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維素養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中語文較為重視學生思維素養的提升。為了有效培養學生思維素養,奠定學生綜合發展的基礎,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文章闡述了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素養的重要性,分析了影響學生思維素養的主要因素,并結合高中生特點,提出了高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思維素養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思維素養;因素;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3-0076-04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中明確指出,高中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其中,思維素養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方面,包括學生的思辨能力、創新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等,對學生的發展和終身學習具有重要意義。故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深刻理解新課標的教學要求,重視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重點培養學生思維素養,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 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素養的重要性
(一)培養綜合思考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廣泛且復雜,涉及文學、哲學、歷史等多個領域。學生需要通過閱讀與分析各種文本,進行邏輯推理、比較鑒別等思維活動,從而培養綜合思考能力。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學生需要理解作品的主題、情節、人物形象等要素,并能夠將其置于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中進行分析和解讀。同時,學生還需要學會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解讀文學作品,如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以及隱喻、轉喻等意義轉換的思考方式。通過這樣的思維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綜合思考的能力,提高其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欣賞水平。
(二)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
語文教材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推薦閱讀書目中的文學作品和文章往往具有豐富的主題和復雜的情節,學生需要學會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和評價,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學生需要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通過自己的思考給出合理的解釋和評價。例如,對一篇小說,學生可以從社會背景、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作者的意圖和作品內涵。同時,學生還需要學會辨別文本中可能會有的偏見和歧視,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這樣的思維活動,可以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三)增強創新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中常常涉及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的欣賞和創作,學生需要通過自己的想象來理解和表達作品的意義,從而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在創作過程中,學生可以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作品,創造出獨特的藝術形象和意境。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欣賞經典文學作品,學習優秀作家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通過這樣的思維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提高其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中的論述文、議論文等內容需要進行論證和推理,學生需要運用邏輯思維來進行分析和判斷,從而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在閱讀論述文或議論文時,學生需要理解作者的觀點和論證過程,分析其論據是否充分、推理是否合理。同時,學生還需要學會運用邏輯方法進行推理和演繹,從已知的事實或前提中得出合理的結論。例如,對一篇關于環境保護的議論文,學生可以從環境問題的現狀、原因以及解決方案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并給出合理的論證。通過這樣的思維活動,可以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需要通過寫作、演講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寫作方面,學生需要學會運用豐富的詞匯和恰當的句式來組織文章,使文章結構清晰、邏輯嚴密。在口語表達方面,學生需要學會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使聽眾能夠準確理解自己的意思。為了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可以進行朗讀、演講等活動,鍛煉自己的語音語調和語速控制能力。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參加辯論賽、演講比賽等形式,與他人進行交流和互動,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通過這樣的思維活動,可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使其觀點和思想更加清晰明了地傳達給他人。
二、 高中語文教學中影響學生思維素養的主要因素
(一)教學內容和教材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的核心在于教學內容和教材設計,對學生思維素養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材的內容應當多樣化、有深度,并融入思辨性的元素,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學習的欲望。文學作品的選擇要具備啟發性,引導學生思考生活、社會、人性等多層次的問題。此外,教材的結構和安排也應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逐步引導他們形成系統的思維框架。在教材設計方面,可以通過設置開放性問題、設計探究性課題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通過引入跨學科內容,使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科中培養綜合性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學內容和教材設計應當兼顧知識的傳遞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以促進學生思維素養的全面提升。
(二)教學方法和教師角色
教學方法和教師的角色是直接影響學生思維素養的因素之一。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強調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學生被動接受,難以培養其主動思考和創造性思維。相對而言,啟發式教學方法更加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思考問題,并通過討論和合作等方式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合作性思維。教師在教學中應扮演引導者和激勵者的角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激發他們對問題的興趣。通過采用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互動性強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團隊協作和交流能力。教師還應當注重個體差異,采取差異化教學策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課堂氛圍和學生參與度
課堂氛圍和學生參與度直接關系到學生在思維素養培養過程中的積極性和深度。若課堂氛圍壓抑和被動,學生將缺乏表達自己的勇氣和機會,阻礙了積極主動思考的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管理中應該注重營造積極、活躍的氛圍。開放、互動是構建良好課堂氛圍的關鍵,通過設置輕松的學習氛圍,教師能夠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參與討論,并分享自己的觀點。通過贊揚學生正確的思考和鼓勵他們嘗試新的觀點,建立一種允許錯誤的環境,使學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通過設計具有啟發性和爭議性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 高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思維素養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以情感認知帶動思維素養
創設教學情境是通過構建具體的學習場景,激發學生情感認知,從而推動其思維素養提升的有效策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富有情感共鳴的文學作品、歷史事件等材料,通過情感投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種情境性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更深層次地進行思維活動。創設情境時,可以通過設定場景、提供角色、模擬事件等方式,讓學生沉浸其中。例如,通過模擬歷史場景或虛構文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感體驗中產生對歷史、文學內涵的深刻思考。這樣的情境設計有助于激發學生情感認知,從而深刻地理解和應用相關知識,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以課文《鴻門宴》為例,教師可以通過介紹《鴻門宴》的背景和故事情節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可以描述項羽和劉邦在鴻門宴上的矛盾與斗爭以及項羽最終失敗的結局。教師可以適時加入自己的情感色彩,描述項羽的豪情壯志、劉邦的機智過人等,讓學生對故事中的人物產生情感投入,進而激發他們對歷史事件的思考。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故事中的情景。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分別扮演項羽、劉邦和其他關鍵人物,通過模擬鴻門宴的對話和互動,讓學生深入地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二)設計問題鏈條,以引導探究實現思辨學習
設計問題鏈條是通過設置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實現思辨學習的有效手段。問題鏈條的設計要貫穿整個學習過程,由簡單到復雜,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對問題的深刻理解。這一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其批判性思維水平。在設計問題鏈條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文學作品的主題、人物性格變化、文學風格等問題。同時逐漸加深問題難度,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樣的設計能夠促使學生深入挖掘知識,形成對知識系統的整體認知,激發其批判性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祝福》為例,設計問題鏈條可以如下所示:
(1)主題思考: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么?它傳達了什么樣的思想和情感?
(2)人物性格分析:主人公祥林嫂的性格特點有哪些?她的性格如何影響了故事的發展?其他角色如祥林嫂的丈夫、婆婆等的性格特點是什么?他們對故事發展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3)情節解讀:故事中有哪些關鍵情節和轉折點?它們對整個故事情節的推動有何影響?祥林嫂為何最終選擇了自殺?她的選擇背后有何深層次的原因?
(4)文學風格分析:作者在描寫場景和人物時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它們有何作用?這篇小說的語言風格如何體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5)作品評價與啟示:你如何評價這篇小說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和思考?你認為它對當代社會有何借鑒價值?
通過以上問題鏈條的設計,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對《祝福》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應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并進行討論,以促進學生思辨學習的深入和全面發展。
(三)開展讀寫結合,以創作表達激活思維靈感
讀寫結合是通過閱讀他人的作品,并通過創作進行表達,激活學生思維靈感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學生能夠獲取他人的思想和見解;通過寫作,學生則能夠將自己的思維表達出來,形成對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樣的雙向思維活動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廣度,又加深了思維深度。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引導學生思考,并通過寫作方式表達自己的理解、感悟。此外,也可以通過學生間的交流,促進彼此思維的碰撞,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這種讀寫結合的策略有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提高其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靈感和表達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閱讀這篇散文,感受朱自清如何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荷塘月夜的優雅、朦朧、幽靜之美。比如,“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朱自清將明暗、動靜、虛實相結合,使得整個畫面栩栩如生。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以創作為主的表達活動。學生可以嘗試對課文中的某些片段進行擴寫、改寫或評論,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創作與荷塘月色相關的詩歌、散文或畫作。此外,學生還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借此機會進行課堂交流,聽取同學的意見和反饋。
(四)利用信息技術,以多樣資源拓寬思維視野
信息技術可以為語文教學提供廣泛、多元的學科知識。通過引入互聯網、多媒體等技術手段,教師可以激發學生主動獲取和分析信息的意愿,培養其信息篩選和綜合運用的能力。在運用信息技術時,可以通過線上文學資源、歷史檔案、學術論文等,讓學生獲取更廣泛的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辨別信息的可信度,培養批判性思維。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進行討論和交流,拓展對知識的理解。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助于學生跳脫傳統教材的限制,全面地認識語文知識,提升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例如,《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創作的雜劇,描繪了弱小的竇娥在無賴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并被判處斬首示眾的悲慘命運。此劇展示了下層人民任人宰割,有苦無處訴的悲慘處境,深刻地控訴了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現實,生動刻畫出竇娥這個女性形象。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對《竇娥冤》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上網查閱有關《竇娥冤》的歷史背景、作者關漢卿的生平事跡等資料,幫助他們深入地理解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主旨。同時,網絡上的各種評論和解讀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多元的視角,激發他們主動思考,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此外,信息技術還可以幫助學生將《竇娥冤》與其他相關的文學作品進行比較和聯系,比如,與古代的其他悲劇作品或者現代的社會問題劇進行對比,從而提升他們的思維深度和廣度。
(五)完善評價體系,以多元評價激勵思維創新
在建立多元評價體系的過程中,過程性評價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的以考試成績為主的評價方式難以真實地反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和成長。通過小測驗,教師能夠全面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把握他們在知識掌握、思維運用上的過程。這種實時的、有針對性的評價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及時的反饋,也為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提供了有效依據。通過課堂討論和學科項目的方式進行過程性評價,教師能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在課堂討論中,學生通過與他人的交流碰撞出各種思維火花,而教師則可以通過觀察他們的表現來評估其批判性思維、邏輯推理等能力。學科項目的實施則更加強調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考查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際應用能力。這樣的過程性評價旨在深入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強調他們在解決問題、表達觀點時的思考過程。與傳統的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相比,過程性評價更加注重學生的成長軌跡,為其提供了更加具體、有針對性的發展建議。學生在不斷接受過程性評價的同時,也更容易形成自我監控和自我調整的習慣,進一步激發其對思維創新的追求。因此,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中的過程性評價,不僅能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科水平,還能夠在思維過程中揭示其創新潛能。這種評價方式將有助于引導學生更積極地參與思維活動,促使其思考更加深入、更具創新性,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素養水平。
四、 結論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中影響學生思維素養的因素是多層次、多方面的,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靈活運用各種手段,以更好地引導學生成為具有深度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終身學習者。通過共同的努力,我們期待能夠培養出更多具有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合作性思維的優秀學生,為未來社會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王蘇萍.高中語文學科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的考查[J].浙江考試,2023(8):19-24.
[2]李傳松.媒介融合背景下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路徑探究[J].廣西教育,2023(26):91-94.
[3]李玲.高中語文教學提升學生思維素養探究[J].成才,2022(20):47-49.
[4]康義平.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與培育路徑淺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7):38.
[5]王蘇萍.語言與思維目標下高中語文教學重構思考[J].語文天地,2019(7):11-13.
課題項目:文章系陜西省“十四五”規劃課題“核心素養下高中生語文思維品質提升實踐研究”(編號:SGH22Y098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巨東濤(1975~),男,漢族,陜西漢中人,陜西省漢中市四〇五學校,研究方向:高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