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旅游業最火熱、最出圈的話題就是縣城旅游,越來越多陌生的小城紛紛登上社交媒體熱搜。
我國有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市場規模與空間不容小覷。當下火爆的縣域旅游,是一種暫時、偶然的網紅現象,還是預示著一場新的變革與發展?
今年“五一”期間,人們不約而同選擇“逃離”人潮涌動的大城市、著名景區,深入中國地理版圖上的“毛細血管”。
更小眾的旅行目的地,更獨特的旅宿體驗,更有趣的旅行方式……到縣城去,不再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那里具備了度假的天然條件:在一個可以“放輕松”的地方,既能體會現代生活方式的便利,又能享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攜程官網發布的數據顯示,安吉、桐廬、都江堰、陽朔、彌勒、義烏、婺源、景洪、昆山、平潭是“五一”假期十大熱門縣域旅游目的地,旅游訂單同比平均增長36%。
借助差異化的資源稟賦和區域特色,一座座小城通過縣域獨特的消費場景和需求,激發出遠超本地輻射范圍的消費動能。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橫山村,一處廢棄的竹木加工廠被改造成“數字游民公社”,年輕人喜歡圍坐在公共區域一邊喝咖啡,一邊進行“頭腦風暴”。
公社8000多平方米的空間設置了共享辦公區和宿舍區,截至目前,已吸納約1800名“數字游民”入住。他們平均年齡30歲,平均入住時間為20天,其中45%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聞得到咖啡香,是這些大城市來的人向往的生活。
安吉是山區小縣,常住人口不到60萬,卻擁有300多家咖啡館,有的咖啡館單日最高營業額超過30萬元。
“城里的咖啡館營造情調,我們則重點展現鄉村本色。”安吉縣紅廟村的一家咖啡店坐落在湛藍湖水和冷冽巖石之間,21名大學畢業生組成的創業團隊將原本廢棄的礦山打造成“小冰島”。一年多來,這家咖啡店單日出杯量屢創新高。
2023年1月bpoXWYH1rYQ2VvNyq7bSZgtruQE9/LVR1OtFrwkFRpc=24日賣出3022杯,5月1日賣出5120杯,10月2日賣出7132杯……到了今年,單日出杯量最高已突破8000杯。
項目負責人程鑠欽表示,他們的“村咖”一年內累計接待游客70萬人次,為村里帶來600余萬元收益。
人少、山寨產品多、消費與大城市有時差……這些關于縣城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悄然改變。通過社交網絡的傳播,一個個出人意料的標簽,讓小城被“看見”。把自己放進小地方,就像往溫暖的水里放了一塊清甜的陳皮。
毫無疑問,冷門縣域的相繼出圈,互聯網是關鍵催化劑。流量背后,驅動市場崛起的真正底層邏輯還是需求。
與其扎堆一地,何不各自美麗?在更加多元、更重視旅游體驗、信息獲取能力更強的旅人看來,一頭連著大中城市、一頭連著廣闊鄉村的縣城成為最佳選擇。
那里,有更小眾的旅行目的地。
距離杭州市區約60公里的桐廬縣,綠色綿延千里,有“富春江畔的詩鄉畫城”之美譽。周末,上海00后上班族宋誠驅車近300公里來到這里,只為暫時逃離“人山人海”、告別城市喧囂。
“以前說到旅游,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著名景區景點。但對于現在的游客尤其是年輕游客來說,他們既向往名山大川,也向往寧靜、休閑、舒適的小地方。”宋誠說。
那里,有更獨特的旅游產品。
今年“五一”假期恰逢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火箭發射。為了追隨“宇宙級的浪漫”,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以各種方式玩轉航天旅游。
從事文旅行業的廣東游客唐雨彤第五次來海南文昌“追箭”。一身玉兔形象裝扮的她,想在發射現場來一次穿越古今的對話。
“冷門”“寶藏”“隱藏”……社交媒體對旅游產品的介紹越來越強調與眾不同,旅游日益成為人們彰顯個性的一種生活方式。數量眾多、千姿百態的縣域,顯然更能承接不同客群的需要。它們賦予游客的,正是那份“專屬于我”的情緒價值。
那里,有更有趣的旅行方式。
在擁有7.5萬個商位、210萬種商品的義烏國際商貿城,許多商家一改之前只批發不零售的銷售方式。“五一”期間,超過90萬人次涌入“世界超市”。
“我們來義烏特地拎了兩個空包。”游客張強說。義烏的驚喜不僅在于“進貨式旅游”的體驗,還有風味各異的萬國美食,這讓他直呼“不是土耳其去不起,而是義烏更有性價比”。
如今的縣域旅游可以有計劃,可以適當“趕趟”,也可以打卡,消費者更追求放松身心的休閑模式,更希望體驗地方特色帶來的新鮮感、非同質感,更在意旅行的目的而不是旅行的目的地,這是旅行方式的演進和升級。
游客既是消費者,也可以是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借力大數據的傳播,縣域旅游目的地完成了一次次從線上種草、線下打卡、線上“安利”的閉環。
當“潑天富貴”降臨小城,考驗也隨之而來。
不久前,32歲的杭州自由職業者陳清清去了一趟有著“邊陲秘境”之稱的一座南方小城。
出發當天,陳清清凌晨起床,先后換乘飛機、高鐵和大巴才抵達目的地。“當地連鎖酒店很少,民宿質量參差不齊,貴的一晚上要好幾千元。”陳清清說。
在景點游玩時,陳清清發現當地很難叫到網約車,對于像她這樣遠道而來的散客,出行工具只有少量固定班次的大巴,一旦錯過發車時間,意味著要花兩三個小時等下一班。
縣域里的一些風景之所以小眾,常常是因為地處偏僻。面對激增的人流,接待能力不足、市場環境不佳等問題就會浮出水面。
攜程研究院相關報告說,今年“五一”期間,一些縣域人氣爆棚的同時,游客負面評價也比較集中。
同質化的景點設計、復制粘貼的打卡元素,也讓下沉游客的旅行感受大打折扣。
近年,有些地方熱衷建古城小鎮、主題樂園,但因資金鏈斷裂等原因停擺閑置多年;某中部省份的一個古城項目,曾被列為當地重點建設項目,因后期投入和運營能力跟不上,如今一片荒蕪,淪為空城……
在鄉村旅游中,市場總體規模和旅游開發規模不匹配、同質化競爭、建設質量不高的問題較為普遍。有的村民說,村子主要面向周邊城里游客,市場容易飽和,大家都做同樣的事,很快就會變成“民宿多、游客少”,難以盈利。
而且,流量之外,還有更多的小地方需要被“看見”。
相關機構發布的《全國縣域旅游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2023》顯示,2022年,旅游總收入超百億元且接待游客總人數超千萬的旅游大縣為79個,旅游收入低于30億元縣域占納入統計縣域總數的65.86%。
以更長的視線觀察,縣域旅游火爆看似偶然,實則是厚積薄發。
進入新時代,我國旅游業加速發展,旅游業全面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與經濟發展和大眾需求同頻共振。換句話說就是,以整體布局打通縣域旅游的“經絡”。
發展縣域旅游要深化“景城共建、主客共享”理念,圍繞景區景點外在環境、公共服務、綜合管理等全方位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打造“四季有景、全民皆景”的全領域全周期旅游發展模式。另外,要不斷加大文旅市場行政執法監督力度,與相關部門持續開展聯合執法行動,構建良好的旅游市場環境。
縣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旅游升級將為縣域全面發展提供契機。
400多年前,竹杖芒鞋、行至險遠、信筆游記的徐霞客登上天臺山,記錄下“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的鄉村之美。
如今,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小而美”的縣域旅游如何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需要決策者、從業者乃至游客共同深思和努力。
(摘自《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