古代文論”“曲學理論”“詞學理論”等概述研究對象,對理論的細致分類是深入研究的前提,對史料的具體語境、具體發生情況的分析,仍舊是提出新觀點的前提。
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詞曲學研究的傳統較為悠久。近代以來,吳梅在高校同時開設詞曲類課程,門下弟子任訥、盧前、王起、萬云駿多是詞曲兼治,甚至以詞學聞世的唐圭璋也有《元人小令格律》一書。但是近年來隨著分科意識的增強,以及研究者精力的分散,同時從事詞學與曲學的學者逐漸減少。而王靜攻讀碩士至博士學位期間研究方向的變化,使得她兼具詞曲兩方面的研究資源。在該書第七章,王靜通過散曲與詞之間的交互影響,分析了明代詞曲的發展過程。文體間的相互影響是文學發展的常見現象,“辨體”多是為建立文體自身的典型風格;“破體”則是部分作家對文體典型風格的突破,以達到新的審美效果,蘇軾、辛棄疾等便屬于后者。對于古典文體而言,研究者多是強調詩之于詞、詞之于曲的順位影響,而王靜則是論述詞曲間的相互影響,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明詞曲化的問題已經為學界所熟知,王靜延續這一論斷,從“曲的詞化”與“詞的曲化”兩方面入手,勾勒出晚明詞曲文體的相互影響。明代是文體學發展的關鍵時期,詞曲在音樂上的同源,是“詞曲”得以“一體”的基礎,“樂本位”也就成為詞曲學的核心。然而晚明的詞曲交互影響并未止步于此,王靜對“詞曲同源”與“正變異流”的觀點展開分析,最終認為“詞曲同源”是強調二者同屬于音樂文學,不同的音樂特性導致問題的不同風格。詞的“正變”更為強調功能的轉變,而曲的“正變”只涉及語言風格問題。“因此,晚明理論家判定詞曲風格正變相反的根本原因,實為隱含在二者語言風格雅俗差異背后的內容性質和音樂屬性的變化,其本質即為二者文體功能上‘詩本位’與‘樂本位’的分流。”這一結論是令人信服的。
《晚明散曲研究》的意義,正在于對一段時間內的散曲創作進行總體研究,以更新文學史對晚明散曲的判斷,形成新的學術共識;其對經典判斷的質疑,也非簡單的“駁論”,而是在不遺余力發掘文獻的基礎上進行的綜合研究。毫無疑問,這是古代文學研究得以增殖的重要途徑,也是文學史認識得以革新的方式。
(王靜:《晚明散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