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之美,文化之根。如果說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根,那么漢字則是傳統文化的根。小小的漢字,承載著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書寫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其造型優美,內涵豐富,靜靜地散發著非凡的魅力。識字教學歷來就是語文低年級教育的重點,離不開對漢字學的研究。通過識字教學滲透中華文化,正是識字教學中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體現。基于此,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挖掘漢字文化,遵循漢字科學,探究漢字的構字規律,照顧低年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將遵循漢字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機融合,讓學生感受漢字的魅力,體會學習漢字的快樂。
關鍵詞:漢字學;構字規律;科學識字;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3-0068-04
“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通過語文學習,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具有比較開闊的文化視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蘊。”
新課標關于核心素養的內涵,將文化自信放在了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根基,寫好“文化自信”這篇大文章。
漢字與傳統文化之間有著無法割舍的關系,每個漢字都有其文化內涵。小學階段,可以把漢字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識字教學中。漢字是學生啟蒙階段的重要學習對象,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學生先從認字、識字、寫字,到學習運用漢字遣詞造句,然后才能靈活運用,形成句段篇章。中華漢字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小學低年級學生常常由于識字量的缺乏,導致閱讀障礙。然而閱讀的質和量都與識字量的多少密切相關。掌握科學的識字方法,是提高識字效率的有效途徑。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提高識字教學的實效性,運用漢字學的相關理論,結合漢字本身的構字特點,通過研究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科學運用漢字學知識識字、寫字是解決機械識字和盲目識字的良方。而目前的識字教學,尤其是針對低年段學生的識字教學,存在以下幾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第一,識字量大。“雙減”背景下,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引發大家關注。新課標明確指出第一學段的學生在一、二年級要“認識1600個左右常用漢字,其中800個左右會寫”,學生能主動識字,在教師的幫助引導下,逐漸過渡到獨立識字,一、二年級單獨識字的課文占比超過26%,接近三分之一,這意味著平均每一篇課文要認識大約13個漢字,對低年級的學生,尤其對幼兒園沒有識字的學生來說要在兩年的時間內完成,還要“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壓力不容小覷。因此,采取科學的方法,利用漢字學,將遵循漢字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機融合,進行系統的識字教學勢在必行。
第二,高耗低效。現有教材所學的漢字很多是簡化字,形象性有所流失,又有很多同音字、形近字,低年級學生想學好實非易事。部分教師不解析漢字,沒有探究漢字的構字規律,甚至出現錯解漢字。識記單字或許有效,卻破壞了該字的系統,從整體上進一步降低了識字效率。而且識用分離的現象在教學中也很常見,這就容易導致識字教學的效率難以提高。
第三,教法簡單枯燥。部分教師在識字教學的時候一成不變:先要求學生讀字音,數筆畫,認結構,再加一加、減一減,變一變,組一組詞語,而很少從漢字的構字規律、漢字的本源著手,這樣帶來的后果是學生識字很多靠的是死記硬背,識字效率偏低。
呂叔湘指出:“識字這一關如果過得不好,讀書、作文都有問題。”那么,我們該怎樣運用漢字學識字,兼顧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掌握科學的識字方法,讓識字變得有情有趣,讓學生既能感受漢字的魅力,又能傳承中華漢字文化。讓低年級語文課堂綻放精彩呢?
識字教學可以從字理入手,強調系統識字,追溯漢字本源,用科學的識字方法去解析,去挖掘漢字文化,去汲取中華智慧,去探究構字規律,去體會漢字帶來的魅力。在學生眼里,漢字不再是一個個抽象的符號,漢字可以是一幅幅有形象的畫,提高識字效率不再是空談。真正做到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一、 探本溯源,激發興趣
漢字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從甲骨文到金文,從篆書、隸書到楷書、行書,形體上逐漸由圓形變為筆畫,由復雜變得簡單。在識字教學中,如果能從探尋漢字演變過程出發,清晰、直觀、形象地展示漢字的演變過程,不僅可以明白漢字的由來,拓寬學生的漢字文化視野,還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激發學生對漢字的興趣。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索客觀事物的一種認識傾向,能夠極大地提高大腦皮質的興奮狀態,增加快樂的情緒。運用漢字學的知識,探究漢字構形的基本原理,了解漢字的規律,教師通過科學系統地講解,正確解析字形、字義,使漢字教學變得不再枯燥乏味,讓學生感受漢字的神奇,激發探究的欲望,主動識字。低年級是學生識字的起步階段,通過教師的引導,把枯燥的識字寫字變成有趣的發現之旅、探索之旅。漢字在學生眼中就變成了好玩的符號,學生就愿意走近漢字,發現漢字,了解漢字,喜歡漢字,從而喜歡中華文化。
例如,量詞的教學。教師先出示圖片,分別是一杯牛奶、一頂帽子、一面鏡子、一副眼鏡。讓學生說說圖上畫的是什么。讓學生明白原來我們的漢語表達是這樣的豐富多樣,然后提問他們為什么不是一個眼鏡、不是一只鏡子等,通過質疑,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后逐個解說,讓學生理解遠古的杯子曾用木頭制作,所以杯用“木字旁”;而帽子是戴在頭上,“頂”的形旁是“頁”,從“頁”的繁體字講起,讓學生知道“頁”表示人的頭部,頁字旁的字和人的頭部有關。“頂”表示最高處,人的最高處是頭頂,正因為帽子戴在頭頂上,所以是“一頂帽子”;繼續通過演示“面”字的演變,讓學生理解“面”也是和頭有關,“面”原來就是指人的臉面,鏡子是用來照臉面的,所以說“一面鏡子”;而對眼鏡為什么用一副,則要先從古人借錢開始說起,古人借錢物把債據寫在木簡上,然后用刀從中間剖開,雙方各持一半,還債時兩半木簡合二為一,數目才完整顯現。這也是“債券”的“券”為何是“刀子底”,人們把具有“一分為二,合二為一”事物用“立刀旁”的“副”作量詞。而眼鏡有兩塊鏡片,所以是“一副眼鏡”,順便拓展“一副球拍”“一副對聯”“一副手套”等。
在教學中,通過對漢字形義的解析,追溯源流,使學生獲得對字義的理解,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感受祖先的無窮智慧。當教師把古文字形展示在課堂上時,學生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地跟著教師一起分析漢字的構字特點,不知不覺進行文化的浸潤。學生的學習熱情一旦被調動起來,何愁沒有興趣。
二、 遵循字理,提高效率
重“形”不重“義”,忽略漢字的形義之間的聯系,漢字字形的學習變成了一種機械記憶,與有效教學、高效課堂的要求不相適應,嚴重影響了識字的教學質量。教師在識字教學中往往會覺得效率不高,教師教得費力,學生學得辛苦,還經常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根本原因就是識記方法不科學,忽略了形、音、義的聯系。所以,遵循漢字字理,給學生講明白所學漢字的構形原理,使學生知其所以然,在理解中識記,通過創設一些有趣的學習情境,主動激發學生自主識字的愿望,增強學生識字的樂趣,有效地提高識記效率。好比用一把鑰匙開啟漢字王國的大門,讓學生扎根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領略漢字王國的無窮魅力,這樣就會對學習漢字,學習中華文化產生極大的興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一個漢字,一幅畫——感受象形文字的字里乾坤
中國漢字是由圖畫而來的,一個漢字往往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低年級識字中有很多象形文字。教師可以把抽象的文字符號還原成圖畫,把漢字想象成為一個個鮮活的場景、一幅幅有趣的圖畫,引導學生去仔細觀察,發現字形從古至今有什么變化,感受祖先的智慧。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漢字學的知識。
例如,邊播放動畫邊描述:漢字王國里的象形家族想帶著你們到大自然里游玩。只有走進大自然,才能幫助大家了解象形字。看,火紅的太陽從高高的山頂升起來了。清澈的小河上,一位漁夫正劃著小舟過來了,河水中可愛的小魚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河對岸有一些大塊的石頭,河岸邊長著許多綠色的小樹,連成了一片森林。日出的景色真美,同時讓學生在看到的畫面中找尋生字。讓學生明白我們現在所學的很多漢字都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變而來的。這些象形字通過簡單的幾筆,卻能記錄下不同的事物,凝結著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是我們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圖文并茂,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漢字據形知義的特點,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二)一個漢字,一個故事——體悟會意字的構字奧妙
中國漢字的神奇不僅是圖畫,還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我們通過了解文字所蘊含的豐富文化信息,來體會構字的奧妙,來培植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從而得到中華文化的陶冶和精神的洗禮。
例如,對部編版一年級上冊《小小的船》生字“看”的教學。出示孫悟空手搭涼棚遠看的照片,讓學生學孫悟空,手搭在眼睛上,表示遠望之意。做動作讓學生猜字,學生一下子就喊出“看”。并告訴學生,遮擋陽光,眼睛可以看得更遠。為了搭配好看,“手”的最后一筆“彎鉤”要避讓變成“丿”,這樣“看”字就好看了。
“看”是會意字,借助動作和學生喜歡的孫悟空來學這個字,不僅輕松愉快,還潛意識體驗到漢字文化。同時還感知漢字書寫的避讓原則,積累了對漢字構形藝術和構形智慧的理解。
又如,對部編版一年級上冊《雨點兒》“立刀旁”的教學。剛好班上有學生的名字里有立刀旁。教師先讓學生猜哪個同學的名字里有立刀旁。由學生的名字“則”字展開。左邊是“貝”,右邊是“刂”,它們放在一起表示什么?之前學習“貝”的時候,告訴過學生,貝是古代的錢幣,給錢是一種獎賞。所以,“貝”在這里表示“獎賞”;“刂”的意思是“刀”。用刀砍手砍腳砍頭,代表嚴厲的“懲罰”。所以,“則”的意思是任何“規則”都需要“獎罰結合”。趁熱打鐵,讓學生在教室里尋找“則”字。大家很快發現了墻壁上的《小學生守則》。教師繼續引導,想要獎勵和表揚,就要遵守這個“則”,違反了這個“則”,就會受到批評和懲罰。識字的同時滲透班級的紀律教育。
諸如此類,在了解造字規律后,通過課件展示、想象畫面等方式,形象化感知,領略漢字的趣味性。平時下課,也可以播放類似“字”,激發學生的識字熱情,慢慢引導學生主動識字。
(三)一個漢字,一首歌——領悟形聲字的造字奧秘
漢字是一幅幅生動的圖畫,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更是一首首動聽的歌。漢字中約80%是形聲字,形聲字的造字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形旁表示字意,聲旁表示讀音。比如,見“鷺鷥”便知曉其與鳥有關,看“茉莉”就知其是某種植物,見“蜘蛛”就知其與昆蟲有關,見“狐貍”就知這是某種動物。我們可以通過偏旁部首大體知道文字所指的事物類別。
例如,與“口字旁”有關的部分形聲字教學。
師:口就是?
生:嘴巴。
師:嘴巴可以用來做什么?
生:說話、吃東西、唱歌、吹泡泡。
師:是啊,嘴巴可以發出聲音,我們可以用來說話,唱歌,動物發出聲音也要用到嘴巴,你們知道下面這些動物的叫聲嗎?(出示動物圖片:老鼠、小雞、母雞,學生模仿動物聲音,教師出示相關字)
生:吱吱吱、嘰嘰嘰、咯咯咯、喔喔喔。
師:你們看,你們發的聲音里,都有什么?
生:口字旁。
師:這些都是形聲字,我們還可以把它們編成兒歌呢,比如支字開口,老鼠吱吱吱叫。你們接著往下編。(生模仿編兒歌)
生:幾字開口,小雞嘰嘰嘰叫。
生:苗字開口,小貓喵喵喵叫。
生:羊子開口,小羊咩咩咩叫。
由嘴巴的作用,引到動物的叫聲,在自編的兒歌中認識含有口字旁的形聲字。引導學生觸類旁通,識一得串,高效識字。這正是遵循形聲字構形原理的體現。
三、 科學識字,傳承文化
漢字獨具深厚文化內涵,教師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學好漢字,利用語文課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漢字不應該是一種僵化的符號,是中華民族燦爛的瑰寶,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讓學生科學地識字,感受漢字的溫度,了解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離不開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會遷移的能力。以形聲字教學為例,《小青蛙》這課,學生除了認識幾個形聲字,掌握“清”“情”“晴”“請”等幾個字,還要了解形聲字的構成,由一字到一串字,掌握用形聲字識字的方法。低年級有大量的形聲字,遵循漢字學的科學系統地識字,提高識字效率的同時,既豐富了語文知識,培養了學生科學識字能力,也奠定了學生今后識字能力的科學發展,更傳承了漢字文化。
我們的語文教材,是一個廣闊的天地,語文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己,努力挖掘與課文相關的傳統文化內涵,以學生為本,找到教學實施的切入點,用文化的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深刻體會漢字之美,文化之美。在識字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兒童的認知特點出發,深入淺出地組織教學。遵循漢字學的系統識字,不僅提高了識字效率,還傳承了漢字文化、豐富了語文知識,特別是培養了學生科學地自主識字的能力,奠定了學生今后識字能力的科學發展。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上,傳承漢字文化的精髓,探尋漢字之源,發現漢字之美,享受漢字之趣,讓優秀傳統文化厚植在學生的心田。就像肖俊宇教授所說的:“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可以基于漢字科學、緊貼漢字特點、遵循漢字漢語規律,遵循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那將是語文教學之大幸、學生可持續發展之大幸、中華傳統文化之大幸。”發掘漢字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科學、主動地識字,引領學生徜徉在漢字的世界里,獲得漢字藝術的欣賞與體驗,獲得心靈的陶冶。
讓語文課堂氤氳漢字文化,讓學生沐浴傳統精髓,讓漢字科學之花在語文課堂絢麗綻放。讓我們和學生一起探尋中國漢字之美,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崔增亮.漢字學與小學識字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馬英俊.漢字構造方法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應用解析[J].中外交流,2021(2):1530.
[4]金文偉.我們的系統識字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黃洲倩(1984~),女,漢族,福建仙游人,福建省漳州市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