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國民教育當中,高中階段非常重要,其直接關系到了學生今后的學習成果以及就業。由于當前的高中教育應當將綜合發展當作目標,更加重視學生的各項品質以及能力的培養,所以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讓學生在體現自身主體地位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以面對接下來的競爭環境。高中美術鑒賞課與思政育人相融合,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以及可操作性,是非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放松身心、學習知識、得到發展,文章從意義、策略兩個方面入手,就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思政育人的融合路徑進行探索。
關鍵詞: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思政育人;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6-0163-04
思政育人是當下教育的重點,教師應當將思政內容融合在各個學科以及各個環節當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使學生逐漸成長為國家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人才。美術鑒賞教學在人文教育方面有著一定優勢,本身就承擔著開展德育工作的任務,而且,其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感官刺激,使其自主自發地對相關內容進行探討,流露出自身的情感。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從實際情況入手,適當地開展思政育人工作。
一、 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思政育人融合的意義
(一)有效擴大美術教育的影響力,提高美術教學的地位
美術教育,要求教師從美的角度出發,給予學生引導,使學生能夠在感受美、體驗美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浸潤心靈。思政育人,要求教師從道德角度上進行相關教育,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行為以及生活行為。美術教育是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徑,如果能夠對其進行有效融合,可以起到引導作用,使學生更好地欣賞視覺藝術形象、鑒賞作品,并在該過程中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明確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從而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向的道德行為。當前的美術教育活動與思政育人相融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道德品質。而且,通過以美育德的方式,可以對學生的道德品質進行整體優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美育的地位,擴大美術教育的影響力。
(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政觀念,豐富學生的課程思政體驗
在當前的教育活動中,教師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緊緊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各項活動。美術鑒賞教學能夠使學生擁有這樣的機會,在更好地獲得審美經驗、發揚自身的道德情感的同時得到成長與發展。在鑒賞教學當中,教師需要將國內外優秀的美術作品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對其中滲透的思想情感進行分析、感知,從而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探究產生一定的熱情和興趣。同時,借助各種各樣的美術語言,比方說技法、色彩、構圖等,能夠讓學生對藝術家在作品當中滲透的思想情感進行有效的感知、領悟、體驗,使學生與作者、作品產生共鳴。在進行美術鑒賞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教材當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有效的挖掘、開發,對課堂教學的環節進行統籌規劃,通過創設情景等方式,讓學生走進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對作者不同的人生境遇進行感受,并且理解其中滲透的家國情懷、道德責任、政治意識。在潛移默化當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精神品質,從而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三)營造高中美術課堂的和諧氛圍,改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教師是否具備較強的思政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所以,在高中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需要扮演引導者、引領者的角色。而且,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對教師的一些行為以及語言會進行不自覺的模仿。如果教師能夠約束自己,而且擁有高尚的精神品質,那么學生就很容易喜歡這位教師,并且因為對教師的喜歡而參與到相關知識的學習中。同時,教學活動的開展會越來越順利,學生也愿意與教師分享自己的想法,實現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所以,思政育人與高中美術教學活動的充分融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課堂教學氛圍的和諧性,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得到改善。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可以充分提高美術鑒賞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還可以為學生成長為國家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提供保障。
二、 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思政育人的融合路徑
(一)營造美術鑒賞教學的人文氣氛
與其他教學活動不一樣,美術鑒賞教學的特點是具有包容性以及開放性,開展這樣的教學活動的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所以,在實施美術鑒賞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創設相應的人文氣氛、人文環境,使學生真正地走進課堂,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及研究。
例如在教學《民間美術》的時候,教師就需要明確,如果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人文氣氛的有效創設,可以使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有效的鑒賞,并且在鑒賞作品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感悟和啟發,反之,學生就算對美術作品的美進行了感知,也很難獲得心靈上的觸動。不過,在步入高中階段之后,學生在面對外界事物的時候會形成個性化的認知,所以在美術鑒賞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但不限于學生本身的發展情況、學生的實際需求,盡可能營造輕松和諧、相對平等的學習環境,以讓學生在美術鑒賞教學活動中獲得一定的思政教育。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利用起來,直觀形象地呈現一些民間的美術作品,比如:年畫、刺繡、剪紙等,在看到這些形象直觀的事物的時候,學生能夠放松身心,根據對這些內容的了解說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剪紙,其歷史相對悠久,題材廣泛,品類繁多,其中滲透著深厚的內涵,再加上制作材料易得、操作簡便,所以其遍布各地,受到大眾的喜愛。但是站在總體情況上來講,北方地區的剪紙大多淳樸粗獷、南方的剪紙相對清秀雅致。在學生說出自己的了解的時候,教師需要認真地傾聽,即便某個學生說出的內容存在問題,教師也可以以反問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再次思考,比如:“你還有沒有其他的看法?關于這些資料,你還有沒有什么補充的呢?”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與民間美術作品有關的人文資料展示在學生面前,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讓學生深入理解美術作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欣賞作品。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自由,使學生基于自己的想法進行分析、交流,也可以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對作品進行欣賞,從而實現美術鑒賞教學與思政育人的有機融合。
(二)找到思政育人工作的切入點
在將美術鑒賞教學與思政育人工作相融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找準切入點,確保思政內容能夠與教材中的內容相融合。而且,二者的融合并不是要把所有的思政理論在美術鑒賞教學中進行直觀的呈現,而是要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立足教材開展相應的活動。
例如在教學《古代山水》的時候,教師就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詳細分析以及研究,從教學大綱出發,從教學內容入手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與鑒賞教學進行充分融合。在讓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的活動中,學生可以對不同風格的作品進行感知、學習,其既可以看作是一種視覺藝術,也需要讓學生對其中滲透的深厚內涵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和探索,所以,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鼓勵,使學生能夠對其中的深厚情感、思想內涵進行深入學習,從而開展針對性的德育工作。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教師就完全可以對美術作品的人物背景進行詳細深入的挖掘,然后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呈現,使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對作品進行有效的分析以及鑒賞,深層次地理解其中蘊含的深意以及內涵。比如,很多古代畫家喜歡臨摹“松、竹、梅”,并且稱其為歲寒三友,那么教師就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這三種植物會成為古代畫家經常臨摹的物體?”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對這三種植物的特點進行分析,從而發現這三種植物的外在很美,而且都代表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你們還知道哪些蘊含這些民族精神的美術作品?當下我們是否還需要對這樣的精神品質進行傳承?怎么才能進行傳承?”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做到從美術鑒賞教學向思政育人教學的過渡,使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探討,對其中蘊含的民族情懷以及精神品質進行感知,從而引導學生將其內化,形成個人品質。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實現德育精神與美術作品的充分結合,使其相互補充、相互協調,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更好的成長與發展。
(三)優化美術鑒賞教學的開展方法
就目前情況而言,課堂教學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小組合作學習法、情景教學法等。這些方法既符合當下的教育要求,也可以為美術鑒賞教學與思政育人工作的充分融合提供保障。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對美術鑒賞教學的開展方法進行適當的優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最大限度地提高個人的素質,從而為課堂教學的效率以及質量提升提供保障。
例如在教學《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的時候,教師就應當意識到,如果采用以往的鑒賞教學方法,可能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學生無法在該過程中,對其中滲透的思想情感、價值品質進行感知。同時,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會有自己的認知,有著自己的感受。所以,在進行美術鑒賞教學活動與思政育人的融合的時候,教師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手段,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針對性,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并且使美育與思政育人服務于學生的成長。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呈現作品《蒙娜麗莎》,讓學生在欣賞完這幅作品后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據學生的想法進行適當的引導,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對這幅作品進行賞析,同時借助其中滲透的思政元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比如,有的學生會說這幅畫特別的神秘,因為畫面上描繪了一個優雅端莊的貴族婦女,雖然面帶微笑,姿態優雅,但是身后卻是山水景色,讓人感覺到特別的神秘。有的學生會說,通過對比其他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作者在創作這幅作品的時候對人進行了歌頌以及贊美,這也就是說,人的價值在作者達·芬奇的觀念中居核心位置,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前人的繪畫。在學生說完這些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達·芬奇為什么要這么做?”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一些達·芬奇的故事,讓學生進一步進行思考,在潛移默化中感悟作者滲透的情感、精神,從而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但是在該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一些溝通問題,比如,一部分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并不是很多,而且在以往的生活經驗的影響下,他們對教師缺乏信賴感以及認同感;一部分學生相對內向,不敢表達自己。在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教師需要對其進行巧妙的處理,盡可能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指導,糾正自身的錯誤思想,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以及交流。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的方法可以得到創新,學生能夠在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的同時獲得一定的思政教育,從而得到更好的成長與發展。
(四)合理地拓展美術鑒賞課堂教學
在進行美術鑒賞教學與思政育人的充分融合的時候,教師需要找準時機適當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而想要順利地完成教學活動,教師就需要對教材當中的素材中所蘊含的深厚內涵進行深層次的挖掘,以思政育人的要求為依據,對教學素材進行拓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教學《現代人物畫》的時候,教師就需要認識到,在當前的美術鑒賞教學活動中,學生應當基于教師的指引對美術知識進行探究、思考,從而逐漸地形成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意識以及能力,能夠在生活當中尋找靈感,使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同時,教師需要讓學生對生活中的內容進行感知,通過尋求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受生活中的內容,在進一步進行美術鑒賞的同時獲得一定的思政教育,從而實現教育活動的拓展延伸。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將一幅描繪父親的畫作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先對這一畫作進行鑒賞。以此為契機,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父親是什么樣子的,和自己的印象進行對比,說一說父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從而使學生更加關心親人。此外,教師還可以進行拓展教學。
(五)合理地融入生活中的思政元素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高中教材中的美術作品與我們的生活之間的聯系密不可分。在進行思政育人與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融合的時候,教師需要圍繞這一特點進行,確保高中階段的學生能夠將生活中的要素利用起來,對課堂中呈現的作品進行有效感知,同時,讓學生在進入相應的場景之后對其中的思想內涵、思政要素進行充分體驗,從而幫助學生得到更好的成長與發展。
例如在教學《現代雕塑》的時候,這節課所提出的要求是,讓學生對雕塑的基本形式、美感進行感知以及了解,初步掌握分析雕塑美、評價雕塑美的方法,并且對雕塑的創意進行有效的體會;在鑒賞教學活動當中,讓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鑒賞、正確審美的能力,并且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創造意識、創造精神,同時,借助多媒體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探究能力進行培養以及提升;在鑒賞體驗的過程中,使學生對雕塑作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形成一定的審美情趣,并對我們的祖國以及家鄉產生熱愛之情,同時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養成合作探究的品質。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當地的一些現代雕塑作品進行欣賞、參觀,然后,讓學生以走訪調查的方式了解雕塑作品的內容、蘊含的思想情感。完成調查后,教師可以開展鑒賞活動,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講述、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各種資料,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作品內容、情感,受到相應的思政教育。
三、 結論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教育活動中,教師不僅要關注相關知識以及技能的教授,還需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思想觀念。由于美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高中階段的教育十分重要,所以,教師要將美術鑒賞教學與思政育人工作相結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鑒賞能力、提升道德修養和人格品質,進而為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趙樂琳.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滲透德育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新課程,2019(12):229.
[2]計明禮.新媒體環境下高中美術鑒賞課滲透德育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記者觀察:下,2020(4):88.
[3]周潔伶.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滲透德育思政的分析[J].東西南北:教育,2020(13):55.
[4]顧新強.探究高中美術鑒賞與德育融合的教學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8(2):166.
[5]楊美華.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培養文化自信的探索[J].新智慧,2022(4):32-34.
[6]孫小莉.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與德育融合的探索[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7):100-102.
作者簡介:肖兵(1981~),男,漢族,陜西安康人,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漢濱高級中學,研究方向:高中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