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積極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手段。長期護理保險的資金籌集是長期護理保險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和難點。文章以北京市為例,分析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規模和籌資路徑。研究發現,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北京市60歲以上失能老年人數量不斷上升。2050年,北京市60歲以上失能人口數量將有4301.11萬人,其中重度失能人口數將達到1720.44萬人。若長期護理保險的保障范圍覆蓋重度失能人群,到2050年長期護理保險支付的需求規模將達到2093.51億元,若長期護理保險的保障范圍覆蓋中度和重度失能人群,長期護理保險支付的需求規模將翻倍。在籌資方面,城鎮職工、企業、城鄉居民、財政等籌資主體的負擔將不斷增加。研究意味著,長期護理保險需要探索多元化的籌資方式。
關鍵詞:長期護理保險;北京市;失能;籌資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依據聯合國關于老齡化的分類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占比高于20%或65歲以上人口占比高于14%,則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和65歲以上人口占比分別為18.7%和13.5%,這兩個比例與聯合國發布的“中度老齡化”標準較為接近。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預計,2035年前后,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30%,將正式步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隨著老年人口規模的提高,老年失能人口數量迅速增加,失能老年人的照料難題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2012年,青島市率先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此后,陸續有城市開始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2016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在全國正式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并確立了首批15個試點城市。2020年,國家醫保局、財政部發布《關于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在基本政策、管理服務、組織實施等方面給出指導意見并確定新增的14個試點城市。2021年,國家醫保局、財政部發布《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標準(試行)》,全國統一的失能等級評估標準正式建立。截至2022年年底,長期護理保險參保人數共計1.69億,其中享受參保待遇的人數共計195萬人。①
北京市作為中國的首都,人口老齡化程度位居全國前列。202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人口比重達到20.18%,65歲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4.24%。北京市正式跨入中度老齡化社會。②2018年,北京市在石景山區三個街道開展了長期護理保險試點。2020年,北京市石景山區成為全國第二批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地區,試點區域擴大到全區范圍。與其他試點城市類似,北京市石景山區長期護理保險的資金主要依靠醫?;饎澽D和財政補貼,籌資標準暫定為180元。對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個人和企業各負擔50%,試點階段暫時從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賬戶中劃轉;對于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個人繳費90元,財政補貼90元。隨著今后試點范圍的擴大,長期護理保險依附于醫?;鸩焕卺t保基金收支平衡,應建立獨立的長期護理保險基金。
長期護理保險基金的籌資模式、支付標準、可持續性等問題將成為影響長期護理保險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楊菊華和杜聲紅,2018;鄧清文等,2023)。本文以北京市為例,采用隊列要素法估算2020-2050年北京市失能人口規模和長期護理保險支出規模,并分析北京市長期護理保險的籌資路徑。
二、北京市人口預測
(一)參數設定
人口數據測算使用《北京市人口普查年鑒(2020)》中的《北京市全市分年齡、性別的人口》數據,按照隊列要素法進行測算。采用隊列要素法首先需要對總和生育率、人口年齡結構、出生男女比例進行設定(翟振武等,2017;李愛華和王迪文,2021)。
1. 總和生育率和死亡率
根據《北京市人口普查年鑒(2020)》,北京市2020年總和生育率是0.87,本文將2020年以后北京市總和生育率設定為0.87。各年齡段的死亡率根據《北京市分年齡、性別的死亡人口》中提供的各年齡段死亡人口數量和《北京市全市分年齡、性別的人口》中提供的各年齡段總人口數量計算。
2. 人口年齡結構
2020年以后的人口結構按照2020年的人口結構設定。根據《北京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89.3萬人,0~14歲人口占比11.9%;15~59歲人口占比68.5%;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9.6%;65歲以上人口占比13.3%。
3. 出生男女比例
2020年北京市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6.9(女性=100),將此人口性別比視作2020年以后年份的出生人口性別比。
4. 退休職工占比設定
北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市參加職工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數為311萬人,占429萬60歲以上人口的72.5%。參考劉方濤等(2023),本文設定2020-2050年60歲以上人口中退休職工占比每年增加0.2%。
(二)預測結果
基于本文測算的北京市2020-2050年分性別人口預測數據,北京市2020-2050年總人口呈先增加后下降趨勢。2020-2035年,北京市總人口數不斷增加,但增長率上升態勢趨緩。2035年后,總人口規模呈緩慢下降趨勢。與總人口變化趨勢不同,2020-2050年,北京市60歲以上人口數不斷上漲。2050年,北京市60歲以上人口數預估為954.46萬人,約為2020年的2.2倍。60歲以上退休職工數量逐漸增加。2050年,60歲以上退休職工數量預計為749.25萬人,約為2020年的2.4倍。
三、北京市失能人口預測
(一)失能人口占比計算
我國缺少全國性的失能人口調查數據。但是,歷次人口普查中詢問了受訪者健康狀況。健康狀況分為“健康”“基本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不健康,生活不能自理”,將年齡在60歲以上且健康狀況回答“不健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視為失能老人。參考已有文獻基于CHARLS數據的測算結果(劉方濤等,2023),將輕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比例分別設為60%、20%、20%。本文利用北京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全市分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匯報的各年齡段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數量除以各年齡段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計算各年齡段的總體失能率,并進一步分解計算出輕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率,結果見表1。
(二)失能人口數量計算
依據各年齡段人口數量和失能占比數據,本文估算出2020-2050年北京市60歲以上失能老年人數量。2020年,北京市共有失能老人1266.61萬人,其中,重度和中度失能老人達506.64萬人。2020-2050年,失能老年人數量持續增加。2035年,北京市的失能老年人數量預計達到2618.81萬人,其中,重度和中度失能老人數量預計有790.88萬人。2050年,失能老年人數量預計達到4301.11萬人,其中,重度和中度失能老人數量預計達到1720.44萬人。
四、北京市長期護理保險需求規模和籌資模式測算
(一)需求規模測算
本文以北京市石景山區長期護理保險的支付標準為基礎,計算不同護理方式的年度支付標準。北京市石景山區長期護理保險主要有機構護理和居家護理兩種模式。入住護理機構的支付標準為每天90元;機構上門護理每小時支付標準90元,每月支付上限30小時。居家護理包含兩種方式,一種是由家政人員或家屬提供服務,每小時支付標準60元,每月支付上限為30小時;另一種是護理機構安排護理人員每月上門服務12小時,每小時支付標準90元。我們將上述標準轉換為年度標準。考慮到物價變化,本文設定支付標準每五年增長10%,計算結果匯報在表2中。
北京市石景山區的長期護理保險目前只保障重度失能患者。根據北京市民政局介紹,目前北京市的養老服務體系呈現“9064”格局,即90%的老年人傾向居家養老,6%的老年人傾向社區養老,4%的老年人傾向在養老機構養老。因此,設定失能老年人采用機構護理的比例為10%,居家親情護理和居家上門護理的比例各45%。根據北京市石景山區長期護理保險籌資方式,設定城鎮職工的繳費方式為企業繳費50%、個人繳費50%;城鄉居民的繳費方式為個人繳費50%、財政負擔50%。
根據當前北京市長期護理保險只保障重度失能患者的情況,本文測算出2020-2050年北京市長期護理保險支付規模。2050年,北京市長期護理保險的支付規模達到2093.51億元,約為2020年的6倍;城鎮職工的長期護理保險支付規模達到1643.4億元,城鎮居民的長期護理保險支付規模達到450.11億元。如果將長期護理保險的保障范圍擴大到中度失能人群,支付規模將從2020年的696億元增長到2050年的4187.03億元。
(二)籌資規模測算
基于長期護理保險需求規模的測算結果和預期參保人數的數據可以測算出長期護理保險的籌資規模。根據《北京統計年鑒(2020)》,2020年北京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共計1741.6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398.3萬人。假設參加醫療保險的參保人全部參加長期護理保險,2020年以后兩類保險的參保人數增長速度等于人口增長速度。
對于城鎮職工,2020年人均籌資規模為1448.67元。2020年以后,人均籌資規模逐年增加。2035年人均籌資規模預計為3159.47元。到2050年,人均籌資規模預計將達到7238.14元。對于城鄉居民,2020年人均籌資規模為2402.71元,財政補貼總額為47.85億元。2020年以后,人均籌資規模逐年增加。預計2035年,人均籌資規模為4482.93元,財政補貼總額為117.32億元。到2050年,人均籌資規模達到8668.43元,財政補貼總額為225.05億元。若將長期護理保險的保障范圍擴大到中度失能人群,人均籌資規模將翻倍。
根據北京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483.8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116.18億元。北京市長期護理保險全面推行后,城鄉居民的長期護理保險繳費應以個人為主,財政給予適當補貼,如果仍然按照石景山區試點的50%比例補貼將給北京市財政帶來較大壓力。未來長期護理保險要建立多元化籌資機制,避免對財政補貼的過度依賴。
五、北京市長期護理保險的籌資建議
(一)建立獨立、多元化的籌資渠道
我國的長期護理保險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試點地區的長期護理保險暫時依靠財政補貼和醫?;饟芸?,暫時不向個人和企業單獨收費有助于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立和推廣,不利于長期護理保險的可持續發展。長期護理保險從試點階段跨入正式推行階段后,首先,要建立獨立籌資機制,將長期護理保險從醫保體系中獨立出來。其次,要針對不同人群,建立互助共濟、責任共擔的多元化籌資模式。對于城鎮職工,采取個人繳費與企業繳費相結合的籌資方式,對特殊困難退休職工繳費給予適當財政補貼。對于城鄉居民,建立個人繳費、政府補貼、社會資金補充的籌資模式,鼓勵社會捐助,合理調劑一定比例的慈善資金和福彩資金作為長期護理保險籌資的組成部分。
(二)科學厘定籌資水平,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確定籌資水平是長期護理保險籌資的關鍵環節之一,決定著長期護理保險基金能否正常維持運轉。目前,北京市石景山區試點采用定額籌資方式,每人每年的籌資金額為規定數額。還有其他試點地區采用比例籌資法,按工資總額一定比例確定。定額籌資和比例籌資均會受人口結構變動、經濟波動等因素的影響。隨著人口老齡化持續加速、長期護理需求逐步釋放,長期護理保險支出也會快速增長,長期護理保險基金將面臨較大支出壓力。目前,長期護理保險籌資標準并非基于基金支出需求來測算,主要依靠行政決策。建議北京市政府基于長期護理支出的實際需求科學測算籌資水平并進行動態調整,確保長期護理保險基金的可持續發展。
(三)有效降低養老服務成本
降低養老服務成本是減輕長期護理保險基金壓力的有效手段,建議北京市政府多舉措降低養老服務成本:第一,增加養老機構數量。加大對公立養老機構的財政投入,增加公立養老機構數量和床位數,使更多失能老年人能夠享受公立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同時,建議通過稅收優惠、水電氣熱價格優惠和其他政策傾斜吸引更多資金進入養老產業,降低民營養老機構經營成本,降低養老服務價格。第二,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業。興建一批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為社區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日間照護、康復護理、助餐助行、心理撫慰等多樣化關懷服務,通過建設補貼、運營補貼等方式降低社區養老服務的成本和價格。第三,制定長期護理保險服務項目和支付標準,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長期護理保險基金運行情況適度調整護理服務支付標準,防止長期護理保險支付過快增長。
(四)鼓勵發展商業型長期護理保險
社會保障型長期護理保險能夠為失能患者提供基本保障,但是長期護理服務的供給仍然不能滿足長期護理服務的全部需求,建議中央和北京市政府多舉措推動商業保險公司大力開發商業型長期護理保險產品,加大對商業型長期護理保險產品的扶持力度。第一,開展長期護理服務需求調查,建立長期護理數據庫。掌握我國各年齡段失能發生率、長期護理需求、護理成本的基本數據,幫助商業保險公司探索更合適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產品。第二,建立購買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的稅收優惠政策。利用稅收優惠政策促進保險發展是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方法。建議我國準予企業和個人的商業型長期護理保險費用支出在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前進行抵扣。
參考文獻:
[1]楊菊華,杜聲紅.長期照護保險資金籌措:現狀、困境與對策思考[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8,11(08):8-14.
[2]鄧清文,魏艷,陳英耀.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的供需分析與建議[J].醫學與社會,2023,36(01):87-92.
[3]翟振武,陳佳鞠,李龍.2015~2100年中國人口與老齡化變動趨勢[J].人口研究,2017,41(04):60-71.
[4]李愛華,王迪文.隊列要素法在人口預測中的應用[J].統計與決策,2021,37(22):36-40.
[5]劉方濤,費清,于淼.2020-2050年海南省長期護理保險需求規模測算及籌資路徑探析[J].中國醫療保險,2023(03): 93-98.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北京市長期護理保險的政策效果研究”(21JJC03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