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養,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隨著時代發展,我們愈發認識到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應從娃娃抓起,從幼兒園抓起。一方面,唯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幼兒園教育,全方位地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才能激發幼兒對它的熱愛,提升幼兒的文化認同感。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豐富的美育元素,為幼兒創造了審美感知和表達的契機。如何使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美育合二為一,共同發揮立德樹人功能,達成最佳育人效果,是每個幼兒教育工作者都應思考的問題。筆者嘗試從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的重要性入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園美育
傳統文化教育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眰鹘y文化進入幼兒園,并不只是為了滿足幼小銜接工作的需求,而是為了讓幼兒認識民族文化之根脈,激發他們的家國情感,使崇高的理想信念伴隨其終生。挖掘傳統文化之美,是幼兒教育者迫在眉睫的任務。
美育是啟蒙教育中的主要育人途徑?!?-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藝術領域的學習方面建議教育者“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傳統文化覆蓋文學、美術、音樂與民俗等領域的內容,可以作為美育素材,為幼兒創造豐富多樣的活動空間。幼兒教師有義務深入幼兒的一日生活,通過園內的環境創設、活動組織與策劃,或是繪本閱讀等,深挖傳統文化內涵,尋求更靠近幼兒審美的教學方式,讓他們遨游于美學之海。
二、幼兒園如何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美育元素
1.利用繪本閱讀營造生活情景,充分滲透美育知識
幼兒學習經驗的獲取,一般來自直接感知、親身體驗以及動手操作。因此,這一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普遍以觀察和感受為主,內容較為簡單。教師可以選用傳統文化主題的繪本,在班級展開共讀活動,培養幼兒的文化意識,進行美育知識的滲透。
以改編自傳統童謠的繪本《一園青菜成了精》為例,該書講述了一個無人看管的菜園里面發生的有趣故事。初讀時,教師要注意抓住語言的韻腳,吸引幼兒大聲朗讀,體會其中的韻律之美:
出了城門往正東,一園青菜綠蔥蔥。
最近幾天沒人問,他們個個成了精。
綠頭蘿卜稱大王,紅頭蘿卜當娘娘。
……
讀完故事后,教師利用繪本中的圖畫,讓幼兒辨認不同的蔬菜品種和顏色:火紅的辣椒、碧綠的青菜、橙黃色的胡蘿卜、金燦燦的南瓜花,還有蓮藕、茄子、大蒜……這些樣貌水靈靈、品種數不清的蔬菜,會在什么時節出現呢?教師不妨讓幼兒思考一下故事發生的季節。春天萬物復蘇,農民播下種子;秋天金黃遍野,果實紛紛成熟。這些郁郁蔥蔥的蔬菜,很大可能存在于夏季。如此一來,幼兒便可以將“菜園”和我國的傳統農耕文化聯系在一起,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長規律。隨后,教師再通過故事中不同蔬菜的戰斗方式,吸引幼兒展開聯想:
茄子:挺起肚皮,把別人撞倒。
韭菜:用自己的葉子作鋒刃來打倒對方。
黃瓜:使用掃堂腿把對方踢倒。
葫蘆:用自己的籽做炮彈,發射“大炮”轟炸別人。
這首童謠巧妙地抓住了各種蔬菜的形態特征,并賦予它們鮮明的個性特點,讓它們利用自己的優勢進行戰斗。這也啟發幼兒在生活中取長補短,主動認識并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如:有的孩子擅長搭積木,有的孩子色彩認知很細膩,有的孩子玩戶外游戲很在行……而故事中的蔬菜挨打后,它們的“慘相”也值得大家反思:大蒜裂了瓣,黃瓜上下青,辣椒滿身紅,茄子一身紫。這也告誡我們,即便和他人產生沖突,也不能訴諸暴力,否則便會像這些鼻青臉腫的蔬菜一樣,承受身體上的痛苦。在開展這類傳統文化主題的閱讀活動時,教師最好營造一定的生活情景,來提升幼兒的參與感。繪本中的語言之美、形象之美,以及故事情節中蘊含的農耕知識、處世哲理,都借由閱讀活動傳遞給幼兒,使他們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多重底蘊,審美體驗便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升華。
2.關注環境創設,融入美學元素,鼓勵幼兒積極探索
除了家庭教育以外,幼兒的審美體驗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幼兒園的一日生活??紤]到這一點,教師應當重視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并設法在環創工作中體現傳統文化主題,于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餐廳,可以針對日常的糧食浪費現象,設置“節約糧食”主題的壁畫和標語;在園內走廊,可以對特色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作適當宣傳和科普;戶外環境則以活潑、靈動的配色為主,鼓勵幼兒強身健體,享受游戲樂趣。教師要充分利用室內的公共環境,讓其成為師幼發揮靈感、放飛想象的舞臺。譬如端午節的時候,人們習慣吃粽子、劃龍舟、掛艾草與菖蒲,有些地方還會給年幼的孩子系上五色絲線、掛上香囊。我們便可以借助這些節日元素,激發幼兒大膽想象并制作出各種各樣的手工藝品裝飾園內環境:
方案一:超輕黏土捏粽子
用竹簽、超輕黏土制作卡通粽子(色調以綠色為主),并為粽子捏上獨屬表情,如瞇瞇眼、星星眼、流淚眼等。
方案二:龍舟折紙
用硬卡紙剪出龍舟主體,再挖出相應孔洞,粘貼船軸,使其變成能滑動、能行駛的龍舟。
方案三:艾草菖蒲來插花
收集艾草、菖蒲以及端午時節常見的花草,在教師指導下捆成花束,比一比誰的作品更好看。
方案四:五色絲線打絡子
幼兒各自從家中拿一個煮熟的雞蛋或鴨蛋,準備好五色絲線,將其編織成彩色絡子,把蛋放進去,掛在身上。
除端午節外,還有元宵節“鬧花燈”,重陽節“感恩敬老”,清明節“緬懷先祖”。各種各樣的節日都可以衍生出傳統文化元素,并應用于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教師要利用日常時間多觀察,爭取將幼兒園的各個活動空間整合起來,進行整體的空間布局。如走廊、樓梯、拐角以及活動室內的主題墻,可以形成連貫的活動空間,教師可以將二十四節氣主題的墻飾懸掛在上面。幼兒走過,便能按照順序瀏覽每個節氣的名稱,并根據墻飾的內容聯想到時節特點:立春、雨水、驚蟄、春分……這樣不僅能增進幼兒對傳統歷法的認識,還使他們對自然、對環境保留一分好奇心。中國現代幼兒教育奠基人陳鶴琴先生認為,帶領幼兒布置環境,有助于他們“了解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并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進行創造。因此,教師要主動吸納幼兒成為環創工作的參與者,鼓勵他們進一步探索園內環境,添加自己喜愛的文化元素,令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充滿活力。
3.以活動為載體展現文化魅力,培育幼兒創新精神
中大班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較弱,道德自律意識剛剛萌芽。這一時期的立德樹人應根植于幼兒的一日生活,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來完成。教師不妨以傳統文化主題活動為載體,鼓勵幼兒大膽創作,表達對美學的認知與理解。
蠟染工藝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也是民間難得的傳統紡織印染手藝。隨著生產水平的提升,蠟染工藝逐漸走出染坊,制作難度也在降低。教師可以準備相應數量的蠟染DIY工具材料包,讓幼兒自己嘗試熔蠟、作畫、煮顏料,完成屬于自己的蠟染作品,通過提問引導幼兒探究其中滲透的各種科學知識。
問題一:在白布坯上作畫時為什么要用扇形蠟刀?
猜想:扇形蠟刀的邊緣較細,可以描繪出精致的圖案。
問題二:為什么要用蠟來繪制圖案?
猜想:蠟和顏料不相容,把畫布放進鍋里浸泡時,顏料會浸透白布,但不能浸透蠟所在的地方,因此用蠟畫出的圖案就成了白色,其他地方則是藍色。
問題三:蠟染為什么要用藍靛色顏料?
猜想:這種顏料可以從植物中提取,人們收集起來比較方便。
以問題一為例,幼兒在嘗試用扇形蠟刀描繪圖案時,教師不妨給他們提供木棍、棉簽、畫筆等工具,供幼兒逐一比較。大家很快就會發現,扇形蠟刀畫出的線條更細膩、更好看,而木棍畫出的線條既圓且粗,缺乏美感,棉簽和畫筆則很難蘸取熔化的蠟質。幼兒通過這一探究過程,能夠直觀地體會到勞動人民的智慧,理解蠟染工藝在代代傳承中的發展與探索。畫布圖案的繪制也考驗著幼兒的創意水平,他們可以畫日常可見的花草、憨態可掬的小動物,抑或是通過布料的折疊創造幾何圖案……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提升幼兒的審美水平,還能強化他們的綜合思辨能力。幼兒在創作過程中需要聯系自身的種種生活經驗,經歷“思考→回顧→遷移→再創造”的思維過程,汲取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美學元素,為自己所用。教師則要保持贊賞的態度,對幼兒的活動成果給予肯定,激發他們的正向情感,使幼兒保持長期參與美育實踐活動的興趣和愿望。
傳統文化根植于民間沃土,在幼兒園教育中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幼兒一日生活中常見的游戲活動,也可以與傳統文化互相滲透。如由傳統民間游戲演變而來的“接龍珠”,幼兒每人手持一根半圓形竹管,輪流接取彈珠,第一個人用竹管盛取彈珠傳給第二個人,第二個再傳給第三個,如此重復。這類游戲活動有著鮮明的傳統文化特色,且能夠鍛煉幼兒的平衡能力和手眼協調。而互相競爭帶來的樂趣,又是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為立德樹人實踐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教育契機。
4.通過“互聯網+”拓展學習渠道,推動文化傳承創新
在“互聯網+”背景下,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不必依賴于單一的宣傳手段,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優勢,為幼兒創設更加立體的學習情境。如被譽為中國國粹的戲曲藝術,有京劇、越劇、黃梅戲、評戲等若干種。許多幼兒都耳熟能詳的歌曲《說唱臉譜》,介紹的正是京劇中的臉譜形象。教師不妨以“多變的人物臉譜”為切入點,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幼兒展示京劇文化,一邊播放《說唱臉譜》,一邊進行知識科普,加深他們的學習印象。如“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藍臉在京劇中代表著剛猛、忠義、反抗精神。而歷史上的竇爾敦,則是一位行俠仗義的綠林好漢,他幫助窮苦百姓,和官僚作斗爭……每一句歌詞,都隱藏著一段曲折生動的故事。解說結束后,教師繼續利用多媒體設備的大屏幕和幼兒一起玩“看臉色識忠奸”的游戲:教師在屏幕上切換不同顏色的臉譜,幼兒則根據自己的印象說出臉譜代表的是好人還是壞人。幼兒園還可以趁課余或是假期時間,組織各個班級開展“我心目中的戲曲人物”評選,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活動主題:我心目中的戲曲人物
活動內容:
1.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借助手機、平板、電腦等信息設備,了解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并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戲曲人物。
2.為戲曲人物準備一段簡單的介紹語,如“這是我最喜歡的戲曲人物,她的名字叫穆桂英”。用繪畫/折紙/超輕黏土或其他手工形式還原人物形象,或者旗子、頭冠、長纓槍這類具有標識度的信物。
3.幼兒在園內展示成果,以班級為單位,投票評選優秀作品。
以戲曲為代表的傳統民間藝術,無論是視覺方面的舞臺布景、人物造型、動作招式,還是聽覺方面的樂器演繹、人聲唱腔,都含有豐富的美學元素。幼兒只要認真看、用心聽,便能感知到戲曲的魅力,從而更加熱愛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中的美育元素挖掘應以立德樹人實踐為基礎,以幼兒的一日生活為通道,從繪本閱讀、環境創設、游戲設計等方面入手,引導幼兒在感知美、發現美的過程中樹立起健康的生命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