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的語文課改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出現了不容忽視的裂痕,究其根源,就是在由理念向教學實踐轉變的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的根深蒂固和新型的教學范式的乏力。在新課改背景下,通過對語文課堂設計的具體運用的說明,文章從其本質、地位和作用、基礎教育的課堂變革、四大原則等幾個角度,對其進行了反思,希望能夠使其更好地進行課堂設計,保證其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課堂教學;課堂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3-0072-04
在現代教育語境下,語文教學已成為研究與實踐的一個重要領域。特別是在全球一體化、信息化的今天,語言技能已經不僅是一種文化遺產,而是一種現實生活與事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往往過分強調學生的被動接受和教師的“輸出”,而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構建。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往往會出現僵化、呆板的傾向,而不能在真實的交際環境中進行有效的表達,從而影響到語文的核心素養。另外,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也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持續發展。因此,如何完善語文課堂的設計,如何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一、 語文學科的性質、地位以及功能
(一)語文學科的性質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改將語文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學科。揭示出“語文”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基礎學科的本質屬性。這是在信息化的時代,處在一個多文化的大環境中,它為人們帶來了許多語文教學的新觀念,例如,重視提高語文素養、強化文學素養、重視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人格等。而且還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培養學生的悟性、靈氣,激發他們的創意,培養他們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對多元文化的尊重。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熏陶,讓人有一種煥然一新之感。
(二)語文學科的地位
我們要充分認識語文學科在立德樹人方面的獨特作用以及在整個課程中的基礎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和發展全體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習其他學科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健全的人格、剛強的個性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為培養學生求真、創造、動手、協作、溝通等方面的素質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詩的漣漪與理的光輝發生碰撞,做到情景交融。
(三)語文學科的功能
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語文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語文學科的功能具體指向核心素養,分別為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素質。使學生有一種自覺的審美觀,養成一種高雅的審美觀。對中華優秀傳統、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繼承與弘揚;指導學生主動參加社會實踐,了解自然、知曉自己、了解自己、了解社會、規劃自己的人生,從而推動人格的全面發展;使學生能主動地參加社會實踐,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規劃自己的人生,從而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 語文學科課堂的設計
(一)基礎教育的課堂轉型
1. 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建構
“以教為主”理念下的程式化、教條化的教學模式仍然存在,學生主體虛化、弱化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一方面,越來越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兩者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在教育實踐中,嚴重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現代教育多為應試教育,教師采用內容分析法進行課堂教學,內容分析式教學是一種與接受學習模式密切相關的教學觀點方法,是由許多規則和順序組合而成。它的價值追求是工具理性,它的認識論特征是線性思考,它的方法是教師的獨白與灌輸,它的知識結構是嵌入建構。
在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語文課程的中心工作應該集中在語言的使用上,因此,語文教育的任務并不只是讓學生認識這本著作說了什么,而應該懂得如何說,讓學生明白作品說了些什么,也不能依靠教師的“指導”,而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來進行閱讀教學,這是語文課程體系中重要的一個學習領域。它是學生心靈成長的重要方式,也是語文各項能力得以發展的根本。
2. 變統一性、唯一性為差異性、多元性
基礎教育的出發點,應當是面向每個學生、每個人的多元化發展。這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如果采用統一的、唯一的模式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教育,那么和古代的科舉八股文取士沒有什么本質區別,中國的教育理念受到過去傳統文化的影響,注重人的權威性,教師的權威不容置疑,主要任務是教書,沒有考慮人的個性發展。
3. 變設計性、結論性為創造性、過程性
學生的一項優秀的素養,就是要具備主動探索讀物中所蘊含的內涵的心理品質,這是一個讀者的再創造的過程。“一百個讀者,就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也說明了讀書并非是一種被動接受,而是一種積極的探究。例如,在讀完《岳陽樓記》后,有的學生問:“為什么憂國憂民的人總是遭貶,而大奸似忠的人總是猖狂呢?”注重過程性和創造性是一種有價值的思想素質在閱讀中的反映。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對學生進行創新閱讀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讓他們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自然新的靈魂就被培育出來了。
4. 變知識傳授、個體學習為問題探究、自主合作
這不僅是一種課堂變革,更是一種對教師理念的改變,在師生間構建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有助于營造一種富有創造力的教學環境,從而更好地培養出創新型人才。這也是一種教育方法上的轉變,進行民主的討論,讓學生敢于發問,建立一個有個性發展的課堂,把學生放在學習和發展的中心位置上來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是一種學習方法的改變,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自我學習,讓他們自己去閱讀,去理解,去探索,加強他們的自主性。魯迅先生說過:“讀書要自己做主。”讓學生在課堂里找到自己,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教師也可以對他們的探索結果和收獲進行及時發掘和認可,逐漸消除他們的順從性和自卑心理。
5. 變知識概念體系為認知素養和情境建構
文章認為,在適當的情景下,指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與傳統的知識傳授方式不同,其可以使用對應的教科書知識。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建構了特定的聯想情景,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情景教學法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
第一,生動的教學情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情景教學法,給學生營造一個具體、具有發散性的教學情景,使他們產生無窮無盡的聯想,并在特定的情景中,對文本的主要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知識學習的深入性和學習思維的創新性。
第二,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強調要把課堂教學緊密地與實際生活結合,加強生活體驗,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情景化教學是運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各種場景或生活用品,給他們建立一幅學習畫面,把特定的教學內容融入豐富多彩的、特定的情景中,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特定的知識有更好的了解,讓課堂的閱讀教學更加深入,讓整個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二)堅守語文教學四大原則
1. 言語訓練與語文教學相互協調原則
語言教學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使其能夠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要想提高言語能力,就必須在所需的語言條件和語言規則的指引下進行,傳授所需的語言只能推動言語的發展,而語言知識的傳授要以理解應用為重點,要將語言教學與文學教育結合。
2. 言語形式與言語內容互為表里原則
言語形式和言語內容兩者是統一的,言語形式主要包括聲音系統的吐字和發音、形態結構的音色和音域、表達方式的語氣和語調。分別對應言語內容中深邃富贍的語言材料、精準恰切的內涵理解和健康高雅的文化修養。正所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此外,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都是語文教學的內容。
【案例】
在基礎教育中學到的古詩《望岳》,這是24歲的杜甫第一次落榜后完成的著作,“岱宗夫如何?”泰山是怎樣的啊?這是內心的感嘆,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原本的言語形式應該為層云生蕩胸,為了節奏才調換的位置,而后半句又體現了時間概念。“會當凌絕頂”一個“會”字體現了年少杜甫的凌云壯志。
3. 閱讀寫作和口語表達交流相輔相成的原則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當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教師要主動地引領學生進入教室,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讓他們通過閱讀和寫作來提升自己的口語水平。教師可以通過對文本進行復述或續寫,使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在文章寫好以后,讓他們把自己的文章讀一遍,這樣可以使他們意識到寫出的東西對口頭表達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說出來,再把自己想好的文章寫到黑板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200~400字的小作文,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隨后,教師再進行作文的評價。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在寫作中體會到口語表達能力的作用,同時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4. 學校家庭社會語言學習結為一體的原則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做到“生活化”,要讓學生深入作家的生活中去,要讓作品進入學生的生活,要讓學生的生活“語文化”成為可能。
【案例】
《大自然的語言》中,通過描寫大自然中各種不同的聲音,讓學生體會到大自然的魅力,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要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生命化的教學情景設計。在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的電教手段來采集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響,如風聲、雨聲、動物叫聲、雷聲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這些聲音放到教室里,讓他們回憶一下有哪些聲音。這種方式不但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增強他們的參與感、體驗感。
(三)在教學中培養閱讀鑒賞能力
在語文教育中,學生必須掌握聽、說、讀、寫,這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功,而閱讀是其中的一個關鍵步驟,在輔助學生學習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教學中要堅持三個主體,第一,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創作主體性;第二,充分體現語文教師的教學主體性;第三,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幾種體現在學識素養、個人性格、處事方式和言談舉止上,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要有粗壯而敏銳感覺的神經,對課文要有豐富的體驗和細致的感受。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和教學活動的組織上有充分的主動性和自由度,要講學生“讀不懂”的,即學生閱讀了卻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講學生“不知道”的,即學生的水平不能夠發覺的但是具有語文學習意義的。
【案例】
朱自清的《背影》,大家都知道這是一篇描寫父愛的散文,那么如何提升課堂的活躍度和知識度來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呢?
1. 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朱自清先生的家庭狀況以便更好地理解對父親的情感。讓學生在收集信息時思考,帶著問題尋找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
2. 思考文章為什么用“背影”來做題目,簡要分析可知,“背影”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敢面對,那么寫的深層目的是什么,這就需要學生結合收集的資料挖掘文章的深層內涵,即想要面對卻又不敢面對的父愛,是內心的渴望,是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擔憂。
(四)在教學中貫徹表達交流思想
演說是一種社會行為,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在教學過程中,演說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豐富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言語交際實質上是一種具有一定表演性的口頭交流活動。在演說過程中,通常只有發言人一人說話,但是講話過程中也要注意與說話者的交流。所以,從演講的理念來看,演講者必須與具體的表達場景和主題適應,將注意力集中在具體的問題上,而不是籠統地概括,還要提煉演講的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照本宣科或者是重復別人的話。
三、 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教學建議
(一)問題不明確
如果教師的問題不明確,或者沒有價值,那么學生在被提問的時候,就很難把握住要點,讓學生無法對知識進行有效的理解。另外,在提問時,教師忽視了和學生進行問答的過程,提問帶有明顯的回答取向,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這樣會對學生的思考能力產生阻礙。
(二)問題缺乏邏輯
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教師經常根據自己的習慣,忽略了把問題和學習內容結合,這樣的方式給閱讀理解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很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影響學生的閱讀理解。
(三)問題設計指向不明
學習過程中常見的問題就是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這是部分經驗較少的教師經常出現的情況。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他們沒有真正體現出學習目標,這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會產生直接影響。
(四)問題的設置難度與難度均存在一定的偏差
首先,題目的設計往往過于簡單化。目前,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提出的一些基本問題往往太過淺顯,有些根本沒有什么意思,這樣的“多余問題”必然會給課堂教學帶來不利的影響。
例如,《江雪》是老翁垂釣的詩,有的教師還會提問,比如:“冰天雪地,漁翁為什么釣魚呢?”這道題太簡單了,沒有讓學生進行討論,相當于一個無效問題,而無效問題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其次,課程設置的題目太過艱深也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當文章的內容本身就是模糊難懂的,而教師設計的問題又太過繁雜,學生可能連正確的答案都不能得到,即使教師給出了具體的說明,學生還是會有各種各樣的誤會,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 結論
教育的基本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此基礎上,文章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路,即通過對語文課堂的研究,使之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從而促進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新課程標準的提出,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潛力,要理解學生的需求,要讓學生認清自己,樹立自信心。所以,開展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莫莉.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3,13(4):24-28.
[2]張凱.閱讀教學要突出“三性”[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0(9):19-20.
[3]尹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現狀分析與解決對策: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J].課外語文,2017(28):64-65.
[4]趙永攀.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文本解讀[J].教學與管理,2017(17):26-28.
[5]于洋.中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困境與路徑探析[J].教育探索,2016(12):31-33.
[6]林崇德.面向21世紀的學生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解文芬(1974~),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安丘市青云雙語學校,研究方向:初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