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家庭環境、學習壓力、情感影響、社交互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其心理困擾不斷涌現。文章探討了高校心理育人的必要性和現實困境,通過加強心理育人隊伍體系構建、做好心理育人過程銜接優化、提升心理育人合力凝聚效果,以期為高校心理育人質量的提升提供實踐和經驗參考。
關鍵詞 協同育人;心理健康;心理育人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7.048
Exploring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HEN Congchao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07)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currently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forming their values,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family environment, academic pressure, emotional influenc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s constantly emerg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cessity and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eam system, optimizing the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the cohesion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practical and experiential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health;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1 新時代高校心理育人的必要性
1.1 順應我國時代發展的新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社會各方對大學生提出了新要求,但與此同時,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調查發現,僅有36%的人勾選了“認為自己心理健康良好”的選項,由于學生群體面臨學業、就業等壓力的增大等原因,調查人群中近四成的青少年感到孤獨,高校大學生中存在輕度焦慮風險的比例已超過三分之一,這意味著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優化已迫在眉睫。
1.2 適應大學生的心理與思想需求
大學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1]。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各類信息涌入校園,大學生很容易接觸這些信息且判斷能力較弱,在不知不覺中,他們的思想意識會被影響或改變。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較為鮮明,例如情感較敏感強烈、情緒波動明顯,尤其是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容易出現消極和極端的態度等[2]。《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在抑郁癥患者群體中,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41%曾因抑郁休學。大學是心理育人的拔節育穗期,高校應高度重視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思想狀況,積極引導和解決其出現的心理或思想問題,對他們進行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以滿足其心理和思想需求。
1.3 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
心理健康是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像是“精神之鈣”,只有讓學生具備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生才能更好地吸收思政教育的精華。隨著時代的進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出現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好的理論和內容不單單要注重內容的產出,更要重視受眾群體的接受能力和反饋效果,通過合理高效的方式讓高校大學生充分了解并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理論和知識,各相關部門更要秉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工作理念,將心理育人融入思政建設,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2 新時代高校心理育人的現實困境
2.1 心理育人隊伍質量不理想
專業心理輔導老師配備存在不到位的情況。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整體教學計劃,按師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備專業教師,每校至少配備2名[3]。但由于各種因素,各大高校在距離配齊專業心理教師的目標上還有一定距離,部分高校為了達到比例標準,通過降低聘用門檻或其他崗位教師頂崗的方式來滿足上級要求,這些做法極大降低了高校心理建設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另外,輔導員隊伍還存在著人員素養參差不齊、專業度有待提高的情況[4]。高校輔導員在招考時,要求一般為碩士研究生、中共黨員、至少具備一年學生干部經歷等條件,為了能夠達到1∶200要求,大多數高校在起初并未對應聘者所學的專業進行限制,對專業背景跨度較大的輔導員而言,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學習相關理論知識,這為之后輔導員的素養同步提升埋下了隱患。從各大高校的實際安排來看,輔導員存在精力有限的現實困難,輔導員具有九大職責,負責的工作內容細碎復雜,且部分輔導員所帶的學生人數超過所規定比例,從現實來看,很難主動地全方位了解自己所帶的每一位學生,往往只能被動地通過學校出臺的相關辦法和經驗,處理各種心理危機事件,或將其轉介至心理健康中心,這為開展心理疏導工作帶來了不小阻礙,出現了零碎而非系統的心理育人現狀。此外,相關管理部門育人意識淡薄,脫離學生群體,不利于協同心理育人體系的構建和發展。
2.2 心理育人過程間斷或存在盲區
育人過程具有間斷性的情況。每位大學生所經歷的家庭、學校環境都有著很大的差異,這致使每位學生都有著不同的心理成長歷程,同時,個人的身心健康成長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并不能對個人的整體心路歷程進行直接判斷。
同時,心理育人過程還存盲區。從心理育人課程設置來看,目前各高校將心理健康的相關課程安排設置在了大一階段,高年級心理教育處于空白狀態,忽視了心理育人的全過程性和長期性,課程設置亟待優化;從學校心理健康相關部門的行動來看,部分心理專業教師在處理轉介的學生情況時,處理方式與大部分輔導員能力差別不大,不足以凸顯專業性水平,另外,大多數高校存在學生人數多,但心理育人資源匱乏的情況,在調研時僅僅對學院上報的心理危機學生進行記錄和詢問,并未做到長期及時關注,存在重形式、輕行動的調研方式。
2.3 心理育人主體凝聚力不足
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離不開學校的教育引導、家庭的關注和社會的支持。從學校的角度出發,部分教師在課堂中講授時存在形式大于內容,甚至出現不及時更新課件的情況,不僅造成了各種心理精品課資源的嚴重浪費,沒有做到心理育人課程內容與時俱進和貼近學生生活,更是忽視了心理課程對學生心理發展啟發作用和自我認識重要性,不利于心理育人工程的建設。另外,學校的心理健康中心等部門往往會使用心理健康測試量表對學生進行評測,這種方式一般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等級細分,對于心理專業教師資源不充足的學校來說,只能對心理危機高等級或者較高等級的學生進行干預,會忽略具有潛在危機學生的心理健康監測,同時,輔導員和心理專業教師平時的工作繁多瑣碎,在面對眾多學生時,相關教師也很難有精力全方位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從父母的角度來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大多家長出于保護隱私和對孩子的疼愛,不愿將學生的真實情況告知學校,或者否定事實,往往會出現工作難開展或者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這也不利于心理育人工作的開展。從部分相關工作管理人員來看,還存在“各人自掃門前雪”,甚至責任推諉的情況,并沒有主動將信息與一線輔導員和心理專業教師進行實時對接和反饋,出現了信息不對稱的局面。
3 新時代高校心理育人過程的優化路徑
3.1 加強心理育人隊伍體系構建
發揮心理專任教師的關鍵性作用。心理專業教師是高校心理育人建設和處理棘手突發心理問題的中堅力量,為學子提供較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定期開展大學生心理普查、日常危機預警及危機干預等工作。他們在應對心理相關工作時,能夠通過專業的理論和完整的心理專業知識體系,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同時,要重視兼職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建設,他們一般是由各學院的專職輔導員擔任,對本學院的情況更加了解,對心理專業教師的工作的開展能夠起到積極作用。
發揮輔導員心理育人的主體作用,提升專兼職輔導員在心理育人建設中的作用[5]。輔導員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生力軍,日常工作圍繞學生,在日常工作中,相較其他學校工作人員而言,能夠通過與學生直接接觸,或者通過班干部間接了解情況,更好地了解學生心理動態中的異常情況,并做出及時反應。考慮到專兼職輔導員的專業背景有差異,在接受相關培訓時學習效果不同,高校應搭建系統的心理技能培訓體系,注重專業背景的差異性,加強心理專業教師和專兼職輔導員的聯系作用,提升輔導員職業化水平,充分發揮輔導員心理育人的主體作用。
加強管理人員心理育人的輔助作用。心理育人工作不僅與學工系統相關,更與高校其他管理人員息息相關,要利用好宿管、保衛處、后勤、學生干部等資源,在查寢或與學生接觸時,可以將發現的異樣上報系統協同處理,增強其他相關管理人員的輔助作用,通過定期培訓,提高專業素養,加強其與輔導員和心理專業教師的聯系,在日常管理服務中提供助力,打造一支共力同心的心理育人隊伍。
3.2 做好心理育人過程銜接優化
心理育人工作不只是學生某一階段的特定內容,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需求或環境是會變化的。對入校新生而言,主要會面臨生活適應性問題[6],需要邀請相關專家從人際交往、宿舍環境等方面開展心理健康主題教育,讓他們更好地適應角色轉變;對于中年級的學生,可以從戀愛心理、學業壓力等方面入手,在培育學生應對這些方面問題能力的同時,也要加強教師的職業敏感度;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要著重對他們的升學或就業等職業規劃進行科學指導,引導學生科學調整自身情緒狀態。除了各階段的突出問題外,要充分開發學生干部等資源,對心理具有潛在危機學生的生活、情感、生活進行重點關心,同時對于部分特殊群體要建立完整的心理檔案,動態管理,以便在工作交接時也能高效持續更新,及時給予學生情感關懷及心理支持,對心理育人的全過程進行有效銜接。
將心理健康教育要融入各類活動和課程,內容應與時俱進,了解青年學子的社交用語,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月”“心理沙龍”等系列活動,內容要豐富有趣接地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避免流于形式,引導他們走出宿舍、走進操場、走向社會,營造良好貼心的心理育人新氛圍。
3.3 提升心理育人合力凝聚效果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涉及大學生成長的全方位和全過程,不僅要重視心理育人工作的建設,更要將其與其他的育人工作建立聯系,高校、家庭、相關管理部門、學生自身等關鍵主體要共同打造心理育人工作健康業態。教師不放棄、不忽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過程,把握學生成長規律,真正做到一切工作圍繞學生。
匯集多方力量形成心理育人合力。作為育人的中堅力量,心理專業教師、專兼職輔導員等人員要充分調動課程、活動等資源,加強家校聯動,增強黏性,利用好一切資源,實現多渠道、多主體育人格局。父母作為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心理成長起到關鍵作用,相處模式、家庭觀念因素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的心理成長水平[7]。高校和家長應加強彼此的聯系互動,共同關注學生在學校和家庭的心理變化,以更全面的視角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也要引導家庭成員關注青少年心理熱點問題,加強豐富知識儲備,營造和諧家庭氛圍,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提供良好支持。
4 結語
高校大學生目前普遍受到學業、情感、家庭、就業等壓力的影響,如何將心理育人工作落到實處,多方主體協同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順應時代發展培育時代新人,是今后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心所在。除此之外,要重視高校中非一線的工作人員在心理育人建設工作中的積極作用,使其學習和熟悉工作技巧和核心內容,在主動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學會預防或改善心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共建和諧、文明、美麗的校園環境。
總的來說,多主體、多層次、全方位的心理育人工作和研究需要長期跟進完善。將心理育人工作落到實處,離不開多方力量的支持,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未來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定會邁向“更細、更準、更全”的新臺階。
基金項目:鹽城工學院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24年課題“‘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心理育人優化路徑探究”(SZ202414)。
參考文獻
[1] 王新華.新時代高職德育育人工作的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8):102-106.
[2] 李兵寬,李國濤.大學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03(7):71-73.
[3] 張晶,王金行.“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體系構建研究——兼析《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J].教育評論,2020(10):16-22.
[4] 王軍.關于推進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建設途徑的探討[J].高教學刊,2016(4):219-220.
[5] 呂東剛.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設的偏失及應對[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15):35-37.
[6] 張樂.大一新生環境適應性心理問題的教育對策探析——以輔導員的視角[J].社會科學前沿,2023,12(12):7384-7389.
[7] 馮曉黎,梅松麗,李晶華,等.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家庭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7,23(11):1342-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