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墨畫是中國畫的重要代表,學習水墨畫可以深層次地了解中國文化思想,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為此,如何借助美術課程中的水墨畫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成長與全面發展,是教師需要深刻思考的課題。文章從創設教學情境、開發趣味游戲、引入生活元素、組織合作探究、設置思考問題、融合學科知識六個方面入手,探索核心素養下小學美術趣味水墨畫教學的策略,旨在調整與優化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美術;水墨畫教學;趣味性
作者簡介:康樂(1984—),女,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燕子磯校區。
根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對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闡述,學生通過學習美術課程知識,應形成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基于此,在水墨畫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學習水墨畫知識,了解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審美,進而有效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筆者闡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美術水墨畫教學創新手段。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想象力
水墨畫講究“氣韻生動”“以形寫神”,具有深邃的思想內涵與獨特的藝術魅力。但是,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完全理解水墨畫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且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尚小,他們未積累足夠豐富的人生經驗,可能無法真正從水墨畫中獲得深刻的體會[1]。基于此,教師可以采用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水墨畫,讓學生感受水墨畫的美感及思想內涵,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以蘇少版美術五年級上冊“水墨山水畫”的教學為例。在教學開始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不同的山水圖片,如高聳的山、怪石林立的山、流速緩慢的水、奔流的水等,借助這些內容帶領學生進入形狀多樣、充滿想象的山水空間。在展示這些山水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從整體觀察山的外形,是連綿不絕,是高聳入云,還是云霧繚繞;再觀察山的局部,是碎石堆積,還是布滿植被。同樣,在觀察水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觀、聽來感受不同水勢的狀態。在完成對學生的引導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水墨畫中的筆墨技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傳統皴法的美術知識,并讓學生了解水墨山水畫中的墨點、墨線、墨塊等內容,真切地感受筆墨生動的變化,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接著,教師可借助具體的水墨山水畫作品,如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創設情境,帶領學生進行具體分析。在分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看待這幅畫作,如從山下仰望山巔的高遠,在山頂俯視一覽眾山小的深遠等。
教師以創設情境的方式完成對課程內容的引入與介紹,將學生帶到水墨山水畫的情境中,能夠讓學生對水墨山水畫描繪的畫面進行想象,進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二、開發趣味游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比較活潑好動。在水墨畫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采取開發趣味游戲的方式,進一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水墨畫、了解水墨畫的興趣[2]。教師需要將水墨畫知識充分融入游戲中,保證學生能夠在參與游戲的同時,有效掌握水墨畫知識。
以蘇少版美術五年級上冊“水墨山水畫”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帶領學生進一步學習水墨山水畫知識。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游戲山水間”這一游戲學習環節。在該環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進行創意表達,釋放學生喜歡游戲的天性,讓學生借助創作水墨山水畫的契機充分展現自我,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美術課程中。在學生創作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按照自己游覽山水的順序,從山的底部畫到頂部,或針對山的某一部分進行描繪,真正畫出自己認知中的山水。在學生完成創作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你的作品我來品”游戲活動,讓學生互相點評畫作,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借助趣味游戲,引導學生創作水墨山水畫,品評作品,能夠讓學生在豐富的體驗中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學生對學習美術知識的興趣,推動學生美術素養的提升。
三、引入生活元素,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從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角度看,其思維模式尚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階段。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元素,以生活化的方式向學生呈現水墨畫知識,提升學生對水墨畫的認知。借助生活元素,學生可以將水墨畫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提升自己對水墨畫內容的情感認知,豐富情感體驗,真正與作者實現情感共鳴[3]。
以蘇少版美術六年級上冊“水墨畫蔬菜”的教學為例。在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學會抓住蔬菜的特征,巧妙組合構圖,突出蔬菜的質感與生機。在正式開展課程教學前,教師可以展示各樣蔬菜,讓學生充分感知蔬菜的形狀、色彩、紋理等,為學生繪制水墨畫蔬菜做鋪墊。教師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蔬菜,如白菜、茄子、蘿卜、黃瓜、香菜等,并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觀察感受。如在觀察白菜時,有的學生說白菜的顏色較為分明;有的學生認為白菜根莖較硬,而菜葉較為柔軟;還有的學生從白菜長有小毛刺、白菜的紋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此外,教師也對其他蔬菜一一進行了展示,讓學生親自觀察,親身感受。在創作水墨畫蔬菜時,直觀的觀察、感受有助于畫作質量的提升。在完成對生活中蔬菜的觀察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如:從顏色的角度看,蔬菜的不同面有什么顏色?這些顏色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這樣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水墨畫蔬菜的理解與認知。接著,教師為學生展示了石濤、張大千、齊白石等畫家的水墨畫蔬菜作品,讓學生對照自己從生活觀察中得到的信息,深入分析、有效理解名家作品,更好地理解作品蘊含的情感。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入生活元素的方式,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實際經歷為基礎,觀察不同的蔬菜,把握蔬菜的形狀、紋理、顏色等,能夠為學生后續創作出有質感、有情感內涵的作品打好基礎。
四、組織合作探究,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合作探究是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合作中積極參與課堂。在合作探究中,教師應讓學生圍繞一幅或幾幅水墨畫進行探究,同時設置相應的探究任務,幫助學生實現對作品的深入解讀,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仍以蘇少版美術六年級上冊“水墨畫蔬菜”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手段,帶領學生進一步學習蔬菜水墨畫。教師可以將準備好的蔬菜分發給學生,并設置合作探究任務,讓學生分析蔬菜并進行創作。教師設置的第一個合作探究任務為觀察蔬菜,探究使用哪種畫法更能突出蔬菜的特點。在合作探究中,學生先觀察蔬菜的特點,再關聯思考水墨畫知識。通過小組成員間的交流與分析,學生認為畫蔬菜一要體現蔬菜的鮮嫩,二要體現蔬菜本身特有的紋路,如白菜上的褶皺。在討論畫法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認為可模仿石濤畫蔬菜的方法,采用碎筆的形式創作,以此體現青菜葉子的透亮;有的學生認為可模仿張大千的畫法,即大筆潑墨,突顯青菜的特征。教師設置的第二個探究任務為:嘗試利用不同濃淡的墨色、不同粗細的線條,畫出自己手中的蔬菜。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因為學生的想法、能力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個合作小組的學生,其畫出的蔬菜形態也會存在差異。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整體探究、交流創作的注意事項,再根據自己觀察到的內容,完成創作。如有的小組手中的蔬菜是白菜,經過合作交流后,學生一致認為畫白菜應注意兩點事項:白菜結構要有區分,菜葉紋路要清晰。這樣,學生可以高效完成課堂任務,創作自己的蔬菜水墨畫。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讓學生具體探究水墨畫蔬菜的畫法,并完成創作,不僅能夠增進學生間的交流,而且能夠讓學生掌握水墨畫知識,在深度參與課堂學習的同時,提升美術能力。
五、設置思考問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在開展水墨畫教學時,教師可以設置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美術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設置具體的思考問題時,教師應緊緊圍繞水墨畫作品,并引導學生對水墨畫作品進行鑒賞,讓學生在思考問題、鑒賞作品的過程中提升審美能力。
以蘇少版美術六年級上冊“水墨人物畫”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置思考問題,組織學生鑒賞美術作品,讓學生了解古今水墨人物畫的藝術特點。教師在課前分發紙質版學習資料,并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資料中展示的人物作品是哪些畫家的?這些畫家分別是如何畫人物的?針對第一個問題,學生需要根據紙質資料,了解不同畫家的水墨人物畫創作風格,這對學生后續分析美術作品有指導意義。在思考第二個問題時,學生需要從人物的五官、表情、著裝等方面分析畫作。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畫作中雖然有許多人物,但人物的整體形象卻各有特點,而且這些特點可以從人物的動作、嘴巴的開合等方面看出。在整體感知作品時,學生能夠體會不同人物的心情,如有的人物是開心的,有的人物是焦慮的。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人物個性、作品整體形成了一定的審美認知。教師讓學生鑒賞學習資料中的作品,并思考以下問題:該作品是以哪種元素呈現人物狀態的?你能從中感受到人物的哪些特質?經過觀察與分析,學生發現,作品是以不同粗細的線條來呈現人物狀態的,如老人的線條是細長且顏色淺淡的,而年輕人的線條則是粗重的,這就直觀呈現出兩種人物的不同狀態。
教師以設置思考問題的方式,帶領學生欣賞作品,能夠幫助學生在畫作鑒賞中掌握水墨人物畫的知識,讓學生在表達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審美認知,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六、融合學科知識,培養學生創作能力
在水墨畫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講授水墨畫知識,還應拓展補充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點,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不同的學科知識中汲取營養,提升水墨畫創作能力[4]。
以蘇少版美術六年級下冊“水墨園林”的教學為例。教師需要重點講授在創作水墨園林作品時,如何合理恰當地運用水墨的濃、淡、干、濕和用筆的點、線、皴、擦等水墨表現技巧,使畫面呈現近、中、遠的層次,做到取舍有度,虛實結合。在講解重點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適當融入關于園林建筑方面的知識內容,加深學生對園林建筑的認識與了解,為學生創作水墨園林作品打好知識基礎。在帶領學生了解關于“常州四大名園”的園林作品時,教師可以對園林的地址、歷史、主人、景觀、人文等知識進行簡要介紹,讓學生了解園林背后的文化內涵。這對學生創作不同風格的水墨園林作品有重要意義。在水墨畫教學中融合其他學科知識時,教師可以依據教學需要,采取詳略結合的方式,介紹園林背后的文化內容,也可以在教學結束后為學生提供更多關于園林的知識內容。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掌握水墨園林的創作技巧,還能夠掌握園林蘊含的文化,提升創作能力與文化理解素養。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的美術課堂上,教師在開展水墨畫教學時,應采用學生感興趣、能參與的方式,確保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核心素養培養成效。文章提出了創設教學情境、開發趣味游戲、引入生活元素、組織合作探究等趣味水墨畫教學策略,能夠對學生的水墨畫學習產生積極影響,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晶.筆墨韻律,文化傳承:小學美術水墨畫教學實踐路徑[J].試題與研究,2023(36):164-166.
[2]楊倩倩.核心素養背景下水墨畫游戲教學的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2(33):71-73.
[3]徐國淦.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美術趣味水墨畫教學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2(1):168-169.
[4]謝明亞.在資源的融合里浸潤生長: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水墨畫教學[J].小學教學研究,2021(16):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