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實踐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學生參與度不高、實踐應用性不足、內容和形式缺乏創新等問題。因此,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探討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園藝活動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設立學校園藝心理輔導室,進行園藝心理輔導工作的實踐探索,以期為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開辟園藝心理輔導新路徑。
一、園藝心理輔導的理論基礎
園藝心理輔導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園藝療法。園藝療法通過人在園藝環境中的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發揮作用,建立人與自然植物的聯系,體驗植物生命力帶來的積極能量。這種療法可用于一般療愈或康復醫學領域,如養老院、學校和社區等。園藝療法的基本理念是通過園藝操作實踐活動和植物所構成的園藝環境體驗來改善狀態,保持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園藝療法的實踐應用豐富多樣,它適用于不同身體狀況、心理健康水平和年齡段的群體,不僅能有效治療心理疾病,輔助治療身體疾病,還具有廣泛的疾病預防作用。
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園藝心理輔導作為一種創新性舉措,將園藝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結合,構建園藝心理活動平臺、設計并開發園藝心理課程,能起到較好的心理輔導效果。讓學生接觸自然植物,感受自然植物的美好,關注植物的生長,可以達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同時,通過見證自己呵護的植物茁壯成長,學生能夠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從而保持身心健康。
此外,園藝心理輔導通過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有效整合了園藝自然資源和傳統文化資源,是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能夠在心理健康領域發揮獨特的作用。例如,儒家文化中的“仁愛”“禮制”,道家文化中的“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均有助于個體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其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寄托,幫助個體提升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信,保持心理健康。
二、園藝心理輔導室的設立
在設立園藝心理輔導室時,首先要明確目標,即致力于創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自然綠植相結合,為廣大師生提供心理輔導服務。同時,園藝心理輔導室的空間規劃和綠化設計應圍繞上述目標展開,通過植物的色彩、形態、氣息等調節人的心理狀態。在綠化設計方面,需綜合考慮植物的種類、配置及生長條件等因素,以營造一個宜人、自然的綠色環境。以福建省晉江安海職業中專學校園藝心理輔導室為例,其包含五個專題的園藝心理場景
設計。
第一個專題區的主題是“忘情山水,安心明智”。設有“智”水生植物區,以真實綠植構建晉江水源戴云山的形態及晉江江水流域的走向,打造大型生態心理沙盤。沙盤上,沿晉江江水流域展示當地抗倭名將俞大猷、閩南第一進士歐陽詹和明代書畫家張瑞圖等名人的勵志典故,融合青山、飛鳥、流水、草木等元素,搭配焚香、品茗、掛畫和閱讀活動,引領學生安心定志。
第二個專題區的主題是“書香作伴,學而為仁”。設有“仁”水培植物區,以綠蘿、琴葉榕、鵝掌柴、萬年青等綠植為載體,融入名家名作、詩詞書法,配以茶道、香道、園藝等相關書籍,引領學生汲取傳統文化精華。
第三個專題區的主題是“躬耕力行,精誠有禮”。設有“禮”雨林植物區,專題區域內的森系綠植,或懸掛、或攀爬、或組合,共同打造精致舒適的休閑勞作空間。師生可以在這里進行植株澆水、施肥、換盆、換土、修剪、分株等操作。這一區域是潛能開發的重點,能夠發揮專業園藝心理輔導的實踐特色功能。
第四個專題區的主題是“松柏長青,君子節義”。設有“義”盆景區,通過松柏盆景的巧妙擺設,百年松柏盆景的影像與鴻江盆景精品盆景園實現夢幻聯動。同時,配合大、中、小型盆景制作,園藝盆景技藝、工匠精神、崖柏文化及松柏精神得以延展。在欣賞崖柏的生命力時,感受其生而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腐的堅忍與智慧。借此機會,學生可以深入學習工匠精神和松柏文化的內涵。
第五個專題區的主題是“云散花開,定志守信”。設有“信”花卉區,以多肉植物、太陽花、長春花、五星花、玫瑰茄等收尾。在完成一系列園藝心理輔導課程后,引領學生經歷“山水明智”的啟發、“書香為仁”的陪伴、“躬耕有禮”的勞作、“松柏節義”的堅守,迎來了“定志守信”的花開月明。園藝心理輔導室的設立初步完成之后,需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情況,安排各類園藝心理輔導活動,如園藝心理體驗營團體輔導、園藝心理個案輔導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與他人,提高心理素質和社交能力。
另外,園藝心理輔導室的配套系列課程融合了園藝領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涵蓋盆景制作、盆栽技藝、植物養護、花卉插藝、扎染技巧、花茶冥想及花葉曼陀羅的創作等活動。這些園藝實踐能夠充分展現各類植物的獨特性,并在活動中融入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的五感體驗,引導學生挖掘植物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及仁義禮智信等優秀價值觀。
三、園藝心理輔導路徑的創新實踐
(一)園藝心理團體輔導
晉江安海職業中專學校的園藝心理體驗營,也就是園藝心理團體輔導,共規劃了5次課程。基于心理普查測評,該輔導以心理普查預警人員與班級心理委員的組合實施同伴互助,將園藝活動與心理輔導相結合,旨在協助團隊成員緩解壓力、提高自我認知及人際交往能力。園藝心理團體輔導課程每周一次,每次90分鐘。課程形式主要包括講座、沙龍、實踐操作和案例分析等,使成員全面了解課程內容,掌握園藝技能和心理輔導方法。
心理團體輔導課程共5次:一是明確課程目標與計劃,了解成員的基本狀況與需求,開展初步自我認知及壓力評估;二是學習基礎園藝知識,涵蓋植物種類、生長環境、栽培方法等,并進行園藝小盆景制作實踐體驗;三是學習壓力調控技巧,如舒緩方法、正向思維、時間規劃等,并進行室內盆栽制作實踐;四是進行人際交往能力訓練,如溝通技巧、傾聽技巧、情緒管理等,同時進行花葉曼陀羅制作實踐;五是進行自我認知提升訓練,如自我探索、自我認知、自我價值等,同時進行園藝活動總結和反思。具體見表1。
課程結束后,教師需對課程進行評估,通過觀察學生的參與度、實踐操作表現、分享及交流情況等,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估和反饋。同時,教師要收集學生對課程的意見和建議,為將來課程優化提供借鑒。
(二)園藝心理個案輔導
在園藝植物環境中,人們能夠感受到安全與舒適,被自然植物環繞,壓力得以緩解。在園藝心理輔導過程中,人與植物之間可以建立無條件全面支持的關系。在該輔導的第一階段,主要包括與來訪者的初次接觸、建立聯系,了解其成長背景和心理需求,通過交流、填寫問卷、進行心理測試等方式,評估其所面臨的問題。師生依據評估結果,與來訪者共同設定改善心理狀況的目標,并為其量身定制一套園藝心理輔導方案,包括園藝活動的選擇、時間規劃、頻率及持續時
間等。
在第二階段,可以采取以下六個環節。第一,專注當下觀察。來訪者自行觀察、欣賞相關綠植盆栽,將專注力轉移至園藝心理輔導室的綠植環境,關注自身感受與體驗,從而達到調節情緒的目的。第二,有意認知覺察。與來訪者共同確定其感興趣的模塊,使其與園藝心理輔導室中的某一種綠植產生聯結,讓來訪者有意識地觀察植物狀態,實現心理投射。第三,啟迪共享正知。來訪者分享其感興趣的主要原因,就關注度較高的綠植進一步探討其特質,體驗植物的生命力與堅韌不拔的精神。第四,引導共同探尋正念。基于綠植與生命的聯系,內化正念,與來訪者就植物特質背后的文化心理信息進行共同探討,啟發其完善自我認知,實現園藝綠植正念引導。第五,物象重塑優化。對綠植進行養護以重塑內心,就綠植呈現情況,來訪者進行適度修剪與養護,從而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實現物象的重塑。第六,提煉感悟升華。對重塑后的綠植作品進行命名,通過恰當的命名傳達積極的心理信息,實現感悟升華,提煉出具有價值的感悟,達到實際心理成長的效果。
四、園藝心理輔導的現實意義
在學校推行“園藝心理輔導”這種兼具體驗與感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融合自然生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充滿自然元素的心理成長空間,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第一,在活動實效性方面,園藝心理輔導切實將認知轉化為學生的內在情感與外在行為。通過親身體驗園藝活動,如土壤配制、播種、扦插、植株修整、除蟲拔草等,學生能夠深入感受植物生長的各個階段,從而獲得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這種參與性的活動方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的平臺,可以幫助他們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推動自我認知與自我整合。
第二,在心理體驗方面,園藝心理輔導將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際園藝活動相結合,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獲得更為深刻的情感體驗。例如,親自培育蔬果種子,觀察植物從播種至開花、結果的全過程,能夠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成長的喜悅,獲得成就感。同時,園藝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耐心及自我控制能力,使他們在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學會珍惜與尊重生命。
第三,在教育價值方面,園藝心理輔導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有助于保持學生心理健康,還能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創新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園藝活動中,學生需運用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來感知和體驗植物生長過程,這種綜合性的感官體驗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同時,園藝心理輔導有助于學生建立與自然的聯系,培養他們對環境的關愛和保護意識,從而促進其全面發展。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晉江安海職業中專學校開設了園藝減壓團體輔導課程,這些課程由心理輔導教師和園林專業教師共同設計和教授。在綠意盎然的自然環境中,學生在教師專業指導下進行呼吸訓練、五感感知放松訓練等。這些活動不僅能有效緩解學生的壓力和焦慮情緒,還能保持其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結語
園藝心理輔導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與實踐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和價值。這一創新方式旨在讓學生在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發展自我認識、實現自我成長和增強文化自信,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保持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將園藝心理輔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可以進一步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作者單位:晉江安海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