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體育教學中激勵式教育評價的應用,能夠使學生樂學、好學,在增強學生體育運動信心的基礎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教師應關心小學體育教學中激勵式教育評價的應用,加強相關研究與實踐。文章從原則、技巧兩個維度,探討小學體育教學中激勵式教育評價的應用,提出以適可而止、因人而異、適當批評為前提,落實多方法激勵、多層次激勵、多主體激勵,以期優化小學體育教學評價。
【關鍵詞】小學體育;激勵式教育評價;教學評價
作者簡介:魏小龍(1978—),男,甘肅省莊浪縣第二小學。
激勵式教育評價是指通過各種激勵和鼓勵手段,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增強學習動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的評價方式。《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重視綜合性學習評價”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重視學習評價的激勵和反饋功能,構建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的評價體系。教師應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適度應用激勵式教育評價,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提高小學體育教學實效。然而,由于缺乏相關經驗和理論支持,許多教師難以順利應用激勵式教育評價。文章在明確激勵式教育評價優勢的基礎上,提出其原則與技巧,意在改善目前的情況。
一、小學體育教學中激勵式教育評價原則
(一)適可而止原則
《論語·先進》有言:“過猶不及。”事情若做得太過,就會失去原有的好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激勵式教育評價時,教師應當在合理范圍內表揚和鼓勵學生。比如,在一年級“跳短繩”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體能偏弱,不能承受強度過大的體育運動,教師應設定“初步掌握并腳跳繩的動作,體會用手臂用力搖繩、雙腳前腳掌同時連續向上起跳的技術動作”等基礎性教學目標,不對學生連續跳繩數量做過多要求。若教師在學生已經完成跳短繩基礎性技術動作后,依舊以“太棒了!再多跳幾個!”等語言激勵學生,很容易使學生運動過量。因此,教師必須堅持適可而止原則,避免使激勵式教育評價適得其反。
(二)因人而異原則
因人而異是指基于學生體育運動的能力和潛力差異,針對性地選擇激勵式教育評價方式,同時設置不同的激勵式教育評價標準。《課程標準》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在高度關注對所有學生進行激勵與指導的基礎上,針對不同身體條件、運動基礎和興趣愛好的學生因材施教。教師應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密切關注不同學生的運動能力和潛力差異,并以此為依據,準確判斷不同學生“被激勵”的需要,針對性地增強學生的體育運動信心。比如,在三年級“韻律活動和舞蹈”的教學中,部分學生有課外舞蹈學習經驗,能夠展現出良好的韻律感,快速掌握舞蹈動作;部分學生由于剛開始接觸韻律操和舞蹈,無法很快掌握動作要領,難以實現肢體的協調配合。若教師盲目地以相同的方式和標準評價學生,可能使學優生無法受到充分鼓舞,也可能降低學困生的體育運動信心。教師必須克服“一刀切”的思維習慣,結合學生的實情差異,針對性地應用激勵式教育評價。
(三)適當批評原則
激勵不等同于夸獎,更不能與“不批評”混淆。在現階段的小學體育教學中,一些教師一味地夸獎和鼓勵學生,即便學生存在問題也鮮少批評,課堂激勵方式應用不當,削弱了實際教學效果。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激勵式教育評價時,教師應堅持適當批評原則,及時指出學生的問題,杜絕“為表揚而表揚”。比如,在四年級“雙手胸前投籃”的教學中,一些學生經過多次嘗試,仍不能掌握用手指撥球的動作要領,而是直接用掌心將籃球扔出去。教師若只是以“再試試,你一定可以的!”“比上一次好多了,加油!”等語言激勵學生,則很難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動作的問題所在。教師應適當提示學生:“別把球直接扔出去!用手指撥球試試,你一定能做到!”“這樣可不對,你需要讓球從指端離開,再試一下!”教師應深度協調批評與鼓勵的內在聯系,在有效激勵學生的同時,適當融入批評。
二、小學體育教學中激勵式教育評價技巧
(一)多方法激勵
激勵式教育評價的具體應用常依托于不同的激勵方法,如語言激勵、情感激勵、體態激勵等。教師可根據課堂真實需要,采用多種方法激勵學生。
1.善用語言激勵方法
語言激勵是最直接、最常見的激勵式教育評價方法[1]。為銜接小學體育教學活動,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借助口頭語言引導學生,如“現在,請原地練習籃球運球”等,在此基礎上優化語言表達方式,將引導性語言轉化為激勵性語言,達到對學生的激勵式教育目的。教師可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多用激勵性語言與學生交流,巧妙滲透激勵式教育評價。
2.發揮情感激勵價值
情感激勵是一種隱性激勵方法,也是重塑師生關系的關鍵一環。在小學體育教學激勵式教育評價中應用情感激勵,不僅能使學生在積極情感的隱性熏陶下,自然而然地提高體育運動興趣,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構建更加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認真觀察學生的情感需求,保持積極的心態,以此發揮激勵作用。比如,在五年級“輪滑A字剎車法”的教學中,部分學生不能在自主練習期間準確掌握動作要領。教師可先旁觀學生活動,再點評其技術動作,最后分享個人經歷。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一邊指出學生的問題,一邊向學生傳遞熱愛輪滑運動的積極情感,滲透情感激勵。學生能夠被教師的體育運動心態感染,積極改正技術動作問題,優化“輪滑A字剎車法”技能訓練效果。
另外,教師可通過主動“降位”,運用情感激勵式教育評價方法。比如,在六年級“乒乓球”的教學中,教師可在實際教學中弱化“嚴師”角色,主動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伙伴。在活動期間,教師可以通過“讓我們一起試一試!”“我覺得你的反手攻球姿勢不是很正確,看看我,可以這樣做!”的話語不斷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落實情感激勵式教育評價,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更加放松地與教師討論體育運動動作要領。
3.重視體態激勵作用
體態激勵指的是以表情、手勢等體態語言為載體的激勵方式。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依托口頭語言和情感交流開展激勵式教育評價,而且可以發揮體態激勵的作用。在具體操作方面,教師可單獨運用表情、手勢等體態語言,也可整合體態激勵和語言激勵。
比如,在四年級“乒乓球橫拍正手發下旋球”的教學中,教師可旁觀學生橫拍正手發下旋球的練習過程,并在學生出色地完成技術動作后,以微笑、點頭、豎大拇指、鼓掌等體態語言肯定學生。這樣能夠讓學生接收激勵信號,從而更加勤奮地練習乒乓球橫拍正手發下旋球。此外,教師還可以補充“這個球真是太精彩了!”“太棒了,繼續加油!”等語言,通過融合體態語言和口頭語言,強化激勵式教育評價效果。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分組練習橫拍正手發下旋球的動作要領,在指定小組練習并展示乒乓球橫拍正手發下旋球時,讓其他小組負責觀察和評價。在練習組成員有出色表現時,觀察組成員可通過鼓掌、吶喊等體態語言表示鼓勵,從而進一步完善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激勵式教育評價。
(二)多層次激勵
找準激勵時機是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用激勵式教育評價的關鍵。小學體育教學可劃分為課前準備、課堂活動、課后總結三個階段,與之對應的是學生的三個學習階段。在不同學習階段,激勵式教育評價發揮的作用不同。教師應根據小學體育教學的“三階段”特征,多層次地激勵學生[2]。
1.前置激勵:激發體育運動活力
課前準備中的激勵式教育評價,也稱前置激勵。教師可基于激勵式教育評價視角,優化診斷性評價,激發學生的體育運動活力。
比如,在五年級“花樣跳繩”的教學中,為使課堂活動更具針對性,教師可通過課前游戲檢測學生的花樣跳繩基本能力。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可從并腳左右跳、側甩直搖跳等角度,多方位地觀察學生。游戲結束后,教師可重點圍繞學生的優勢,落實激勵式教育評價。比如,學生能在并腳左右跳的基礎上,創新“后搖跳”玩法,教師可肯定學生優勢:“哇!你并腳左右跳做得這么好,還能后搖跳,可真是太出人意料了!我相信你一定能學會更多的花樣跳繩技巧。”由此,學生能夠在教師的表揚和信任下,學習多種花樣跳繩方法,提高跳繩水mw/FYihculE96iOlkWj3Wcp5pPpB0l01bOOYhia07No=平。
2.中間激勵:維持體育運動狀態
課堂活動中的激勵式教育評價,也稱中間激勵[3]。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應靈活應用中間激勵,改進過程性評價,及時肯定學生的進步,幫助學生突破自主訓練瓶頸,提高學生訓練的積極性。這樣能讓學生更享受體育課堂,維持體育運動狀態,提高運動能力。
比如,在五年級“輪滑競速繞樁(正S過樁)”課堂活動中,教師可在講解和示范正S過樁方法后,讓學生自主練習雙腳繞樁,感受身體重心的轉移、腿部的力量控制、手臂的協調配合等技巧。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訓練時間,整合語言激勵、情感激勵、體態激勵方法,充當“解說員”的角色,開展全過程的激勵式教育評價。比如,教師在學生保持身體平衡、順利繞過第一個樁筒時進行解說:“快看,他雙手配合蹬地動作進行擺動,有效保持平衡和增加速度!繼續加油!”在學生繼續繞過第二個樁筒時,教師通過豎大拇指激勵學生。在觀察到學生不能在靠近樁筒的同時保持身體平衡時,教師先解說其問題成因,再配合“身體向樁的一側傾斜,再試一試!”的激勵性解說語,示范降低身體重心的具體動作,創新體態激勵評價。教師活用激勵式教育評價,能夠讓學生全程感受正向的情感支持,保持良好的運動狀態,穩步提升體育運動技能。
3.后置激勵:培養體育運動習慣
課后總結中的激勵式教育評價,也稱后置激勵。以后置激勵完善小學體育教學總結性評價,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教師可基于后置激勵,集中夸獎學生,肯定其進步。教師還可以對比后置激勵與前置激勵,使學生的成長具象化,由此強化激勵式教育評價效果。
比如,在六年級“五步拳”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拳法展示”環節,讓學生集中展示體育運動學習成果。在學生展示結束后,教師可從其動作規范性、出拳力度、動作路線和連貫程度等角度,集中點評學生。點評遵循“先揚后抑”原則,先以學生的學習起點為依據,肯定其身法和步法的進步情況,再簡單指出學生的典型問題,如力量不足等,鼓勵學生再接再厲。這樣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的體育運動信心,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建立更加長遠的技能提升目標,達到激勵式教育評價的根本目的。
(三)多主體激勵
《課程標準》指出,評價主體以體育教師為主,鼓勵學生、其他學科教師、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中。教學評價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發揮主導作用,同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家長的輔助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建立合作學習小組和家校合作機制,實施多主體激勵式評價[4]。
比如,在六年級“軟式排球”的教學中,教師可在學生基本掌握正面雙手墊球、滑步移動墊球等動作要領后,組織“排球車輪賽”實踐活動。教師可先讓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再讓學生分組參與車輪賽。比賽過程中,學生能夠互相學習和鼓勁,利用語言激勵和體態激勵鼓勵同伴。教師還可發揮現代社交媒體優勢,在學生競賽的過程中錄制現場視頻,將其通過微信群發送給家長,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家中鼓勵學生。
結語
激勵式教育評價通過激勵學生,達到正向指導的目的,促使學生樂學、好學。小學體育教師應正確應用激勵式教育評價,增強學生的體育運動信心,同時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習慣。為此,教師可堅持適可而止、因人而異、適當批評原則,落實多方法激勵、多層次激勵、多主體激勵,高效開展激勵式教育
評價。
【參考文獻】
[1]劉杰.激勵性評價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20(8):223-224.
[2]沈玥.激勵式教育評價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體育風尚,2019(11):282.
[3]馬雪萍.激勵性評價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上),2019(10):237.
[4]王俊峰.試析激勵性評價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上),2019(8):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