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得閱讀者,得天下,國家關心全民閱讀的情況,教師為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而擔憂,父母擔心孩子的閱讀時長。對于學生而言,閱讀什么,讀多久,有沒有收獲,這是父母、學校、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需求,即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文化知識,也要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提升語文閱讀素養。閱讀是實現語文學習目標的基本條件,小學是學生學習的起步階段,理解知識存在著片面性。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效率,剖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許多問題刻不容緩,如設置教學目標缺乏合理性、閱讀教學缺乏課外拓展、教學方式過于單一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學業的發展。基于此,文章深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優化教學路徑解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痛點、難點問題。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3-0033-05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課標的提出與實施,必然會給基礎教育帶來新的挑戰。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閱讀教學,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學習特點,以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為目的,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教學活動,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養成終身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一、 概念界定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閱讀策略和閱讀技能,通過閱讀實踐,豐富語言積累,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文化素養的一種語文實踐活動。閱讀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語感、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和發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幫助者,同時也是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其中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學生。所以閱讀教學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共同促進而完成的一項艱巨任務。
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價值與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豐富語文知識儲備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因為學生的年紀比較小,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水平相對較低,認識的字詞也比較少,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機械地進行背誦,將會導致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無法應對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需要學生不斷地閱讀,從文章學到更好的表達方式,然后將其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這既能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能增加他們的詞匯量和閱讀技能。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學習優美的句子結構,并將其轉換成自己的語言,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還能拓展其知識面。為今后學習語文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閱讀是學生提升寫作能力的主要途徑,在語文學習中,教師要將閱讀和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閱讀活動,同時還要為學生提供優質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素材和詞匯量。通過對文章進行賞析和體會,讓學生提高理解能力,并積累寫作素材。閱讀能為作文提供豐富的素材,而作文則能把所學知識轉化為2397c26776ca1f5d83520ee7af30ac81c2cf1ddf702d4d5d3b022ab2d8e4c023高效的表達方式。在進行閱讀時,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對所讀的內容進行梳理,并用書面的方式來表述。可以針對所讀的內容寫一篇觀后感,也可以通過延續性寫作的方式加強語言的思考和推理,使兩者有機地融合。總之,閱讀對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積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對學生的成長起到了促進作用。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作品所蘊含的深意,既能提升他們的文化修養,又能增強學生的道德素質,從閱讀中挖掘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對語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讀寫結合”“角色扮演”“情景演繹”等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此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認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章所表達的感情和思想內涵。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對文章背景資料的分析,讓學生了解作者創作意圖以及時代背景等方面內容。
(四)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還能受到作者思想的影響,從而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觀點和價值觀念。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夠理解文本內容,還能夠學習到優秀的思想品質,并將其運用到生活中。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要有善于觀察、不斷發問、堅持不懈的精神;在學習《學弈》這篇課文時,教師要讓學生知道無論是做事還是學習都要專心致志,絕不可三心二意。
三、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當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設置教學目標缺乏合理性
閱讀教學目標是實現語文教學的重要基礎,合理設置教學目標是實現閱讀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合理的閱讀教學目標,使閱讀教學偏離正確的軌道。因此,教師必須根據自己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閱讀教學目標的設置,使其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中,部分教師會忽略對學生能力和素養的培養,不能合理地設置閱讀教學目標,缺乏層次性和整體性。
(二)閱讀教學缺乏課外拓展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但是,目前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未注重對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生的閱讀量嚴重不足,導致他們在寫作和表達上存在障礙。例如,部分學生在寫作文時,不知道如何選擇詞匯和句子,缺乏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拓寬自己的視野和知識范圍。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對課外閱讀進行整理,并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進行閱讀和摘抄,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都有很大幫助。
(三)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語文閱讀教學方式單一也是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要采用講授法,即教師按照教材上的內容進行講解,然后學生進行練習鞏固。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只局限于課文本身,而忽視了對課文中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這種教學方式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形成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而且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一味地灌輸不僅起不到應有的效果,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和方法,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閱讀教學。
(四)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
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教師無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無法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評價,及時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和學習情況。同時,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評價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還能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和效果。
四、 新課標下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原則
(一)以學生為主體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探索文章內容,并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鍛煉他們的自學能力。例如,在教學《臘八粥》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課文內容并提出問題。有的學生在閱讀課文時發現有的內容詳細描寫,有的內容略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并討論這樣寫的作用。
(二)以問題為驅動
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起點,是學生探究的起點,也是學生創新的基礎。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問題驅動的作用,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例如,在教授《為人民服務》一課時,教師可以從問題入手,設置“課文圍繞‘為人民服務’講了哪些方面的意思;聯系本單元的學習內容,說說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句話的理解和體會”等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在學生帶著疑問進行閱讀時,教師要認真傾聽并給予及時反饋。通過提問和解答,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和討論,并鼓勵學生進行交流和分享,進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三)以合作為手段
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要注重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采用“滿堂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講解,忽略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在新課標理念下,教師應摒棄傳統“一言堂”式的教學方式,將學生放在教學主體位置上,引導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這種教學方式能促進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幫助。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五、 新課標下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注重教學邏輯,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置與教師對課程內容的認識存在較大的聯系。教師要注重教學的內部邏輯,設置具有層次性、全面性的教學目標。
第一,準確認識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分為年級、整本書、單元以及課時教學目標四部分。這些目標對學生的閱讀學習有一定的要求,教師應該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出發,根據他們的閱讀能力發展需求,對這些目標是否符合目前的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科學的評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各類目標的價值和對學生的要求,以便為制訂教學目標打下必要的基礎。第二,重視教學目標的層次性。教師的教育目標應該是分層的,也就是說,要注意在不同的閱讀基礎上,根據不同的閱讀能力,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第三,保證教學目標的全面性。教師在制訂具體的教學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水平,考慮年級,整本書、單元教學目標,進一步細化到課時內容。為每個課程設定教學目標時,教師要時刻關注“三個維度”保證班級學生都能在三個方面得到提高,不能顧此失彼。以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為例。首先,通過閱讀文章,找出多音字,讀準多音字,填準動詞,并對北京春節習俗習慣有一個大致的認識。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取文段進行教學。其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課文進行小組活動,加深對北京春節風俗的理解。第四,深入閱讀文本,理清作品的主要內容,體會詳寫和略寫的優勢,感悟語言中所包含的感情,了解節日風俗中的傳統文化。利用“閱讀鏈接”進行對比式閱讀,聯系生活,學以致用,以充實民俗、人文底蘊的經驗。
(二)讀寫結合,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組織與實施中,我們常常看到,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讀書以后,把自己歸納出來的東西,向學生進行直接的傳達與共享。比如,文章里說了些什么,又表現出了怎樣的情感等。這種教學方式必然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消極情緒。如果沒有獨立的閱讀經驗,那么他們在參加閱讀過程中所得到的經驗和感受就會比較淺薄。基于此,閱讀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體驗,去感受,去品味。使學生在與文本進行交流的過程中,達到更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水平。所以,在語文課堂上,“閱讀”與“寫”結合起來,才能迅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例如,在教學《匆匆》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邊看邊把自己的感悟記錄下來。有的學生看懂了這篇論文的內容后,就會這么寫:“八千多個日日夜夜如砂礫般在我的手指間消逝。”短短一行字,將歲月的推移描繪得淋漓盡致。有的學生在閱讀了“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這句話的時候,也表達了對時光逝去的感慨。在“讀”中“寫”,可以使學生對文章的認識更加深入,學生也學會自主學習,這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三)聯系課堂和課外閱讀資源,促進學生廣泛閱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生活性,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優化閱讀教學內容,從而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獲得豐富的知識積累和情感體驗。教材所提供的內容,是編輯從大量的文章中精選出來的,適合目前學生的閱讀需求。但是,作家在寫作中所經歷的盛衰、曲折、心態的轉變等,都要通過整體的閱讀來體會。整本書是聯系課內和課外的一條很好的紐帶,使學生既可以從課堂里出來,也可以回到課堂里。這對拓寬學生的眼界,培養他們的閱讀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所學作品的來源的關注,指導和鼓勵他們開展課外閱讀,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文本的大意,同時在閱讀的時候還可以鍛煉他們的思想,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以部編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該單元的主題是外國文學名著的節選,教材一共選擇的三部外國名著:《魯濱遜漂流記》《騎鵝旅行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在單元口語交際中引導學生“同讀一本書”。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三部書籍中選出自己喜愛的一部,然后進行閱讀,厘清書籍所講內容,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傳遞出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信息技術,充實閱讀教學形式
要解決目前改變傳統閱讀教學方式的單一問題,就需要將現代化技術與閱讀結合。近年來,科技網絡迅猛發展,逐漸滲透教育的各個方面。在閱讀教學中,單調的文本難以激起學生對古文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要運用信息技術,使課堂豐富多彩,讓課堂更加有趣。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學弈》《兩小兒辯日》過程當中,對于學生而言,學習文言文的難度比較大,以他們的能力進行學習較為困難。所以,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對文言文進行翻譯和講解,讓他們能夠一字一句地理解課文。這樣既能提升學生對古文的解讀水平,又能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文言文的學習中汲取古人的大智慧。或者通過放映關于“學弈”以及“兩小兒辯日”的動畫視頻,把單調的文言文內容變成直觀、生動的動畫視頻,既可以充實課堂的形式,又可以幫助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下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而且,教師也可以在設置作業的時候,讓學生把朗讀文言文的全過程用錄像的方式錄制出來,再用多媒體在課堂上給學生演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借助榜樣的作用去學習,用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讓課堂變得有趣,同時也能增強閱讀的教學效果。
(五)長效激勵跟進,實施閱讀教學評價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評價中,教師更多地采用傳統的評價方式,即對學生的語文成績進行簡單的評定。這種評價方式忽略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也不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和提高。實施評價多元化對助力閱讀教學有著積極作用。第一,同行評價。同行評價能啟發教師的閱讀教學,給教師以客觀、高度的參考價值。長久的同行評價,將大大提升教師職業的發展。第二,學生評價。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可以從他人無法感知的角度來評估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效果。雖然自評并不完全正確,但是,學生在學習中可以進行自我反思。第三,小組評價。小組評價的融入既能充實課堂的授課方式,又能增強學生的協作精神,促進學生間的溝通。在合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從而產生內在動力,從而推動整個小組的發展。第四,教師自我評價。教師在聽取各方對自己提出的教學意見之后,教師從自己的角度,有選擇地聽取評價的內容,并將其內化。這樣,教學評價就能起到應有的效果。第五,課堂反思。課堂反思是一種有效的自我評價手段,有助于教師對課堂中各個環節進行全面的審視,全面地剖析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而提高自身的課堂教學質量。這對提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具有一定的意義。第六,家長評價。課下的評價既有教師的也有學生父母的。對學校的評價以教師為主,對學校之外的評價以父母為主。父母和學生接觸最多,對他們的學習情況也是最為清楚的。通過對父母的信息進行分析,可以使教師對學生有一個更好的認識,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所以,教師和家長應該站在同一戰線,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閱讀。因此,教師要積極轉變評價方式,并以長效激勵跟進為前提,促進學生閱讀興趣的提升。
六、 結論
新課標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路徑對提高小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和創新,主動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閱讀氛圍。同時也要以趣味閱讀的方式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熱情,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既要有效地充實教學工具,又要把課內和課外的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高尚仁.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學周刊,2018(33):132-133.
[2]容余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20(6):271-272.
[3]李琪.以寫作強化閱讀:小學語文以寫促讀教學模式的實施[J].新智慧,2021(28):117-119.
[4]陳文杰.小學語文單元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5]王越.小學語文教師對統編版教材的適應性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6]張麗.統編本小學語文高年段“三位一體”閱讀教學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0.
[7]李若然.小學高段語文“1+X”模式下的主題閱讀教學設計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0.
[8]曹玉萍.基于“先學后教”理念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李興梅(1986~),女,漢族,貴州畢節人,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順德街道辦事處大屯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