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現實背景
作為一線教師,筆者一直參與幼兒園關于早期閱讀的相關課題研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教師與幼兒在閱讀活動中均存在一些問題。
(一)教師教學中的問題
1.閱讀教學模式化,忽視了幼兒的個性化理解
幼兒的個體經驗不同,導致他們解讀每個畫面的信息也是個性化的。但是,教師慣用的“一刀切”的閱讀教學模式,忽略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更忽略了幼兒的個體感受,很難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2.情境體驗成為閱讀活動的附屬品
為了豐富教學活動,教師開始關注情境體驗,會在教學的某一個階段或延伸活動中加入體驗環節,如閱讀活動后的故事表演。但是,這些都附屬于閱讀教學的某一環節,無法讓幼兒始終沉浸其中。由此反思閱讀教學,可見我們忽略了情境體驗閱讀的重要性,沒有充分發揮由內而發的體驗閱讀對于幼兒早期閱讀習慣和能力培養的作用,沒有意識到體驗閱讀才是本質意義上的閱讀狀態。
(二)幼兒閱讀行為中出現的問題
1.缺乏流暢性,對書面語言的組成規則理解不足
幼兒的閱讀能力表現為獨立閱讀時捕捉信息與分析理解的能力,這需要閱讀經驗與技能的支撐。如果幼兒無法理解或使用書面語言的組成規則,就會缺乏再次閱讀的興趣。
2.無法獲得并使用閱讀策略來解讀復雜信息
幼兒的閱讀經驗還停留在繪本上,沒有支持性的活動來喚起、鏈接幼兒的生活經驗。比如,在大班進行的《我奶奶真麻煩》繪本集體閱讀活動中,對于繪本中外星人奶奶帶“我們”去遠足時,表現出來的很多有趣的行為、制造出來的很多好玩的事情,幼兒都覺得十分滑稽,閱讀過程中始終在開懷大笑。在活動最后,當教師讓幼兒試著模仿書中的語言來說一說生活中“我的××真麻煩”時,有的幼兒很苦惱地來問:“老師,我的奶奶不是外星人啊,也不會發生這樣好玩的事情啊!”“我想不出來我的媽媽有什么麻煩的事情。”有部分幼兒會說一些他們認為搞笑好玩的“麻煩事”,但也僅限于用簡單的語言來表述。雖然教師在努力引導幼兒用書里的語言去描述,但是因為故事中夸張的情節與內容是想象出來的,脫離了生活常態,再加上缺乏相應的情境體驗,使得幼兒很難在短時間里把繪本內容與生活經驗進行匹配。此外,教師也沒有跟進設計一些相關的活動來幫助幼兒進行更好的情境遷移,因此這個環節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鑒于以上問題,我們認為繪本中的很多氛圍、情感、心理活動遠非語言所能表達清楚,而音樂在營造某種特定的氛圍、情境時,往往顯示出更強的表現力,能傳遞語言所不能傳遞的信息。由此,我們大膽對音樂與故事繪本進行有效組合,形成繪本音樂劇。當用音樂劇來創設故事情境時,幼兒能更直接、更深切地感受到繪本特有的風格以及繪本所要傳遞的情感,他們跟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也會顯得非常自然。
二、實踐與研究
繪本音樂劇是根據繪本內容,選擇與繪本故事情節相對應的音樂、歌曲、舞蹈,結合角色對白展開的一種情境表演。該如何通過繪本音樂劇創設情境教學活動呢?以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為例,筆者對通過繪本音樂劇的情境創設來實現幼兒的體驗閱讀開展了探索。
(一)選擇繪本故事,理解故事情節
1.繪本選擇
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里有兩條線索、三個故事。文字講的是母雞散步的故事,每句只有幾個字,而且還是隔幾頁才出現。而故事的畫面則講述了狐貍想抓母雞時發生的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狐貍總想捉住母雞但總是洋相百出——令閱讀者不由得捧腹大笑。
當作者把慢與快、輕松與緊張、平緩與高潮的對比呈現給閱讀者時,圖畫中隱藏的音樂節奏就彰顯出生動的表現力,傳遞了語言所不能傳遞的信息,能讓幼兒很直觀地通過節奏來理解、體驗繪本深層次的詼諧幽默。而這樣自帶節奏的繪本故事也非常適合用音樂來創設情境,這樣做既拓展了繪本的價值,又促進了幼兒深層次的體驗閱讀。
2.多維體驗感受
任何形式的情境體驗閱讀活動都是基于繪本的。脫離了繪本閱讀,也就談不上深層次的閱讀研究。因此,在創設音樂劇繪本情境之前,教師首先要做的是繪本的閱讀活動。只有在幼兒理解了繪本故事內容、大致了解故事情節、充分熟悉故事人物之后,以音樂劇為情境的閱讀體驗才有了意義。
因此,在創設《母雞蘿絲去散步》音樂情境之前,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如大書的集體閱讀、分小組的自主閱讀、區角小劇場游戲時間等,結合閱讀與音樂,幫助幼兒理解、體驗故事情節,并增加了語言對白的創編等,豐富故事情節,為音樂劇情境體驗做準備。
(二)改編音樂劇本,研討解決難題
繪本改編成音樂劇,既要忠于繪本故事,又要在此基礎上加入音樂元素,使其更有感染力、更易于表演。因此,選擇好繪本之后,音樂劇劇本的編寫就顯得尤為重要。
1.什么是繪本音樂劇
對于從來沒有編排過音樂劇的幼兒來說,這是個新問題。于是,我組織大班幼兒對“什么是音樂劇”“音樂劇有哪些特點”“音樂劇本該如何寫”進行講解,并讓他們欣賞各種兒童音樂劇,使之對音樂劇有了一定的認識與了解,從而激發其創作熱情。
2.通過角色、場景的挖掘,深入體驗繪本情節
讓每個幼兒在音樂情境表演中把對繪本深層次的體驗展現出來,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因此,圍繞“設計哪些角色”“場景道具如何做”等問題孩子們進行了討論:
(1)增加故事主角的數量:繪本里本來只有2個角色——狐貍與母雞。為了創設出能讓更多幼兒參與的情境,我們增加了母雞與狐貍的數量,從繪本里的1只母雞、1只狐貍,改成了5只母雞、5只狐貍,從而讓更多的孩子參與情境體驗。
(2)挖掘繪本中隱藏的角色:教師和幼兒仔細閱讀繪本,細致觀察畫面,找到了畫面中一些與主角有著關聯的小角色,如池塘邊的青蛙、蜜蜂等。
(3)道具、背景的利用:幼兒提出故事中的各種背景如池塘、磨坊、籬笆、蜂房等,都可以讓小演員穿上道具來表演。這樣一來,既能快速轉化場景,又能讓更多的幼兒參與情境表演,在與角色互動時很自然地產生情境體驗。
3.通過場景與音樂的選擇,再次感受繪本詼諧
音樂劇自然要以音樂為主。但是,如何選擇適宜的音樂呢?經過多次討論,我們收集了各種符合這個繪本故事情節的音樂,并利用晨談、游戲時間,通過欣賞、比較、投票,選定了音樂劇的音樂。
我們在音樂劇開場與結束都用了《母雞叫》的手機鈴聲作為母雞走路時的音樂,輕松、歡快的音樂表現出母雞蘿絲淡定、從容的散步狀態。我們還借鑒了《在山魔王的宮殿里》的片段,用其重復旋律表現出的幽默趣味來展現狐貍跟著母雞散步時一路遇到的麻煩事,比如踩到鐵耙摔倒、掉進池塘、被壓在了草垛里、在磨坊前絆倒后又被面袋砸得起不來等。故事跨越了多個場景,但音樂沒有那么長,幼兒提出能不能加長。于是,教師將曲子中適合情節的樂段做了重復處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野蜂飛舞》表現了蜜蜂們在空中由近到遠漫天飛舞,聲音越來越輕、越來越遙遠的感覺,與繪本中狐貍撞倒蜂房以后,被憤怒的蜜蜂們追趕逃跑的情境吻合得嚴絲合縫。最后,母雞回雞窩的音樂也用了開場音樂,起到了前后呼應的效果。
4.通過道具的創新制作,體會故事的美術風格
我們改變以往道具都由教師準備的觀念,讓幼兒也參與道具的設計、制作。幼兒在參與過程中會更關注繪本的繪畫風格等一些隱性的知識點,也能更好地對原有的生活經驗進行鏈接、遷移。
我們和班里的幼兒一起商量道具的制作。比如,討論草垛的道具制作時,教師引導幼兒去看繪本里的草垛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像我們平時看到的什么東西,可以找哪些東西來替代,等等。有的幼兒提議戴草帽,身上穿著稻草做的衣服。很快就有幼兒提出異議:“去哪里找那么多稻草啊?”“稻草粘不牢掉下來會很難看。”于是有幼兒說:“我們可以畫,用顏料來畫。”最終大家覺得用接近稻草顏色的卡紙剪成一條條披在身上就像草垛了,頭上也這樣做一頂帽子來表示草垛。
但是,道具畢竟與繪本有一定的距離,繪本中是平面的圖畫,而道具是立體的,需要能穿戴在幼兒身上。于是,教師又把這個難題拋給幼兒。經過反復討論、制作、修改,在忠于繪本原創的繪畫風格的基礎上,幼兒利用美術活動、自主游戲時間,設計制作出了便于穿脫的表演道具。這也是另一種情境下的繪本體驗閱讀。
(三)串聯繪本音樂劇場景,浸潤式情境體驗
我們把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的故事分成了四個場景。場景一:母雞出窩散步;場景二: 母雞走過院子而狐貍卻重重地撞上了鐵耙柄、母雞繞過池塘而狐貍卻掉進了池塘、母雞越過草垛而狐貍卻被埋進了草垛里、母雞走過磨坊而狐貍卻被米袋子砸中、母雞穿過籬笆而狐貍卻因為跳到了小車上一路快速向山坡下的蜂房撞過去;場景三:母雞鉆過蜂房而狐貍卻因為撞翻了蜂房而被蜜蜂們圍攻;場景四:母雞安全回雞窩。
逐段欣賞音樂時,我們讓幼兒來感受、想象音樂表現的是繪本中哪個場景的情節,然后把自己感受到的情節結合音樂用肢體動作、表情表現出來。幼兒在熟悉音樂之后,很自然地結合自己之前對繪本的理解,在音樂創設的情境中表演出來。
然后我們創設了班級小劇場,讓幼兒在游戲時間嘗試根據繪本大書,運用各種道具和音樂伴奏,編排音樂劇的表演細節;在實際編排中,每個幼兒都能表達自己的意見,充分享受合作的樂趣。多次的編排、多版本的表演,讓幼兒充分體驗到了音樂帶來的故事體驗。
(四)通過生活經驗鏈接的自由表達,遷移體驗閱讀
至此,音樂劇繪本的完整表演就水到渠成,成為順應幼兒需要的活動了。當我們在“六一”的慶祝活動中表演《母雞蘿絲去散步》的音樂劇時,凡是閱讀過這個繪本的幼兒都被感染了,狐貍一次次失敗出洋相的樣子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音樂劇演出不僅引領在場所有的幼兒進入了繪本的情境中,表演者們也得以再一次走進繪本,在音樂的情境中與繪本融為一體,感受到了角色的所思所想,并創造性地表現出來,實現了我們一直倡導的深層次的體驗閱讀。
三、結論與分析
繪本音樂劇情境體驗教學活動就像是一個轉換平臺,一方面把抽象的音樂形象化,另一方面又把形象的繪本情感化,讓幼兒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實現了深度閱讀。
在實踐研究過程中,我們做了有效的探索,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別是在“六一”的慶祝活動中,大班幼兒表演的兩個大型繪本音樂劇《母雞蘿絲去散步》和《獅王進行曲》受到了幼兒和家長們熱烈的歡迎,也得到了領導的稱贊。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幼兒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促進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