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備鈴響,我打開教學課件,孩子們知道這節課將要繼續學習《王戎不取道旁李》,就迫不及待告訴我昨晚已經背會這篇小古文,還興致勃勃地背了起來。這情緒、這狀態哪個當老師的不樂見?于是,我便臨時決定將教學的導入調整為背誦展示,以滿足孩子們展現學習成果的心愿,更想以積極事件開啟一節課的教學。看到一貫單純快樂的小銘同學情緒最高、聲音最亮,我便請他第一個展示。考慮到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是接續上節課沒有充分展開的講故事,他發言后我便把方向一轉,讓他推薦一位同學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他環顧四周后,很肯定地指著他的小組同伴小君:“我推薦他!”這真是個了不起的推薦!——劇本也未必敢這么寫。
要知道,上節課這個環節我請的就是小君,有些語詞比如“嘗”“折枝”“取之”等他在講述故事時表達得不夠準確,同學們嬉笑中指出了他的問題,卻因為下課時間到了,他便沒有機會再說一遍。從下課追著我解釋有些詞他不是那樣表達的,大家誤會他了,可以看出這樣的結束讓小君滿是遺憾——孩子們對公眾場合下表達的敏感、在乎,到四年級已經愈發細膩和強烈。看到他那委屈、遺憾的樣子,我心頭也掠過隱隱的感動和心疼,想著下節課再幫他要回這自尊吧。這不,小銘同學仿佛讀懂了我似的,那么快樂肯定地推薦了他,讓他這么自然、如意地得到一次為自己“正名”的機會。我先問梓銘:“你為什么推薦他呢?”這位胖乎乎的大高個兒微笑著說:“因為他上節課不是說得不太好嘛,我想推薦他,讓他有機會再說一次。”果不其然,這孩子確實有自己的想法,但還是出乎了我的預料——他的選擇居然不只緣于“近水樓臺”,而是他還清楚地記得同伴上節課的表現,還記掛同伴上節課結束后的不快樂,還想著要給他爭取一次表現的機會!我不禁暗自思忖:我之前課堂上看到的他們這個小組的合作不佳,是不是刻板印象?他們之間的學習關系,就這件事而言已經遠遠超越了我的想象。我聽完小銘的反饋,心已化了。我對同學們說:“多好啊!這就是真正的學習伙伴!他居然還記得上節課發生的事情!擁有這么好的同伴,小君你太幸運了!”庭君同學憨憨地微笑點頭,很利索地站起來,接受了這寶貴的機會。不負眾望,小君這一次故事講得尤為出色,講完,全班鼓掌!他心滿意足地落座,小銘更是使勁鼓掌喝彩。可以想象,上節課過后,小君經歷了怎樣的內心糾葛和自勵自學。如果不是同伴敏感,如果不是老師及時抓住這個機會,上節課帶給他的那種壓抑或許會影響他很久,又或許會讓他從此多了某種學習的消極、某種表達的遲疑。
過去成就當下,當下即是未來。兒童當下的學習生活所經歷的一切,接續過去,更塑造當下、蝶變未來。一個不完整、不和諧的學生時代的當下,如何成全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生長的未來?一個不懂合作與對話、無視同伴和共學的孩子,如何健康地走向全人的未來?在我看來,學生時代的伙伴,是教育學語境、成長語境里“包容”“合作”“請教”“對話”“協商”“溝通”“分享”“學習發生”的代名詞,關注并持續研究“學習伙伴”及其共學共生機制,應是課堂教學改革不能回避的命題。
(作者單位:北京市人大附中亦莊新城學校)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