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背景
幼兒園有一處叫雨露蓮池的地方,里面不僅有小橋、水車、石雕、噴泉、假山、小魚等人文資源,還有水、植物、動物、土地等自然資源,為幼兒的學習和游戲提供了可能?!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到要“綜合開發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以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在我們看來,“綜合開發利用”的主體是幼兒,幼兒是玩什么、怎么玩的決策者。幼兒對雨露蓮池產生了興趣,想要與其中的資源展開互動,作為教師,我們的任務便是抓住這樣的契機,為幼兒提供選擇的機會、大膽探索的環境、游戲和學習的材料以及適宜有效的支持。
丨我想這樣玩——確定游戲玩法
當幼兒提出要去語錄蓮池玩的時候,教師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在雨露蓮池可以玩什么?”隨后請他們獨立思考,將自己的想法畫下來,然后集體分享。孩子們想玩的項目很多,有打水槍、踩水、游泳、喂魚、劃船、開遙控小船等。
所有幼兒表達想法后,教師的反饋尤為重要。按照以往的流程,為表示公平和民主,教師會讓幼兒投票選擇一種玩法。但是,如果幼兒選擇相對簡單、重復、相似的活動,那么他們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如果選擇不符合年齡特點、難度較大的活動,又會給幼兒乃至教師的支持帶來過大的挑戰。因此,教師要本著既滿足幼兒興趣,又能達到“夠一夠,摘到桃”的目標進行適度引導。投票前,教師這樣說:“在你剛剛說到的玩法中,請小朋友們選擇一種以前沒玩過的、這次你想玩的游戲?!?/p>
這一次,孩子們在選擇前開始有所權衡。
果果:我玩過打水槍了,我想游泳。
清清:我照顧過小魚了,這次我想劃船。
奕然:下雨天我們踩過水了,我也想游泳。
萱萱:我想劃船,我還沒在幼兒園里劃過船呢!
洋洋:我吹過泡泡了,我想清理水池。
最終,孩子們羅列了呼聲最高的幾種玩法,投票選出此次去雨露蓮池玩的游戲:劃船。
丨我知道玩什么——確定游戲目標
幼兒知道了游戲的主要內容,但對于具體要做什么、需要做哪些準備、最后想要達到什么目的等,還沒有清楚的認識。因此,教師帶領幼兒進行了頭腦風暴。教師先提出幾個問題,比如“做小船還是載人大船?漂浮的船還是電動的船?”“船從哪里來?自己制作還是購買?”“怎么制作一艘船?制作船的材料是什么?”“幼兒的經驗在哪?需要提供的支持又在哪?”在列出這些問題后,教師和孩子進行討論,共同梳理。
很快,幼兒明確了下一步行動任務——制造載人小船。圍繞這一任務,幼兒需要先認識船、了解船,再從制造小船開始,發現問題,熟悉操作的步驟,最后實現自制載人船的愿望。幼兒有不同材料在水中有沉有浮的經驗以及坐船的體驗,但對于船本身,比如船的類型、內部結構、船的材料、作用、行駛原理等內容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接下來他們需要了解關于船的一些內容,積累有益的經驗。
丨我想要這樣玩——享受游戲過程
認識船的結構
幼兒通過查閱資料、觀看圖片及視頻、繪本閱讀、實地調查、親子指導以及師幼互動的方式對船的一些基本情況有所了解。
源源:我看到視頻里說船最外面有一層船殼,就是它的形狀。
師:什么樣的形狀呢?
源源:有一點彎彎的,像月亮一樣的,他的兩邊是翹起來的。
夢夢:不全是這樣的,我看到西游戲里面孫悟空坐過那種平的船。
師:是竹筏嗎?
夢夢:對,就是竹筏。
小連:船上還要有長長的桅桿。
師:什么是桅桿?
小連:就是帆船上的桅桿,沒有桅桿船就前進不了。
對大班幼兒來說,船的結構和工作原理十分復雜,他們很難真正理解,但是這次探索讓他們對船的不同種類及基礎組成有了基本的認識。經過大量的了解和討論,教師提供了合適的材料供幼兒進行“造小船”初探,目的是讓他們在實踐中了解不同材料的特質及其制造的小船在水中航行的狀態,從而為制作載人小船做準備。
分組制作小船
1.第一次嘗試——多種材料的組合
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制作并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促進同伴間的合作、協商,教師將3~4個幼兒分為一組,引導他們用各種材料去嘗試,感知材料的特點和材料組合的特性。教室提供的材料中,既有塑料瓶、筷子、粽葉、紙盒、氣泡紙、樹枝等主材料,也有線、膠帶、雙面膠、泡沫膠等輔助材料。
(1)操作前的構想
教師把以上材料擺在了孩子們的面前,這其中有一部分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有一部分是較少見到但認識的。
師:如果我們選擇其中的材料做船,你們想選擇哪些材料?怎么做?可以用手中的材料試一試。
在一番操作后,教師聽到了孩子們的對話:
樂樂:這個筷子可以干什么?
洋洋:我們需要這個粽葉,選這個材料吧。
佳佳:我們要筷子嗎,這里還有樹枝。
小連:要吧,拿幾根筷子。
樂樂:再拿點瓶子,可能要用到。
洋洋:我們已經拿了粽葉了呀。
小連:不要拿太多,拿幾個,拿3個吧,哦哦,拿4個吧,可能要用到。
洋洋:我們只要粽葉就夠了。
小連:拿瓶子吧,到時候可以把粽葉固定在瓶子上呢。
可以看出,小組中出現了領導者,他帶領其他組員選擇制作小船所需的材料,說服他人時能用恰當的理由。幼兒通過簡單接觸、操作材料,對小船的制作有了初步的想法,但對于小船的結構、外形以及材料的用處還不是十分清楚。
在孩子們結束討論后,教師意識到,為了讓幼兒的制作更有目的,需要請他們將自己的想法、方案用圖紙記錄下來,比如:想做的船的外形是什么,需要哪些材料,數量是多少,每種材料的作用是什么,等等。幼兒只有明確了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想要實現什么目的,才能在操作過程中更加有條不紊。這一步驟不僅培養了大班幼兒的計劃性,也讓他們明白,實際制作時需要留出時間來調試和修改。
(2)正式“造小船”
在制作過程中,洋洋發現粽葉太軟,而礦泉水瓶會搖晃,不太穩固。萱萱提出用筷子固定,小連立刻想到用兩根筷子交叉來做支撐。
制作過程中,幼兒各有分工、配合默契,有發出指令的領導者、有動手操作的實踐者、有提供想法的“軍師”,也有勤勤懇懇的配合者。每個幼兒都積極參與其中,既能夠獨立思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能夠包容配合、聽從他人合理的意見。同時,從用筷子交叉擺放來固定物體的行為可以看出,幼兒對穩定原理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能夠模仿并遷移。
(3)試航
試航時,分歧出現了:有人認為粘有粽葉的一面應該接觸水面,也有人認為礦泉水瓶應該作為船底。教師鼓勵他們分別試一試。很快幼兒發現,當粽葉作為船底在水上漂時,水慢慢滲了進去,船開始往下沉。于是,幼兒調整策略,讓礦泉水瓶作為船底,發現船不僅穩穩地浮在水面上,輕輕一推還能往前漂很遠。
完成小船制作后,教師引導幼兒記錄下各自組的制作過程以及遇到的一些問題,并共同討論了此次制作中需要改進的地方。遇到的問題有三個:第一,連接材料不牢固,不能在水中長時間浸泡,否則小船會在水中散架;第二,船的左右沒有遮擋,很容易側翻;第三,船底容易進水,不能很好地浮于水面。與此同時,也有孩子分享了成功的經驗。大家發現,在多種材料中,礦泉水瓶制作的小船的優勢十分明顯。因此,他們的關注點轉移到了“到底哪種材料能夠長時間地在水面漂浮”這個問題上。
教師分析及支持策略:各個材料有軟硬、形狀、大小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因此在組合時會出現連接不牢固的問題,甚至有些材料的連接和組合是無效的,并不能真正起到作用,但幼兒因為經驗和思維的局限,不見得能注意到并且完全理解。由于活動涉及的材料較多,多個變量對孩子的建構會造成干擾,因此教師需要考慮針對單一材料進行深入搭建。如果最終目標是制造載人小船,那么就應該最大限度地使用最合適的材料,也就是使用一種材料進行建構。因此,接下來需要幼兒進行二次嘗試,對單一材料進行探索和驗證,最終擇優選擇一種材料進行載人小船的實踐。
2.第二次嘗試——確定主材料
本次嘗試,教師讓每組幼兒選擇一種特定材料,針對第一次嘗試中遇到的問題,比如連接不牢固等,再次嘗試。之前幼兒連接小船用的是雙面膠,這次教師又增加了松緊繩、皮筋、自鎖式尼龍扎帶等不易溶于水的連接材料。
幼兒開始進行第二次的小船制作,并在嘗試過后展開集體討論。他們發現,用粽葉做船底容易沉船,用紙板則容易側翻,用紙板和礦泉水瓶一起做小船最合適。接下來便是載重情況的測試了,這對小船的穩定性、密封情況要求很高,為模擬載人小船的重量,教師增加了相關材料。測試活動以運糧為情境,幼兒將所有的“糧食”(石子)放在船上,順利運到終點則成功。
試航結束后,幼兒對第二次嘗試做了整體梳理,大家一致認為,比起紙類和植物類材料,塑料制品不易進水、側翻和散架,并且塑料制品做成的船在承重上更有優勢。因此,大家選擇將礦泉水瓶作為載人小船的材料。
(三)制作載人小船
由于載人小船體型較大,本次制作不再分組,而是所有幼兒集體合作完成。制作前,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大小不一的礦泉水瓶,幼兒按照以往的平鋪、圍合、壘高等建構經驗進行討論和嘗試搭建。在感受、熟悉、了解瓶子與瓶子的連接結構以及搭建中的注意事項后,幼兒對選擇何種大小、形狀的瓶子以及如何搭建有了初步的設想。
很快,幼兒便按照共同商定的方式將小瓶子擺成一排對齊,然后在教師的幫助下用透明膠帶將其上下封住,再擺同樣的一排封住。接著將這兩排瓶子底對底合并封住。最后在瓶子竹筏的四周圍上一圈小瓶子。
接下來,便是載人試航。試航的幼兒需要穿上防水衣,坐到礦泉水瓶做的小船中,拿著船槳往前劃行。雨露蓮池的水到幼兒膝蓋處,一名幼兒坐在船中,助行的幼兒依據情況在水中幫助其航行。
雖然水不深,但真要選一個人坐上去測試,幼兒還有些害怕。洋洋自告奮勇,第一個坐上去。他小心翼翼地攙扶著坐到船底,說:“有點擠?!比缓蟀焉碜涌s成一團,兩只腳蹲在船里:“好像有點沉下去了,你們先不要推?!闭f著由蹲姿變成了跪姿,等漸漸穩定下來后,就慢慢拿著船槳往前劃,旁邊的孩子輔助前行。
上岸后,洋洋提出船底不夠寬、不夠厚,船在行駛過程中有輕微下沉的問題;萱萱覺得船體太小,而樂樂則提出了船不夠穩的問題。于是,第二次造船便有了方向。
在大家的提議下,幼兒這次選擇了更大的塑料筒作為船底,按照之前同樣的結構將小船組裝起來。試航過程中萱萱主動要求下水幫助劃船的小朋友。這一次,船沒有漏水的問題,小船穩穩地在水面上前進,老師和孩子們伴著溫暖的陽光,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唱道:“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
丨我還能玩什么——總結游戲經驗
活動結束后,師幼共同總結這次載人小船之旅的收獲,幼兒的興趣和熱情未散,還想繼續做更高、更寬、更大、能容納更多人的船,我們的探索還在繼續……
丨反思與評價
1.迷宮法則——相信彼此,逆向思考敢試誤
這是孩子們的第一次嘗試,也是教師第一次以“載人小船”為主題進行指導并提供支持。在制作載人小船的整個過程中,與其說是教師為幼兒提供了支持,不如說是教師跟著幼兒的步伐,依據實際情況和問題進行調整和改進。整個活動流程沒有提前設定好的“劇本”,是師幼共同摸索出來的。往往是在一個小片段結束后,教師才發現某個環節應該提前進行。起初教師是非常擔心和憂慮的,固執地認為不符合邏輯的課程或是銜接不順利的課程就不是所謂的好課程。最終,打開鎖的是孩子,引領教師向前的也是孩子。我們總能在孩子的語言、行為等表現中發現努力的方向。
就像一座迷宮,它有很多條通往終點的路,教師也許會心心念念尋找那條“完美的”“安全的”“有前人鋪墊的”A線,以為不走A線就是錯誤的,但其實孩子有自己的B線,甚至在過程中還會發現C線、D線和E線。即使一些線路會曲折、重復,甚至讓你碰壁,但它教會了你,下次可以換個方向和思路。這些七彎八拐的線路每一條都很精彩,并且均能通往終點。課程亦是如此,它沒有既定的模式,只要我們相信孩子、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到達終點。
2.掌舵原則——守住目標,親自試驗要預設
想讓幼兒得到什么,要看教師給予什么。幼兒通過操作材料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期間會遇到什么困難和問題?作為教師如何支持、幫助解決?此次探索告訴我們,在幼兒正式探究之前,教師需要去體驗和感受整個過程,標記符合幼兒年齡特征、能促進他們經驗提升的關鍵要點,減少過于簡單、弱化難度較大的無效流程,只有這樣,才能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整合關鍵問題,確定下一階段的目標。當然,如果要解決一些關鍵問題,教師需要提前預設多種方案,以防在過程中偏離軌道、迷失方向。
這樣的教師預設看似與上一條幼兒的自主選擇互相矛盾,但其實不然。教師預設的只是方向,并不是細節和內容,幼兒可以在明確目標的指引下選擇自己想走的線路。
3.3D格局——勇于創新,查閱資料搭支架
大班幼兒的提問具有多樣性、專業性、科學性,教師有時很難給出及時、專業的解答和指導。實際上,當活動遇到了瓶頸難以進行時,不是困難難倒了我們,而是我們停在了原地。譬如2D世界的人,如果不去思考或做出嘗試,將永遠不相信3D的存在,甚至會覺得提出該想法的人十分荒謬。
教師在感到沒有頭緒時,可以先就一個問題查閱相關資料,進行知識點的補充,最后把要點有邏輯地連起來建構支架。支架的提供既要是材料上的,比如組合、拆分,由小船到大船;也要是情感上的,比如期待、激情、苦惱、擔心、失望、成就感……甚至也可以是空間上、時間上的。當然,幼兒獲得支架的前提是教師具備支架信念感。
4.彈簧視野——范圍靈活,每個每組和每群
在活動中,教師需要注意多方群體,既要看到“大集體”,也要關注“小個體”。要看到集體活動中幼兒的表現和情緒狀態、學習氛圍和習慣、交往方式等情況,也要在以小組為單位的活動中,關注組員的協作和溝通,注意小組中的每一個個體,比如具有領導力的幼兒、具備親社會行為的幼兒、無所事事的幼兒,并給予不同的積極回應。這是因為,幼兒對自我的認知是由同伴間、師幼間、親子間的關系決定的。教師的評價和反饋,對幼兒的個性、人格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對每一句評價都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