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學活動不僅能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及科學探究行為的興趣和愛好,還能培養(yǎng)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以中班項目式課程“好玩的電路游戲”為例,分享相關探索經驗。
一、探究緣起
我們生活時刻離不開家電。盡管幼兒對生活中需要用電的物品有著初步了解,但他們對看不見、摸不到的電流仍存有很多疑惑及好奇。在一次活動中,一個用飲料瓶制作的會發(fā)光的花瓶引起了幼兒的興趣:這個花瓶為什么會發(fā)光呢?他們討論起來。
文文:我猜里面肯定藏了一個電燈。
樂樂:這里有一個黑色的按鈕,是不是它的開關?
小顧:這里有一根白白的線,和店里的小彩燈好像。
討論過后,循著幼兒的興趣,我請他們找一找讓這盞燈亮起來的零件。沒過一會兒,他們就找出了開關、電線、電池。除了這些零件,還需要什么呢?我請他們自主觀察了科學游戲盒中的一些工具,最終,他們找到了與之匹配的電池盒、開關、燈、藍色和紅色電線。于是,本次科學探究活動也自然展開了。
二、操作實踐,問題聚焦
本次探究活動中,教師作為觀察者與支持者,將活動的主動權放手交予幼兒,協(xié)助他們在嘗試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討論中尋找辦法,在實戰(zhàn)中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科學探索的目的。
問題一:你準備怎么連接?
1.嘗試設計電路連接圖
為了讓幼兒厘清思路,在正式操作前,我們鼓勵幼兒結合前期經驗,設計電器的電路連接順序,并嘗試用圖畫、數(shù)字等方式記錄下來。
2.第一次嘗試連接
情況一:有目的地嘗試
小仲從電池盒中拿出兩節(jié)電池,仔細觀察了一番,確認無誤后又裝了回去。接著拿起了電線的一頭,在電池盒上尋找可插入的卡口,順利對接之后,用另一頭連上了燈。再用兩根電線繼續(xù)連接開關與燈,最后連到了電池盒的另一頭。連好后,小仲打開開關,電燈沒亮。他又重新檢查了每個接口,再次打開,燈亮了。
情況二:無目的地擺弄
小顧直接拿起電池裝在電池盒里,將電池的一頭連上電線,另一頭連上開關,又接了一根電線連上燈,然后打開開關,電燈沒亮;佳佳把電線全都拿了出來,從電池盒開始一根接著一根連得很長,燈還是沒亮;除了小仲,其他幼兒都沒成功。他們很疑惑:“燈為什么還是不亮呀?”
解讀:第一次嘗試成功與否,很大原因取決于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已有經驗。情況一中,小仲先觀察了電池的正、負極,然后將電池裝入電池盒的對應位置。他還細心觀察卡口位置,最后連接好電池的另一端形成回路,每一步操作都井然有序。其他幼兒可能在生活中缺乏相關經驗及操作機會,盡管知道能讓燈發(fā)光的零件組成,但對于怎么連接、按什么順序連接缺乏了解,因此燈沒有按照他們預想的那樣亮起來。
問題二:我的小燈為什么沒亮?
1.討論:分析小燈不亮的原因
中班幼兒已能通過觀察同伴的作品發(fā)現(xiàn)問題,從模仿中獲取相關信息,進而調整操作計劃。第一次操作失敗后,大家一起觀察了小仲擺好的電路,通過對比,他們找到了各自小燈沒亮起來的幾個關鍵。
(1)電池裝反了
通過觀察,幼兒發(fā)現(xiàn)不僅電池盒上印著“+”和“-”符號,電池上也有“+”和“-”的符號。昕昕問道:“這個符號是什么意思呢?”教師解釋道:“電池分為兩級,有正級和負級,代表的符號就是‘+’和‘-’,正級一般在電池有銅帽的一端,負級是在電池鋅皮扁平的一端,在安裝的時候,我們需要對照著符號安裝哦!”
(2)電線怎么連接
“小仲電池盒的兩端都接著電線?!薄鞍⊙剑疫€有一頭沒接。”“我也是。”“怪不得我們的小燈不亮?!毙☆櫤图鸭芽粗约旱碾娐氛f道??吹接變簩€路的觀察,我及時總結:“大家說得不錯,電流需要從電池的正極出發(fā),從小燈泡的一個連接點進入,經過燈絲再從另一個連接點流出,流到電池的負極,這樣就形成了回路。這條路一通,小燈泡就會亮起來了?!?/p>
2.再嘗試:調整后重新連接
對照著小仲的成功案例,幼兒開始調整。千涵在電池盒的另一頭同時接了兩根電線,分別連接了開關和小燈。裝電池時,他一邊觀察電池上的符號,一邊看著電池盒。很快,他驚喜地說:“亮了,亮了!”
解讀:有了同伴成功的案例,以及之前討論出的經驗,在第二次連接中,幼兒有了明確的方向。這一次,有的幼兒成功了,但仍有人沒能成功將燈點亮,問題出在哪里呢?隨后,我們以失敗的電路為例,開始尋找原因。
問題三:除了電池和電線,還要注意什么?
1.尋找干擾因素
看似簡單的電路連接,其實在真正動手的時候還是會出現(xiàn)很多細小的干擾因素。第二次連接過后,我請沒成功的幼兒出示自己的電路連接圖,說說自己的疑惑。
小顧:我的電池都是按照“+”和“-”安裝的,正極和負極都接入了電線,為什么小燈還是不亮呢?
樂樂:你用的電線太多了,看起來亂七八糟的。
嘟嘟:好像燈和開關都不在一條線上。
小顧說完后,其他幼兒也湊過來看了看,卻很難說清楚問題。有人打開電池盒的蓋子,教師發(fā)現(xiàn):電池正極凸起的地方壓著了一根黃色絲帶。在同伴的建議下,小顧將絲帶取了出來,再次打開開關,燈亮了!有了這一成功經驗,幼兒發(fā)現(xiàn)除了要注意電線的連接順序,還要關注很多細節(jié):觀察電流是否經過小燈,有沒有多余的電線;保持電流的通暢,不能有遮擋物;電池和電線都安裝正確,小燈才能亮。
2.畫一畫我的電路圖,記錄部件及數(shù)量
電路連接成功之后,教師鼓勵幼兒用繪畫的方式將電路圖記錄下來,并在旁邊標記每個部件的數(shù)量。這既能幫助幼兒鞏固習得的經驗,也在無形中發(fā)展了幼兒觀察實物模仿繪畫的能力、點數(shù)能力以及分析比較的能力。
三、反思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我們應根據(jù)幼兒的年齡和學習特點,找準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結合幼兒興趣,開設既有一定的難度又能讓大部分幼兒通過努力完成的活動。在此次活動中,教師以問題解決為核心,鼓勵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展開探究,助推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1.在問題中自學
為凸顯幼兒的自主性,教師巧妙應用問題情境:你準備怎么連接?為什么小燈泡沒亮?還要注意什么?鼓勵幼兒帶著問題展開思考,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獨立自主地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完成既定目標。
2. 在同伴中互學
同伴是幼兒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的個體差異給同伴間的相互學習提供了可能。小仲是唯一在第一次嘗試中就成功的幼兒,這也給其他幼兒提供了可參考的對象。幼兒通過同伴演示、互助,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最終習得經驗。
3.在總結中肯定自我
活動過程中,他們?yōu)榱私鉀Q問題,不斷調動自己的已有經驗,總結失敗原因,思考各種辦法。他們的狀態(tài)主動、積極而專注,并成功達成了預定目標,足以證明兒童是有能力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