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探究小學語文“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構建路徑,從教、學、評三方面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旨在幫助教師完善學科教學設計與組織方案,依據(jù)學科教學要求打造創(chuàng)新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構建路徑
作者簡介:張寧霞(1989—),女,江蘇省鹽城市天山路小學。
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以學生為主體。“教—學—評”一體化強調教師在實施基礎性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評價活動,保證教、學、評的一致性,發(fā)揮三者之間的促進作用,實現(xiàn)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評”一體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改善了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評割裂的情況,能夠指導教師構建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及時反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成果,構建以“情理并重、學生本位”為原則的“教—學—評”一體化課堂,優(yōu)化學科教學成效。
一、基于學科素養(yǎng),優(yōu)化教學方案
(一)整合教學內容,構建知識體系
教材內容是實施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基礎,也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基本單位。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不僅需要教師具備對學科內容的宏觀認知能力,還需要教師掌握微觀的教學方法。在“教—學—評”一體化理念的引領下,教師應基于學科整體教學要求,關注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性,利用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整合學科內容,引導學生探究課程問題的切入點。
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搭船的鳥》的教學為例。本文展現(xiàn)了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美妙情景,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與《搭船的鳥》同一單元的《金色的草地》一文,通過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寫出蒲公英帶給作者和弟弟的快樂,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喜愛之情。兩篇文章雖然在內容描寫方面有所區(qū)別,但是在情感表達方面具有一致性,教師應從這一點切入,通過整合兩篇文章的內容,引導學生挖掘其中的共性,思考“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一主題撰寫文章,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這一問題,由此引導學生從兩篇文章中把握學習的關鍵點,并以“自然之美”為核心建構語言知識體系。
(二)明確教學目標,融入核心素養(yǎng)
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求是學科教學的基本導向。教師應重視在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發(fā)展其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其學科素養(yǎng),增強其文化自信。因此,在整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基于學科素養(yǎng)要求設置教學目標,由此明確“為什么教”的問題,并以教學目標引領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實現(xiàn)“學教一致”[1]。
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的教學為例。作者通過描寫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介紹該地豐富的物產(chǎn),表達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結合文章內容,對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設置如下教學目標。
語言運用目標:找出文章中描寫小興安嶺四季景色的詞句,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思考作者是如何描繪小興安嶺的景色的。
文化自信目標:搜集資料,了解小興安嶺是一個怎樣的地方?這片土地孕育了哪些文化?這些文化對我們的生活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思維能力目標: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介紹小興安嶺,并分享閱讀感受。
審美創(chuàng)造目標:嘗試品味課文優(yōu)秀語句的寫作方法,分析這些方法的好處,掌握相關的寫作技巧。
二、參照實際學情,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一)布置預習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意識
在“教—學—評”一體化理念的要求下,教師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應從改進教學機制入手,可以重點關注以往教學中被忽視的點,并將其作為拓展教學范圍的有效途徑[2]。預習不僅是學科教學的基礎環(huán)節(jié),也是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鍛煉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活動。教師應結合課程內容設置預習任務,以巧設預學單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前自主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這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潛力,又能使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
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紙的發(fā)明》的教學為例。本文向學生介紹紙的發(fā)明過程,讓學生感受紙張的文化內涵,認識紙張的來之不易。教師應在梳理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明確教學重難點,由此設計預習單,引導學生在課前有序開展預習活動,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一方面,“紙的發(fā)明過程”是本文的重點內容,教師可以布置“結合文章內容,搜索相關文獻資料,更為詳細地了解造紙術的起源和發(fā)展過程”這一預習任務,使學生能夠更為清晰地理清紙的發(fā)明過程,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預習活動應以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為目標。因此,教師應在預習單中布置“借助工具書,查找文章中的生字詞讀音,理解其意義;流利且?guī)в懈星榈乩首x全文,理解文章內容”的學習任務。由此,學生可以在把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系統(tǒng)梳理“紙的發(fā)明過程”,高效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
(二)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應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特色學習活動,有效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用,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應契合教學內容,更應匹配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需要在識別文本核心思想和語言特色的基礎上,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認知水平,立足學生的興趣點設計具有創(chuàng)意的學習活動。教師還應圍繞真實性和趣味性元素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在學科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搭建“橋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蜜蜂》的教學為例。本文主要講述法布爾所進行的“蜜蜂是否具有辨別方向能力”的實驗過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讀文章內容,從中圈畫法布爾研究蜜蜂的做法;要求學生總結匯報法布爾實驗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確保學生能系統(tǒng)完整地梳理課文重點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在網(wǎng)絡中搜索相關視頻,以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與學生一同了解科學界對“蜜蜂如何辨別方向”這一問題的研究過程,接著引導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分析法布爾研究方法的優(yōu)點和缺點,提出個人的見解。這能夠顯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三)設計問題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
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引導其自主學習課程知識,達到以學促教的效果[3]。問題鏈的設置,能夠幫助學生明確課程的學習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從而幫助學生有序地開展學習活動。教師可以分析學情,對應不同的教學目標設置具有梯度的問題鏈,引導學生在思考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實現(xiàn)能力的提高。
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陀螺》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鏈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圍繞重點詞句和修辭方法,體會作者對陀螺的喜愛之情,掌握文章的寫作特點和手法。具體問題如下。
問題一:通讀課文,了解陀螺在作者的故鄉(xiāng)叫什么?這個名字有什么意義?
問題二:這篇文章圍繞陀螺講述了什么事情?文章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問題三:作者在文章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結合具體句子,分析這種修辭手法的好處。
問題四:作者通過描寫陀螺,想要表達什么?從這篇文章中,你能夠讀出哪些情感?又有哪些體會和感受?
學生可以從問題一、問題二入手,整體把握文章內容,通過問題三、問題四深入剖析文章內容和作者情感。
(四)開展閱讀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在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學生共同參與閱讀活動有助于發(fā)揮集體的作用,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同時有助于積累豐富的閱讀經(jīng)驗,體會閱讀的樂趣。教師可以結合文章內容,設計主題閱讀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完成閱讀任務,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海的女兒》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情景表演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讓學生感受故事所傳遞的情感和思想,體會故事人物身上的寶貴品質。教師還可以在引導學生熟讀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鼓勵學生合作表演。在這種趣味閱讀活動中,學生能夠將自己代入故事的角色,深入感知故事情節(jié)。
三、優(yōu)化評價體系,關注學生能力發(fā)展
(一)明確評價主體,設定評價標準
評價作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收尾環(huán)節(jié),既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又可以評估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應明確不同的評價主體、對象,選擇對應的評價方式,制訂相應的評價標準,科學地組織評價活動[4]。在以學生為評價對象時,教師應基于學生的課程學習目標完成度實施評價,獲取反饋信息;在以教師為評價對象時,學生需要根據(jù)自身的學習體驗提出評價建議。
以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搭石》的教學為例。一方面,教師應基于課程教學目標設定評價標準,即學生能否了解作者通過平凡事物展現(xiàn)人性之美的寫作手法,能否感受鄉(xiāng)親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獲得情感上的熏陶。另一方面,學生應在教師的引導下基于個人的學習感受設定評價標準,如教師能否形象地講解“搭石”的含義、教師對文章內容的解讀是否深刻、教師是否指出文章中能夠讓讀者感受美的句子等。由此,學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建議,幫助教師完善教學方案,充分發(fā)揮評價的雙向反饋作用。
(二)實施嵌入式評價,發(fā)揮以評促學作用
嵌入式評價可以穿插于語文課堂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多用于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審視學習思路、優(yōu)化學習方法。教師應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實施嵌入式評價,一方面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另一方面客觀反饋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與意識,發(fā)揮以評促學的作用。
以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設置不同的問題,收集能夠反饋學生學習情況的信息,為調整教學方式提供參考。在學生初讀文章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祖父的園子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文章的感知情況,從而選擇組織學生復讀文章或直接進入文章解讀環(huán)節(jié)。在學生分段細讀文章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祖父的園子有哪些特點?作者是如何描述這些特點的?”由此檢驗學生對關鍵語句的分析情況。在文章講解結束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作者在園子里的心情是怎樣的?”由此反饋學生對文章情感的理解情況。
(三)結合成果評價,引導學生自主反思
教學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又要重視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在實施嵌入式評價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利用終結性評價促進學生的知識內化與吸收,幫助學生實現(xiàn)對課程知識的有效遷移與運用[5]。教師實施終結性評價應注重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過程中的薄弱點,并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意見。
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盼》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文章內容設定學習任務,以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終結性評價。本文的語文要素為“圍繞中心意思寫”,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閱讀后分析文章的敘述順序及作者從哪些方面選取哪些事例來表達“盼”這一中心思想。教師還可以結合單元的習作部分,要求學生在課后仿照文章內容寫一篇作文,以檢驗學生是否掌握“圍繞中心意思寫”的方法,由此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發(fā)揮“教—學—評”一體化三者之間的促進作用,以合理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開展高效自主的學習,以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選擇,以針對性強的評價手段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羅冬云.小學語文“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構建路徑探究[J].名師在線,2024(4):2-4.
[2]林風琴.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構建路徑探究[J].教師,2024(3):30-32.
[3]賈俊英.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語文教學新思路[J].基礎教育論壇,2023(23):66-68.
[4]王麗棉.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探索[J].學苑教育,2023(30):49-51.
[5]陳秀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一體化”實施策略[J].甘肅教育,2023(20):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