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措施和制度基礎,在當前新形勢下,推進改革不僅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要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文章分析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趙家峁村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具有黨員帶頭樹立榜樣、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的作用、利益分配方式創新三方面的成功因素,同時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堅持敢于擔當與守住底線、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三方面的啟示。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趙家峁
在農村地區,存在著豐富多樣的資產資源,但許多地區仍未合理利用,導致大量資產處于閑置狀態。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研究新形勢下農村集體經濟的成長路徑,旨在推動農業和農村的轉型升級。核心目的是進一步明確財產權、界定產權、完善權益、激發農村資源活力,并建立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農村集體經濟新體制。這不僅是農村改革頂層設計的重要部分,更是關鍵的農村集體經濟改革制度創新。
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概述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成為我國農村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動農村發展和改善農民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集體產權制度的實行,使廣大農民享有了更大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經濟利益,促進了農村社會秩序穩定、發展和進步。
(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相關綜述
從基礎性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界定和系統性的梳理(董帥兵,邱星;余孝東;夏英,張瑞濤);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印子;仝志輝,韋瀟竹;孔浩)、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夏英;張占耕;宋鴻遠)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與論述。相關研究成果從2016年開始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并在2019年達到峰值。其原因在于2016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共同發布了《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該文件強調,進行集體資產的清查、評估和核算是實現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順利進行的關鍵基礎和必要條件。自此關于區域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個案研究增多,我國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文章從鄉村振興的角度出發,詳細考察了榆林市趙家峁村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方面的實踐情況,從而為進一步探索農村集體產權的有效形式,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借鑒經驗。
(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理論分析
1.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概念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核心是農民集體所有權的原則。該制度規定,在明確農村集體資產的歸屬之后,依據股份合作的原則,將集體所經營和管理的資產折股量化到個人,這樣可以使農民擁有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償退出以及抵押、擔保、繼承等權利。這樣一來,農戶才能真正根據占有份額的一定比例獲得對集體經營所有資本的全部利益。
2.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歷史邏輯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體制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化農業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出臺了一系列有關農村土地制度和農民經濟權益的政策和法規,如農村土地承包制度、集體林權制度、土地流轉等,逐漸完善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2008年,國家出臺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三年試點方案》,在全國范圍內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將集體經濟組織產權權益主體由“集體”轉變為“成員”,有效激發了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3.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踐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旨在通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在這個背景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可以發揮優化資源配置、激發農村創業活力、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實踐意義,它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制度支持和政策保障,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和諧進步,達成鄉村全方位復興的愿景。
(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涉及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中國基本經濟制度的一件大事,也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任務。
(1)確保農民合法權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實行不僅僅意味著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更重要的是確保了農民的土地權益。隨著土地承包制度的逐漸發展,農民集體經營方式成為農村發展的重要模式,這不僅有利于農民集體經營權和利益的保障,還提高了農村的生產效率和農民的生活質量。集體產權制度的實施不僅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還免除了農民對土地所有權的憂慮,有利于推進農村地區的全面建設,為我國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解決農村老幼問題。近年來,隨著城鄉發展不斷協調,城鄉差距持續縮小,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問題仍然很普遍,給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農村產權制度的改革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問題的關鍵性措施。該改革旨在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產權保護,加強農村土地集約化利用,吸引年輕人回到家鄉,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這些舉措不僅有利于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問題,還有望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和社會進步。因此,農村產權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得到廣泛關注和推廣。
2.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一種深入優化和改進,重點在于推動農村集體資產的確權入戶和向股份合作制的轉變。
(1)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實施為推動農村產業的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注入了新的活力。該制度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個人合法產權,使得農民對于土地、水資源等產權具有明確的認知和保障,從而增強了農民對于資源的投資和管護意識。此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也有利于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就業,以及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因此,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繼續完善和發揮,將對于我國農村經濟的穩定和持續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實施,具有推動和加強村民自治和環保組織建設的重要作用。其中的原因在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能夠有效地激發村民的自我組織能力和自主管理精神,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自我調節的社會環境,讓村委會等組織更好地發揮作用。同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實施也促進了農村環保宣傳的開展以及地區環境監管力度的加大,因此人們對農村環境保護的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也促使政府對農村環保問題的管理和監管得到加強。
(3)符合現代化經濟發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不僅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而且對于提高農村土地的管理效率、改善農民的勞動生產力、推動新型農業經營方式和財務管理方式的建立具有積極作用,有助于推動農村向現代化、發展和繁榮邁進。因此,不斷加強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度,并循序漸進地推出更多具體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加速中國農村經濟現代化的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趙家峁村改革背景
趙家峁村位于榆林東南38公里處,面積17.8平方公里,由2個行政村合并而來,戶籍人口274戶813人,常住人口99戶161人。村集體收入主要以鄉村旅游為主,村民主要以務工、種植玉米、養殖牛羊等收入為主。2013年確定為省級貧困村,2017年已實現整村脫貧。2021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2022年,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榆林市人才引領鄉村振興示范村,被榆林市委、市政府評為文明村。
趙家峁村和其他村一樣,沒有明顯的區位優勢、獨特的資源稟賦,2013年以前,在傳統小農經營模式下,農耕地荒蕪閑置,村集體陷入一窮二白的境地。大多數村中青年涌向城市務工,導致形成了“空殼村莊”、 “空心集體”和“空巢居民”,“三空”現象越來越嚴重。
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趙家峁村在短短數年內取得了顯著成效,集體資產和村民的可支配收入都實現了翻倍增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業部門的專家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并認為“趙家峁經驗”為我國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農村改革以及脫貧攻堅貢獻了創新性的策略和新的發展方向,并具有廣泛的推廣和普及價值。
三、趙家峁村的經驗總結與啟示
(一)趙家峁村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經驗
1. 黨組織堅強領導,黨員帶頭樹立榜樣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核心還在“領頭雁”。當好農村的“領頭雁”,要具備責任擔當,要有心系群眾的為民情懷,以改善鄉村面貌、推動鄉村發展為己任。
第一,黨委政府是村級組織干事創業的“主心骨”。在趙家峁村改革發展中,榆陽區委、區政府有關部門和領導多次到村調研,專題研究趙家峁村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此外,趙家峁村黨組織勇于探索發展產業,想方設法幫村民增收。從地域優勢出發,將黨的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帶動群眾廣泛參與集體建設,使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在村級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趙家峁村集體經濟發展迅速,推進了鄉村振興的發展。
第二,趙家峁村全體黨員帶頭響應產權制度改革,他們帶頭積極籌集資金435萬元,形成趙家峁發展“原始資金股”,他們帶頭發展產業、帶頭讓利于民,作出示范引領,打消群眾顧慮,讓改革得以順利推動。村黨支部還推行黨員聯農幫戶機制,開展“黨員幫農戶”行動,發動黨員帶領群眾在深化產改、發展產業中謀思路、出點子、打頭陣、促致富。在旅游產業發展中,他們帶頭騰退舊房屋,帶頭執行村支部形成的意見,為產權制度改革鋪平了道路。
2. 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的作用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保障農民權益為出發點,盤活了集體資產,“讓農民變股東”,使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改革中去。同時,將村級事務從“一言堂”變為“全民參與”。趙家峁村采取“村黨支部+經濟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發展模式,將集體財力、政府涉農資金和專項扶貧資金有效整合,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經濟的高效運轉和共同發展。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全體村民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全村人都是趙家峁村的主人,人人都想為趙家峁村的發展出一份力,爭當村莊各項事業發展的推動者,做村集體“三資”的守護者,現在的趙家峁村,村風正、民風好、發展勁頭足,形成了人人熱愛村集體,關心集體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
3. 利益分配方式創新
股權配置作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核心環節,能夠具體地體現集體成員的個人權益分配結果,該結果決定著改革的整體效果。趙家峁村根據國家政策規定,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從組織成員、股份設置和股權管理三方面著手,實行“4+1”股權設置模式,即“(基礎股+保障股)+發展股(資金股)”,基礎股包括土地(38%)和人口(22%);保障股包括勞齡(5%)和舊房產(12%),發展股占23%,總股5份為2000多萬元。同時,依靠靜態管理,將人數增減置于股權增減之外,在村集體內部進行股權流轉。趙家峁村通過實施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農民變為股東并且按股分紅,充分賦予了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和財產性收入,讓他們同時具有股東和職業工人的身份。趙家峁村是典型的貧困地區,通過該改革成功激活了集體資產并整合了農村各類要素,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和優化了資源配置,快速提升了集體經濟的增長,使村民享受到了全方位的幸福、獲得和安全感。
4. 改革方式機制明確
趙家峁村經過一系列的改革,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員、資金和運營機制,形成一個由股東、受益者和社會大眾組成的共同體。第一,核算財產資本。趙家峁村于2015年6月首先獲得由市工商局頒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這使得農民“下定決心跟村走”。第二,確定組織人員。以2015年10月1日為界,也叫“基準日”。在此之前已核算在內的人口身份為“村民+股東”;而之后新增人口不算為股東,僅有村民身份。目前,全村已核定組織人員為630人。若之后有特殊情況,則按照“一事一議、群眾公認、宜寬則寬、能入則入”原則進行集體商定。第三,分配股權。將戶籍、人地、集體貢獻度三方面納入考核范疇進行配股。共225534股,設置5種股權,每股折算為83.8元。其中基礎股(土地股+人口股)共占60%,用以保障農戶基本權益;舊房產股用以充分流轉閑置資產;勞齡股用以反映成員貢獻度;資金股作用同土地股,但其比例從60%下降至23%。股權流轉只在村集體內部進行,只可通過繼承或轉讓獲得,而不可通過人數增減獲得。第四,制定規章制度。“無規矩不成方圓”,通過制度保障村民權益,約束村民不當行為,從而使村民獲得“安全感”。2016年2月16日,召開股東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了《趙家茆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章程》,選舉產生了首屆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會和監事會。第五,注冊合作社。第六,發放股權證。
5. 農民生產方式的解放
趙家峁村推行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采納了市場機制、資本運營和產業整合等創新模式,推動了農村各類資源要素的流轉,進而解放了農民的生產方式。這一改革的首要成果是實現了村民的普遍受益。例如折股量化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政策資金等,使得貧困戶也能享受相關政策。其次,改善了生產關系,農民成為村民和股民,不僅獲得分紅,還通過提高工資水平,激發了農村潛力。第三,合作社的農業生產效率得到了提升,成本也隨之降低,從而推動了農業的進步和收入的多樣化增長。此外,改革還激發了村莊的活力,趙家峁村建設了規劃有序、舒適美觀的住宅區及配套設施,周圍環境綠意盎然,這些改變極大地提振了村民們的積極性,實現了從被動脫貧到主動脫貧的根本轉變。
(二)趙家峁村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帶來的啟示
1. 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
正確的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沒有思想的解放就難以形成正確的思潮,繼而也就不可能有正確的行動。
第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昔日通過廢除集體化生產和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來釋放生產力,如今實行土地的集中管理和推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也能產生類似的效果。盡管如此,有人覺得在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地區,由于缺乏經營性資產,往往形成了所謂的“空殼村”,無法進行有效改革。還有一些人則表示,面對勞動力不足的貧困群體,只能通過政策支持來幫助他們脫貧,實施產業扶貧的做法并不可行。然而,趙家峁村的案例顯示,產權制度改革并非只適用于經濟繁榮地區,產業扶貧同樣能為勞動力短缺的貧困家庭帶來新的機遇。
第二,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認清“實事”是想問題的基礎,要了解實際,就離不開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做到“求是”是做決策的關鍵,就是要探求和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還要勇于實踐,善于實踐。通過調查研究掌握鄉村振興中的各種事實,從而有的放矢,精準施策。只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推項目、興產業、抓治理時將人民至上記在心間,多些惠國利民的考慮。這樣鄉村振興工作方能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2. 堅持敢于擔當與守住底線
改革是要承擔風險的,不要害怕麻煩,不要去觸碰利益底線。在改革時,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在改革中出了問題應該怎么處理,責任該由誰來負”,這就對責任和政治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趙家峁地區的農地折價流轉、現金入股、企業化經營、股票紅利等,看似新穎,但這會不會觸動國家的底線?在這個基礎上,對農民的土地使用權,都要堅決保持不變。事實表明,只有進行足夠的思想碰撞,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同時,在推動改革的同時,需要妥善平衡改革、穩定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來看,由于牽涉到復雜的權益和利益分配問題,如果不能有效化解矛盾并保持穩定,可能會增加改革的難度。因此,在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時,應遵循逐步推進的原則,確保改革穩定性的同時,鼓勵多樣化的增收途徑,以維持改革的長期性。考慮到我國農村地區的多樣性,包括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和社會文化的差異,不可能有一個普遍適用的改革模式。各地應根據自身的資源特點,發揮各自的優勢,探索適合本地區的鄉村振興創新模式。
3. 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
趙家峁村的產權制度改革是黨委政府科學決策與對基層群眾創新尊重相結合的產物。這一進程是在上下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其智慧成果已經顯現出明顯的成效。新時代以來,榆陽區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的有關決定,出臺了兩份“三農”文件,出臺了“脫貧攻堅行動計劃”,對改革思路、制度設計、方案制定、人員配置等方面進行了細化。在清產核資、股權確定以及章程制定等問題上,村委會通過多次討論協商,堅持保護多數人和弱勢群體的利益,采取了“有錢的讓利于有房的人,外出的讓利于留守的人”的策略,最后,終于解決了產權設置的問題,化解了沖突。
四、結語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成功經驗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寶貴的借鑒。通過以趙家峁村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取得的積極成果,這些經驗對于其他地區的鄉村振興也具有啟示意義。在未來的鄉村振興實踐中,我們可以借鑒趙家峁村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深化改革、加強監管、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我們可以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實現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從而為我國農村的發展開辟更為廣闊的道路,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和愿景。
參考文獻:
[1]董帥兵,邱星.改革主體、改革邏輯與農村集體資產股權配置模式——以T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例[J].農村經濟,2021,466(08):98-108.
[2]印子.“三權分置”下農業經營的實踐形態與農地制度創新[J].農業經濟問題,2021,494(02):26-37.
[3]方志權.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之我見[J].上海農村經濟,2023(01):30-32.
[4]朱婷,夏英,孫東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鄉村產業振興的主要模式及路徑[J].農業經濟,2023(05):31-33.
[5]張先貴.究竟如何理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特別法人[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3(10):14-24.
[6]羅興,徐賢焱,何奇龍等.雙層股份合作、集體要素市場化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J].新疆農墾經濟,2022,357(11):1-9.
[7]張洪波.論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中的折股量化[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2):46-53.
[8]張文宇.榆林市榆陽區趙家峁村脫貧攻堅啟示[J].公關世界,2020(06):56-57.
[9]武靖凱.從破冰到破題——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趙家峁村農村土地改革實踐的思考[J].支部建設,2019(25):22-25.
[10]王瑞. 榆陽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政府職能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21.
[11]孔祥智,趙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踐探索與政策啟示——基于7省13縣(區、市)的調研[J].中州學刊,2020(11):25-32.
*基金項目: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項目編號:2023HZ0523)。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