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的誕生及研究意義
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我國正著重推進教育強國的建設,對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這標志著新一輪高考改革的正式啟動。新高考改革對學科科目設置、課程標準制定、教學模式創新、考試招生制度及教育評價咨詢等多個維度進行改革,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新高考改革首次提出了選課走班模式,鼓勵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自主選擇課程。在這一模式下,衍生出“七選三”和“六選三”等多種課程組合形式,課程組合的種類高達20種,打破了傳統的“全生一表”格局,實現了“一生一表”的個性化教育。
選課走班制已經形成了“選課—走班—教學”的基本模式,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和推廣。起初,這一模式在上海、浙江等地的部分學校進行試點,并逐步拓展至西北、東北等更廣泛的區域。各省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走班模式,促進了文理交融,這對于培養高質量人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選課走班制的實施也對學校原有的管理體制和教學模式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因此,各學校需要積極應對新高考改革的挑戰,將選課走班制作為重要的改革措施加以實施。可以說,選課走班制的成功實施,是新高考改革取得預期效果的關鍵。
當前,我國關于新高考走班制的研究理論較為單一、分散,整合性不足,多數研究聚焦于走班制的內涵與模式。在實踐層面,探討走班制在不同視角下所面臨的問題,特別是對中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走班制政策適應性進行比較研究,有助于加快推進新時代背景下的走班制改革。為此,筆者試圖從內涵、模式、教學路徑及班級管理等多個層面整合理論體系,構建完整的新高考走班制理論框架,以期對新高考走班制的立體結構形成全方位的認識。
二、國內關于新高考改革走班制的研究現狀
筆者認為,新高考自2014年推行以來,可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新高考改革走班制提出階段(2014-2017年)。我國在2014年上半年正式出臺新高考改革政策,明確提出要打破“以分數定終身”的應試教育模式,并規定在上海和浙江兩地進行試點,實施高中生選課走班制。這一年被稱為浙江、上海地區新高考改革的探索階段,在此期間,相關學者處于摸索階段,關于該政策的論述文獻較少。直至2015年,部分學者針對滬浙地區首次實行新高考走班制的情況進行探索和分析,包括高考過程中的學業水平考試內容、錄取體制內容及教學管理體制內容等。他們總結了新高考改革在滬浙地區的推行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致力于推動新高考改革的高效實施。
第二個階段為新高考政策拓展期(2017-
2020年)。在浙江、上海試驗新高考改革走班取得一定成效之后,我國出臺的《關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上海、浙江為高考改革試點地區,其他全國各大省份自2017年起開始實施“高考新政”。隨著新高考改革的不斷推進,社會對高考走班選課的理解逐步深化,走班制也逐漸成為各界專家的關注焦點。在此階段,走班制的相關文獻增加了39篇,專家關于“新高考走班制”的研究視角也從走班制的可行性分析,逐步拓展到教學管理、班級管理、師生交往、師資配備、課堂管理等多個環節。
第三階段為新高考改革走班制深水攻堅區(2020年至今)。當前,我國新高考改革已從最初的試點省份上海、浙江擴展至全國各地,各省份根據學生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實施走班教學模式,以促進文理交融。歷經十年實踐,我國在推廣走班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如上海新高考改革已百分百實現高中分層走班。然而,通過分析專家文獻,筆者發現新高考走班制在實踐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師教學水平不適應、學生選課過于功利、教學設備不匹配、教學評價不合理及地域發展差異等。因此,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進學生走班選課模式的實施和發展,仍是我國教育領域面臨的重任。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相關理論
一是關于新高考背景走班制內涵的研究。關于新高考走班制,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定義。有學者指出,走班制是以固定行政班為基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主選擇、重新組建具有層次差異的教學班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新高考走班制的特點為滾動分層,以學生“流動”為核心,課程選擇多樣化。走班制的核心內涵在于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實現從教師主導性教學向學生自主學習的轉變。這種方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下班級、學生、座位及課表的不變性,能夠更好地發揮新時代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是關于新高考背景走班制模式的研究。自2014年我國啟動新高考改革以來,教育部門為滿足社會經濟現代化對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深入推動教學與課程改革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教育部門摒棄了傳統的按學生成績和智力水平分班的授課模式,轉而推行選課走班制。在各地試點實施走班制的過程中,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逐漸形成了多種具有地方特色的走班模式,如大走班、小走班和零走班等。
關于走班制模式的劃分,并無明確定義。各學校需根據自身特色與教學風格,制定并實施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走班模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各高中學校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興趣及未來職業規劃,實施“選課走班”,同時結合校本特色創新選課模式與組合。例如,廣西南寧市天澤高級中學創建了本校特色的生涯規劃指導校本課程,并將其與學生選課走班結合,在學生正式走班前,引導他們進行生涯規劃和學業構思,以全方位推動育人方式的新變革。
三是關于新高考背景走班制班級管理研究。在實施走班制的過程中,逐漸衍生出“行政班”與“教學班”的共生關系。眾多專家學者從班級管理角度出發逐步深入研究走班制。例如,有學者指出,在新高考背景下,應同步發展行政班級與教學班級,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下兩者的分割狀態。建議以行政班級為核心,實行班主任負責制;以教學班級為輔助,推行導師負責制,積極促進“行政班—教學班”模式的整合。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育不斷發展,課程內容日益深化融合,教師必須意識到傳統行政班級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在新高考改革視域下,走班分層教學的核心在于發掘并促進行政班與教學班之間的共生關系。在推行走班制的過程中,必須采取行政班與教學班并存的管理模式,探索新型班級管理方式,實施有效的走班班級管理,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問題研究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已試行十年。我國學者在不同地區、不同學校進行了一系列走班制調查研究,采用多種研究方法,發現在實施選課走班制的過程中,師生關系、教學模式、班級課堂管理及區域適應性等方面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學生在選課走班的過程中表現出盲目性和功利性。多數學生由于對新高考選課制度的理解不足,缺乏選課經驗,因而在科目選擇上以追求高分為主,鮮有學生從個人興趣和未來職業規劃出發進行選課。同時,走班制為學生提供了流動機會,使得教師管理難度增加,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有所減少,這對班級文化建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另外,在新高考改革實施過程中,民族地區教育政策的適應性問題也不容忽視。以某地區為例,有學者研究發現,該地區走班制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如配套設施不完善、多功能教室短缺、教學設備單一、學生選課指導課程流于形式、優秀師資匱乏等,從而導致各學科人才流失,甚至影響到走班制的持續推進。
(三)關于新高考走班制影響因素研究
一是走班教學空間影響因素。我國大部分教學空間的規劃均基于傳統的班級授課模式,然而此類空間設計并不適應新高考選課走班的實際需求。傳統授課教學空間與選課走班空間的需求存在差異,例如,傳統教學空間的規模較小,功能單一,主要為單走廊長條式教室,限制了學生的流動。而在新高考制度下的走班制教學中,空間布局應更為多樣化,包括學生休息室、儲物間、自習室等,以便學生走班學習及交流休息。
二是走班制區域影響因素。自2014年起,我國率先在浙江、上海等地區實施新高考走班制,并逐步向中部和西部地區推廣。有學者研究發現,關于西部地區新高考走班制的文獻較少,相關研究數量遠低于關于東部地區走班制的探討。西部地區及其他欠發達地區在走班制教育資源、教師結構、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及教育經費等方面存在顯著不足,難以跟上東部地區新高考改革的步伐。
(四)關于新高考背景走班制對策研究
為了深入推進新高考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相關學者從多個層面提出有針對性地解決走班制問題的策略。
在微觀層面,學生應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更好地適應走班制教學模式。同時,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念,不斷提高與走班制相匹配的教學水平和專業能力,確保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學校應積極構建家校合作機制,加強與學生家庭的溝通、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此外,學校還應開設學生未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明確未來職業與學科之間的聯系,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宏觀層面,教育部門應積極推動新高考模式的完善與發展,制定并落實相關政策,為走班制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保障。同時,應加大教育資源投入,推進落后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走班制實施問題,應給予特別關注,充分尊重并落實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政策,傾聽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意見和需求。此外,還應致力于打造新時代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教育體系,確保教育體系的平穩運行,為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三、對新高考改革走班制研究的展望與反思
從研究方向看,首先,走班制應與我國核心素養培養緊密銜接。2016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需緊密結合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目標推進走班制的落實,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學科的育人目標和任務。其次,師生關系適應性成為新高考改革關注的焦點,必須準確定義新高考背景下的師生關系。過去的“傳道授業”教師角色已無法全面闡釋新型師生關系。現今的教學模式下更注重發展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師更多擔任導師角色。再次,關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走班制的探討較少。僅有部分學者分析了甘肅、廣西等少數民族地區的走班制,這是新高考走班制研究的新的切入點及突破點。面對政策改革的緊迫性,必須促進新高考改革政策與少數民族地區的銜接,注重政策的適切性和先進性,做到有序推廣和調整,尤其尊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優惠政策,傾聽當地學生的需求。最后,在此基礎上,應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現狀實施差異化精準支持政策,保障民族教育長遠公平發展。
從研究視角來看,新高考走班制作為一種綜合性改革,亟須各教育領域協同發展。例如,在現代教育背景下,如何運用現代技術為學生高效排課及設計選課系統,如何提高“網絡走班”的可行性,面對新高考改革形勢,教師如何適應并緩解職業倦怠,大單元教學與走班制如何實現融合等問題,皆需深入探討。
從研究方法來看,僅有少數學者采用定性研究,深入搜集有關走班制的第一手資料,實時關注走班制模式的變革現狀,密切接觸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相關要素。然而,部分學者尤其是一線教育工作者,在研究積極性與科研意識方面表現出不足,未能從教育實踐中發掘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僅從思辨角度展開研究。這些問題需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視。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