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市場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內容創作逐漸多元。上海電視節去年發起了“微短劇項目征集活動”,鼓勵微短劇創作者開發不同形態的創新題材;今年,上海電視節首次舉辦上海微短劇大會暨白玉蘭微短劇系列活動,旨在加強微短劇創作引導及精品創制的示范引領。
6月25日,首屆上海微短劇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發布《關于上海促進微短劇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大會現場還舉辦了上海微短劇產業發展聯盟成立儀式,以及中文在線集團微短劇進駐上海簽約儀式。
“政策+服務”組合拳
力爭3年推300部精品微短劇
對于推動微短劇打造精品力作,構建良好生態,實現創新驅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司副司長楊錚提出以下幾點期望:一是要堅持導向為魂,人民至上。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明確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摒棄低俗、庸俗、媚俗現象。要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多彩生活中汲取營養,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愿、心情、心聲。二是要有精品意識,追求卓越。要以叫好也叫座為創作目標,既不曲意迎合,也不曲高和寡。要通過有質量保證的流量、有流量牽引的質量,使優質微短劇內容真正深入百姓心中。三是要關注生態構建,規范秩序。要注重微短劇產業鏈的合理構建和持續優化,不斷延伸微短劇產業鏈觸角,積極融入經濟發展大局,探索跨界融合協作,提升微短劇的社會關注度、參與度和美譽度。四是要注重科技賦能,培育創新。善用技術,鼓勵創新,讓微短劇發展與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共振呼應,促進微短劇產業邁入更加欣欣向榮的新發展階段。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鐘曉敏表示,近年來,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廣電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高度重視微短劇的發展。按照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部署要求,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榮,全力推進滬產微短劇精品化發展,努力打造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其中,《大媽的世界》成為全國首批入選廣電總局優秀網絡視聽節目的微短劇作品,也是2022年度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優秀作品特別節目中唯一上榜的微短劇項目。2023年,在滬微短劇產業相關企業已逾200家,市場規模約55億元。
為布局微短劇新賽道競速新產業,打造網絡文化消費新的流量高地,形成上海文化創意產業新的增長點,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廣電局攜手楊浦、松江、閔行三個區共同制定《關于上海促進微短劇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根據本次出臺的微短劇產業政策,上海未來將從培育市場主體、加速產業集聚、精品內容引領、鼓勵布局海外、優化審批流程等方面提出9條硬舉措,以“政策+服務”組合拳,力爭在3年內推出300部以上精品微短劇,培育壯大10家行業龍頭企業,基本形成空間集聚、主體豐富、創作活躍、科技賦能、服務精準、健康有序的產業生態。
微短劇創作趨勢
會上,業界多家知名公司對正在開發的微短劇項目進行展演推介和創作分享。大會還舉辦圓桌論壇,網絡視聽行業的代表就“微短劇產業發展和精品創作趨勢展望”等話題展開討論。
騰訊在線視頻影視內容制作部銀河工作室負責人曹睿表示,“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微短劇,整體消費數據越來越大,構成了整個產業的大盤。營銷、培訓、論壇等各行各業涌進微短劇,讓整個產業鏈更加完善,產業中所有人都能有較好的商業回報。”
海外短劇平臺ReelShort母公司楓葉互動副總裁南亞鵬認為,海外短劇市場目前仍是藍海,在今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收同比增長10倍以上。南亞鵬建議,中國短劇“出海”可以跟一些海外頭部平臺合作,通過他們進行本土化拍攝改編。
“快手首部純AI制作的短劇很快要跟大家見面了。”快手星芒短劇業務負責人王海月認為,AIGC技術能大幅提升短劇創作的生產效能。在內容上,要避免同質化。目前快手短劇日活用戶已達到2.7億,未來平臺會更關注精品內容的選題、細分賽道的內容創新。
在檸萌影視聯合創始人、執行副總裁周元看來,短劇發展核心驅動力是用戶對內容的需求。“一切從用戶出發,如果用戶對短劇有很強烈的精品化需求,那么行業的驅動要素永遠在那里。”
完美世界影視副總裁、完美宣言總經理陳宣表示,目前微短劇消費市場有三個明顯特點:其一是內容信息密度大、情緒濃度高、情節強反轉的作品,已經成為“剛需”;其二是用戶黏性很強,微短劇消費時長在不斷增加;其三是用戶和創作者之間的互動非常緊密。
粒粒橙傳媒短劇負責人楊菲表示,“廣電總局及相關部門的監管指導與大力扶持,為短劇精品化發展提供了引領和護航作用。整個行業在發展,‘精品化’一定不是口號,而是會成為創作者的門檻。同時,微短劇題材與形式越來越多元化,這是觀眾向我們傳遞的信號:微短劇要堅持改革創新,路才能走得越來越寬。”楊菲還提出要堅持自我表達,“很多短劇用戶更在乎情緒價值的消費,他們希望能在內容中映射自己,抒發心聲。我們創作短劇要不斷地審視題材和內容,力求更好地與觀眾鏈接、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