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 1.2022年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基于鄉村振興的 “農校對接”農產品定點供應問題研究 (項目編號:S202210546029);
2.2023年湖南省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循證教學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項目編號:Z2023157);
3.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教師培訓項目評價模型構建與實踐 (項目編號:HNJG-2021-0798)。
作者簡介: 郭賢武,男,漢族,湖南永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數學與應用數學;
吳雄韜 (通訊作者),男,漢族,湖南衡陽人,碩士研究生,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教育測量與教育評價研究。
摘要:農校對接作為高校食堂食材采購的一種方式,有利于鄉村振興,具有良好發展前景。本文結合供應鏈和信息技術相關知識,分析了農校對接模式的風險因素,探討了農校對接農產品定點供應平臺的信息管理、區域規劃、安全評估、智能采購、智能調度五大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關鍵詞:農校對接;供應鏈;食品安全;智能化
2009年11月,教育部、農業部、商務部聯合發布 《關于高校食堂農產品采購開展農校對接試點工作的通知》。[1]農校對接是指農產品與高校食堂直接對接,高校食堂需要什么,農民就生產什么,高校直接向農民采購新鮮農產品,實現農產品定點供應。[2]高校一般是通過招標來采購農產品,由于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眾多,無法保障所采購農產品的安全性。若采用農校對接的方式采購農產品,農產品供給方為農產品的生產者,農產品的源頭可溯,更有安全保障。對于高校而言,農產品直接從農戶送達至食堂,減少了中間商的差價,這種模式下采VHl2TyetwSMk5TiT6PlAuw==購的農產品新鮮度更高;對于農戶而言,高校對農產品的需求量穩定且巨大,形成這樣一種合作關系后能得到穩定的收入,比較于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方式,這種模式可以減輕農民的勞作負擔。我國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強鄉村振興,農校對接模式對于鄉村振興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農校對接這種農產品采購模式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高校作為國家重點培養人才的專門場所,其食品問題是社會關注熱點。因此,根據當今時代發展的趨勢,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結合供應鏈理論,降低農校對接采購模式的風險。
一、農校對接模式的風險來源
(一)角色差異帶來的風險
在農產品的采購上,農戶作為供應方,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高校作為消費者,交易時追求物美價廉。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合理保證農戶利益,加強農校對接農產品定點供應的長效性機制研究,合理化解角色差異帶來的不利于農戶的交易風險。農產品供應鏈中高校和農戶的角色差異,導致獲利方式不同、合作地位不對等,較難實現利益以及風險的合理分享、分擔,造成雙方合作上的波動以及信任的缺失。[3]
(二)監管機制不完善帶來的風險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人們不再局限于滿足農產品的數量,對農產品質量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重點關注的民生問題。通過農校對接平臺采購農產品,有利于食品溯源,同時有利于預防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農產品從選種、培育、采摘、加工、運輸等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4]因此,要保證農產品的安全,需要把控好每一個環節,使農產品的質量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如果監管機制不完善,生產方可能會由于利益驅使做出不道德的行為,這樣就無法保證采購的農產品的安全性。
(三)農產品供求矛盾帶來的風險
農校對接模式下的定點供應存在食堂農產品需求量與農戶農產品計劃生產量之間的矛盾。信息不對稱,導致農戶無法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種植或養殖農產品,且農產品的產量容易受到環境、氣候等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實際產量與計劃產量可能會存在較大的偏差。參與農產品買賣的人員較多,信息化程度還有待提升,農產品生產者具有一定的盲目性。[5]
二、農校對接供應鏈模式
農產品供應鏈是從農產品的初級生產者到消費者各環節的經濟利益主體所組成的整體,構成環節包括初級生產環節、加工環節、營銷環節與物流環節。農校對接供應鏈與一般的農產品供應鏈所包含主體與構成環節有所差異。農校對接供應鏈是以農戶或農業合作社的農場為初級生產基地,食品配送者、高校食堂為中間主體,高校食堂的消費者為最終消費者,環節包括生產、加工、配送。這種模式一是能采購到來自全國各地傳統農產品生產基地生產的優質產品;二是能追溯農產品的生產源頭,確保食品安全;三是能得到供應商良好的售后服務。[6]高校食堂采購的農產品可分為初級農產品和農副產品,通過農校對接主要采購鮮活農產品,而由農產品加工成的農副產品如采購不當也會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為了盡可能減少食品安全問題,考慮到節假日高校農產品需求較少,將農產品加工企業納入供應鏈中,由此形成兩種采購渠道 (詳見圖1)。第一種是高校直接從農戶或農業合作社采購新鮮的農產品;第二種是農戶或農業合作社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原料,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加工后,高校再向農產品加工企業采購農副食品。
圖1 農校對接供應鏈模型
三、農校對接農產品定點供應網絡平臺結構和功能
結合上述農校對接模式和供應鏈模型,利用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建立基于農校對接的農產品定點供應網絡平臺,平臺主要由5個系統構成,分別為信息管理系統、區域規劃系統、安全評估系統、智能采購系統、智能調度系統 (詳見圖2)。
圖2 農產品定點供應網絡平臺
(一)信息管理系統
該信息管理系統是整個供應鏈正常運作最為關鍵的一環。通過硬件檢測以及人工記錄,利用物聯網技術對農產品的生長、加工、運輸等環節進行系統化的管理。同時,對于綠色莊園、高校食堂、食品加工廠、配送公司等供應鏈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相關信息進行記錄并實時更新,從而實現供應鏈信息透明化和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有效對接。
(二)區域規劃系統
農場生產的農產品主要是為高校食堂服務,為了使農場區域的利用率達到最大、保證農產品供需平衡、減少浪費同時收益最大化,規范生產至關重要。農產品的生產往往受季節和地質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通過對以往農作物和牲畜的培育記錄進行分析,從而大致估計不同時段、不同地區的各類農產品的產量;而高校食堂的消費情況相比較其他市場而言更為穩定,通過收集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同樣可以預估不同時段的食材消耗量,給各類農產品在農場的生產規劃提供參照指標,避免農產品浪費或者農產品供應不足的情況發生。因此,區域規劃系統可以根據合作高校食堂的消費數據及當地的氣候、地質和農產品自身的特點等各類因素,為農戶或農業合作社農產品選種以及種植或養殖區域的規劃提供有效數據。
(三)安全評估系統
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比如,在農場的原始種植或養殖方法、生產環境不得當以及加工廠初加工的過程中可能因技術問題而導致產品存在輕微的質量問題,又或者在農產品的運輸過程中由于物流或者種種不可控因素使產品質量受損。因此,根據國家的食品安全標準,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存儲、運輸等各個環節選取安全指標,建立一套安全評估體系,[7]對農產品在各環節的安全指數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實時更新,從而使農產品的安全質量可視化,并且進行食品安全預警,對于評估不合格的產品及時予以提醒。用戶可根據該系統評估分數的高低自行決定是否購買該農產品。
(四)智能采購系統
為保證食堂食品的安全,食材的采購也是關鍵一步。采購時要考慮農產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同時還需考慮采購的農產品種類和數量,采購的數量過多時,會導致農產品因存儲時間過長而質量下降,甚至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因此,采購時,根據食堂消費情況,包括消費人數、各菜品售賣量、消費者的消費評價、區域習俗等,并且對農產品庫存量、生產情況和安全質量進行數據分析,決定應采購的農產品種類和數量,自動生成電子訂單。
(五)智能調度系統
食堂食材的采購包括初級農產品采購和農副產品采購。初級農產品由農場直接提供,農副產品先由農場送往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加工,得到所需農副產品后再從農產品加工企業運往相應高校。綜合考慮農產品加工到運輸的各個環節的位置分布以及地段交通特點,建立一個運輸模式下的智能調度系統極為關鍵。平臺運用計算機技術綜合分析供應鏈各個部分在每條運輸路線中所處的不同位置,并實時更新其交通狀況,靈活智能地確定每次食材采購的最短運輸路徑,快速計算最低運輸成本,提高智能化采購功能。
四、定點供應平臺對農校對接供應鏈的控制方式
高校確定合作對象后,即可確定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主體。各主體的用戶注冊后,成為該平臺的用戶,根據用戶自身性質的不同,對該產品的使用權限也不一樣。
整個網絡平臺中,信息管理系統是基礎,安全評估系統是核心,區域規劃系統是供應鏈運轉的前提,智能調度系統和智能采購系統是整條供應鏈的最終目的,五大系統互相結合,對供應鏈實現智能控制。各用戶在平臺中錄入相關信息管理系統,區域規劃系統根據高校食堂往年的消費情況和產地的實際情況,確定農產品的種植或養殖種類與規模,農戶根據系統的要求與實際情況,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時產生的具體信息錄入信息管理系統,如農產品的種植數量、使用的化肥種類和數量、產量、存儲時間、加工時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等,并實時更新,當信息完善后,安全評估系統根據數據對農產品的安全質量進行評估,并對不符合安全標準的農產品進行預警。高校進行食材采購時,進入智能采購系統,該系統結合信息管理系統與食品安全評估系統中的數據,確定需采購的食材及采購量,確定食材供應點的位置,再通過智能調度系統確定采購路線,根據路線采購農產品,最終實現農校對接下的高校食堂農產品的定點供應。
五、農校對接農產品定點供應平臺的效益
(一)農戶的益處
對于農戶而言,通過網絡平臺可以更多地展示農場的各方面特色,如農產品的生產環境、生產情況、農場的規模等,可以吸引更多的合作方,為農場的建設引進資金,并獲得穩定的產品供應需求,從而得到長期可觀的資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經過平臺的智能化控制,對農產品的種植進行合理規劃,減少了因農產品供過于求或供不應求帶來的利益損失,同時不斷提高農產品生產的效率,擴大農場的生產規模,建立一個完善的供應鏈系統,吸引更多的優質勞動力加入,擴大農場的建設隊伍,使收益更為穩定牢靠。
(二)對高校的益處
對于高校而言,網絡平臺使農產品的安全質量可視化,為了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農產品生產方從農產品的選種、培育、加工、存儲、運輸等生產活動都會保證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從而在源頭上保證農產品的安全,學生能夠吃到更加健康的食物。
(三)對農校合作的益處
網絡平臺可以實現信息共享,有利于合作雙方掌握對方的實際情況,降低了因角色差異帶來的不平等現象,有利于減少不必要的矛盾沖突,建立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
六、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的普及,社會食品安全意識逐漸被喚醒,農校對接模式將成為未來社會廣為接受的農產品供銷模式。但由于合作雙方在農產品銷售行業的身份過于單一,該模式存在的安全風險也不容忽視。本文針對該模式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合理預估和控制,建立了一個供應鏈網絡管理平臺。對農戶而言,網絡平臺的信息透明化較大地降低了不對等關系帶來的風險;對高校而言,網絡平臺實現了對于農產品從生產、配送到餐桌的全程智能化監控,極大地保證了食品安全。
參考文獻:
[1] 方莉.關于 “農校對接”與高校區域性聯采結合的思考:以南京江北片高校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3(02):47-48+54.
[2] 閆晗.鄉村振興視角下農產品農校對接問題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42(11):112-114.
[3] 陳素文.“農校對接”供應鏈的風險識別與應對研究[J].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03):34-36.
[4] 李夤.淺談食品標準化對食品質量安全的保障作用[J].中國食品,2020(23):112-113.
[5] 胡敬然.電子商務平臺與農產品供應鏈網絡集成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22(06):141-142.
[6] 張偉超.建設電子商務平臺 提升 “農校對接”水平[J].高校后勤研究,2012(0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