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小鳳(1983— ),女,甘肅皋蘭人,皋蘭縣石洞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摘 要] 在“1+X”群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鍛煉學生提取重點信息、深入理解文章的能力至關重要。本文以“古詩中的君子情懷”議題為例,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從三個維度出發,即確定單篇文章或者議題、選擇合適的群文組文、確定相應的教學方式,對“1+X”群文閱讀教學進行了探索,以期能為群文閱讀教學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1+X”群文閱讀;古詩詞教學;議題;情境
“1+X”群文閱讀是圍繞一篇課文或者一個議題,甄選一組關聯性文本,進行開放性閱讀的教學模式。這里的“1”指的是課文中的單篇文章或一個議題;“X”指的是課外的單篇或多篇文章,也包括整本書。群文閱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明顯的優勢,一方面,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將“一課一文”的課堂教學模式變為“一課多文”,使學生對文章主題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通過文本、段落、關鍵詞的相互比較和提煉,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文字感知能力和信息提煉能力。本文以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中的《墨梅》為例,嘗試對“1+X”群文閱讀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一、把握單元整體與學情,確定“1”
統編版教材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的難易程度,把學生要掌握的語文知識點分別編排到各個年級分冊當中。在每個單元,具體的教學任務又通過單元導讀、閱讀提示、“泡泡”以及課后習題的方式呈現。因此,教師要具備從單元整體出發整合與提煉教學內容,制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能力。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為“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語文要素為“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學習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教師從中可以提煉兩個關鍵詞,一是“人物的品質”,二是“細節描寫”。該單元課文是《塞下曲》《芙蓉樓送辛漸》《墨梅》《黃繼光》《“諾曼底號”遇難記》和《挑山工》。這幾篇課文的主人公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胸懷祖國、心系他人。這些人物的高尚品質,一是集中表現在一些細節描寫上,如黃繼光、哈爾威船長以及挑山工的語言、動作等;二是集中體現在一些關鍵詞句上,如《墨梅》通過一個“淡”字,表現詩人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在這些課文中,如何確定一個具有代表性的“1”,對議題的選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群文閱讀教學方面,很多地區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尚未形成比較成熟的教學策略,加之學生在群文閱讀方面的能力還比較欠缺,如果在一節課的時間內讓學生閱讀篇幅比較長的文章并提取重要信息,必定存在較大困難。因此,選文首先要考慮篇幅的長短。古詩詞篇幅短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根據單元人文主題“人物的品格”,同時考慮到梅蘭竹菊又是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筆下常見的君子意象,詩人往往采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方法表現自己內心的志向和情懷,教師就可以選定《墨梅》為“1”,統領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幾篇古詩詞為“X”,確定議題為“古詩詞中的君子情懷”,實施群文閱讀教學。
二、依據“1”,確定“X”
群文組文要根據議題來選,組文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質量。
(一)選文“X”要緊扣議題
議題是選擇文本的標準,不能模糊。教師要對文本反復對比、取舍,力求選文為議題服務。教師選取的一組文章,要能給學生開辟一個更好的語文學習空間。因此,教師可以把內容、結構等相近或者相關的文章放成一組,圍繞相同的議題開展教學。
(二)選文“X”要符合學生認知特點
選文的確定要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四年級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但是要在一節課的時間里閱讀多篇文章,必定存在較大困難。因此,所選文章難度一定要與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相匹配,讓學生閱讀后能有所收獲。
(三)關注選文“X”的“質”與“量”
所謂關注選文的“質”與“量”,一是指嚴格把握選文的質量,要選擇最能突出訓練重點、實現教學目標的文章,寧缺毋濫;二是指注意所選文章的容量,對于古詩詞群文閱讀來說,一堂課3~5首為宜。過短過少,不利于增加學生閱讀量;過長過多,學生在有限時間內來不及深入閱讀,達不到群文閱讀的預期目的。針對“1”《墨梅》,教師可以選擇《卜算子·詠梅》《石灰吟》《竹石》三首詩為“X”。選文跨越三個朝代,從時空上來說更有說服力。
三、巧妙設計“+”,突破教學重難點
如果說教材文章為“1”,課外選文為“X”,那么此處的“+”就是教學方法的選擇。藝術化、科學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引導學生更好地突破重難點。四年級學生學習古詩詞,如果僅靠教師講解,難免會覺得枯燥乏味。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去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一)有效利用情境創設,帶領學生入情入境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視頻、音樂等創設情境,再現當時的生活場景,讓學生置身于其中,就能使他們很好地體悟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出示中國古代描寫梅花的詩句,配以古典音樂,讓學生進行誦讀,將他們帶入古詩詞的創作背景中。學習古詩詞,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詩詞寫作背景對于作品的理解至關重要,但這一點恰恰被很多教師所忽視。如果采用視頻情境的方式進行導入,讓學生走近王冕,了解當時的政治生態,他們就能體會到詩人的品質是多么難能可貴。
(二)以“1”為中心構建資料群,讀透人物品格
在古詩詞教學中,有效利用資料群,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內容,對人物形象產生更豐滿、立體的認識。例如,在探討王冕這個人物形象時,對于“洗硯池”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入典故:“相傳王羲之每次練字完畢,都要到旁邊的池子里涮洗筆硯。天長日久,原來清澈的池水變成了墨色。歷經千年,其色不變,后人稱為‘洗硯池’”。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洗硯池本來是王羲之家的,而王冕為什么說是“我家洗硯池頭樹”呢?原來,王冕是要學習王羲之刻苦勤勉的精神。又如,“清氣”是教學這首詩的重點和難點,生硬地講解,學生便理解不透。此時教師可以提供補充資料:
朋友李孝光推薦王冕去做府吏,被他拒絕了;老友泰不華多次推薦王冕為官,被他拒絕了;老師王艮勸王冕做官,被他拒絕了;元朝的達官貴人不惜重金向王冕求畫,被他拒絕了。
通過相關史料,學生就能明白“清氣”就是一種面對權貴不屈不撓,淡泊功名利祿的“正氣”“骨氣”和“傲氣”。這樣,重難點就能巧妙突破。
(三)注重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和發現的能力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只有當他們有了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愿望,才能真正有所感悟。因此,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學生則是問題的發現者、探究者。比如,對于“好顏色”一詞的理解,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去思考:王冕天性聰慧,不滿二十歲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樣的人應該擁有什么呢?很多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小組內討論中得出結論:如此出類拔萃的人應該擁有很高的地位和大筆的財富,為他人所敬仰和崇拜,等等。這樣,教師就可進一步引導學生總結:此處的“好顏色”指的其實就是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王冕“不要人夸好顏色”說明他將這些視為身外之物。此時,教師就可以順勢追問王冕真正在意的東西,從而引出接下來要學習的內容。
(四)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問題設計層次化
古詩詞篇幅短小,但是其中有價值的教學“點”卻是非常豐富的,將這些“點”逐一落實,并且達成教學目標,要求教師對整個教學流程了然于心。因此,在以《墨梅》為核心文本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教學流程:關注單元導讀,明確學習任務;破解課題,總結學習方法;朗讀指導,讀中粗知大意;把握關鍵詞句,品味人物品格;增加補充資料,提煉人物形象;總結作品寫法,提煉中心思想;開展群文閱讀,體會人物品質;聯系生活實際,落實核心素養。同時,在每個環節進行層次性的問題設置,如在“把握關鍵詞句,品味人物品格”這一環節,就可以從“淡”字入手,層層設問:
1.王冕畫中的這棵樹是什么樣的呢?
2.“淡”在詞典中有多種解釋,在這首詩中應該選擇哪種?
3.你覺得王冕真正“淡”的是什么呢?結合相關資料說一說。
這樣,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從理解文字入手,然后依托資料,幫助學生體會文字背后所傳達出來的作者內心情感,就能引領學生走向深度閱讀。
四、總結提升,落實“1”到“X”遷移
(一)整合選文“X”,提煉共性話題
在精讀感悟課文“1”之后,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對若干篇選文進行整合,提煉共性問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議題。結合單元目標,教師可以確定“古詩中的君子情懷”群文閱讀教學目標為:(1)在朗誦中理解《墨梅》大意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對人物形象有更為全面的認識;(2)初步培養學生群文閱讀的能力,感悟作者的寫作手法;(3)感受作者的情懷和品格,進而上升到對民族精神的認同,落實核心素養。
(二)走出文本,落實核心素養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方面。一堂好的語文課,教師不僅僅要帶領學生享受暢游于語言文字的幸福,更要引導學生透過文本,去獲得思想、情感、審美的提升。幾千年來,君子情懷深深地刻在中國人的骨子里,內涵豐富:面對強權時的不屈、面對國破家亡時的堅韌、面對不公時的反抗等等。這些都是君子情懷的具體體現。直至今日,這種君子情懷仍然是我們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君子情懷不是偉人專屬的品質,而是我們民族任何一個普通人身上都具備的美好品質。這樣將語文知識的學習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與學校教育目標相聯系,就能有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五、關于群文閱讀教學的思考
(一)“群”的意識,應當貫穿在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中
群文閱讀教學不應該僅僅作為一堂公開課或者一堂研討課而存在,它應該在語文課程中扎根、開花、結果。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當具備“群”的意識,隨時以一篇課文去確定一個議題,然后選文組織群文閱讀,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探索讓群文閱讀走向深度閱讀的路徑和策略
部分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往往先讓學生進行閱讀,之后設計表格讓學生去填。這種做法表面上是梳理共性和差異,其實學生僅僅是對選文中一些顯而易見的內容進行摘錄,缺乏深度理解。這樣的群文閱讀僅僅有“讀”,沒有“思辨”,學生停留在文本表面,沒有內化。
(三)群文閱讀教學應當培養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論及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時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群文閱讀教學最終應該走向學生能夠自主建構知識,如看到一個議題能想到曾經學過的相關文章,看到一組文章能夠提煉出議題。這樣,群文閱讀教學就能一方面鍛煉學生搜集整理相關資料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