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以教師輸出為主、學生參與度低、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佳等問題,文章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對小組合作對抗機制實踐研究,具體實施包括小組分配、任務分工、保障建設和評價激勵等步驟。經過半年的實踐研究,學生的團體凝聚力和戰斗力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增強,主人翁意識得到加強。希望文章的研究內容能夠為后續的小組合作對抗機制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小組合作對抗;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3-0088-04
小組合作是提高學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保證了教學效果。在我國,小組合作學習已經廣泛地應用于教學實踐之中,但仍然存在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一,根據我國國情,優化教學合作學習方法和策略。第二,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避免小組中出現消極、依賴的現象,促進小組全員共同進步。第三,建立合作學習評價機制。
小組合作對抗機制是一種將合作與對抗結合的教學方法,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研究。國外方面,教育心理學家Slavin提出了小組合作學習理論,認為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自尊心,提高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Johnson等在他們的研究中強調了小組合作對發展學生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組織能力的重要性。部分國內的研究者開始嘗試將小組合作學習和對抗教學引入課堂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一項由北京師范大學進行的研究發現,在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中應用小組合作對抗機制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此外,南京市的一所小學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小組合作對抗機制,通過合理分組、明確職責、及時評價反饋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小組合作對抗的教學模式將合作和競爭思想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小組合作學習積極性不足的問題。
然而,盡管小組合作對抗機制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實踐,但仍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例如,如何合理分組、如何確定小組長和組員的職責、如何評價小組成員的表現、如何避免小組合作變成小組內部分化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此外,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如何將小組合作對抗機制與其他教學方法和手段結合,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文章將結合具體教學工作,探討小組合作對抗機制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實施與效果反思。
一、 學習動機
在小組合作對抗中,研究學習動機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通過研究學生行為的原因和目的,實施學習動機激發策略,促進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其成為小組合作對抗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文章從教學目標、內容、活動和評價四個方面提出了小組合作對抗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
(一)教學目標
小組合作對抗拋棄了傳統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學目標單一的特征,結合小組—個人特點,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分為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不同小組要依據學習內容和本小組成員的學習進度,設置小組目標。個體目標是根據小組成員個人能力設置的個性化教學目標。
(二)教學內容
優化小組分配機制,結合教師提出的教學目標主選擇學習主題。既要滿足教師的教學目標,又要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要求。同時,提供多元化的教學內容,結合圖像、視頻、音樂、活動等多種教學方式,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三)教學活動
在小組合作對抗中,采用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策略。在小組內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在組間形成一種競爭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形成你追我趕的關系。
采用幫助“弱者”的原則。讓落后的學生參與主題討論、匯報等環節,保證小組內每個學生不掉隊。
在小組合作對抗中,通過樹立小組榜樣,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既能提高榜樣者的學習熱情,又能感染其他學生,激發學習熱情。
加強小組間、個體間及教師和學生間的交流,提升交流的質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四)教學評價
建立亦師亦友的民主、平等、公正的關系,在教學評價中要客觀、公正,對積極、優秀的學生也要做出鼓勵。
弱化“邊緣人”現象,在小組合作對抗中,只有全員達到學習目標的情況下,小組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標。
教師應給予正面的、多形式的評價,特別是積極的、表揚性的評價,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 小組合作對抗機制的實施
小組合作對抗教學方法是通過一系列步驟來實施的,包括小組分配、具體實施、任務分工、保障建設和評價激勵。
(一)小組分配
班主任熟悉班級情況是成功實施小組合作對抗教學的前提條件。然而,對新接手的班級,班主任可能需要幾周的時間來了解學生。小組合作對抗教學的基本原則是全員參與,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如果班級人數是單數,可以根據班級情況選定一名適合的學生擔任班級助理。小組數量必須是偶數,以確保兩兩對抗的形式。組長的選擇可以基于學生的總成績,也可以根據組內成員的能力情況來確定。副組長是由組員投票選舉產生的,負責協助組長管理組內的紀律和衛生,并督促相對落后的組員不斷進步。
小組分配原則分為兩種:小組分配和小組成員分配。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初始的組員劃分通常是班主任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性別和身高、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進行均衡分配,確保每組人數相同且對抗的兩組同學實力相當。經過一段時間的對抗,可以根據對抗情況、個人意愿進行調整,允許組長和組員之間進行雙向選聘。
(二)具體實施
基于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結合教師提出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主題。同時,提供多元化的教學內容,結合圖像、視頻、音樂、活動等多種教學方式。加強小組間、個體間的交流及教師和學生間的交流,提升交流的質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小組合作學習主要體現在課堂自主預習、合作自學、問題自糾、思維探究和合作展示等方面。課堂自主預習是在組長的帶領下,通過組內分工合作進行的新課預習工作。合作自學是在組長的帶領下,自主學習解決初級問題的過程。問題自糾主要針對習題講解課,通過小組合作,讓組長組織組員先自我核對糾正。思維探究是小組合作解決一些探究性和開放性問題的方式。合作展示是全組成員一起在全班展示的課堂活動形式。
“小組對抗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比賽對抗”的游戲形式進行教學的方法。它是在教師的主導下進行的,旨在達到一定教學目的和實現教學任務。小組對抗不是在小組成員之間進行,而是小組與小組之間的比賽對抗。這種對抗形式有助于均衡組內力量及座位安排,便于組織組員活動。
(三)任務分工
“小組合作對抗”機制的基本原則是全員參與和各司其職。每個組員都有特定的任務和責任,以確保機制的順利運行。采用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和幫助“弱者”的原則。讓落后的學生參與主題討論、匯報等環節,保證小組內每個學生不掉隊。在作業收取方面,可以按照科目順序依次對應組內成員進行分工,每個成員負責收取特定科目的作業。此外,組長負責記錄對抗組的所有學生的加減分情況,加減分的內容由每組組員匯報。每個組長都有一張記錄單,每周上交一次進行匯總。
(四)保障建設
為了確保小組合作對抗機制的順利進行,可以從文化建設和“班規”方面提供文化和制度保障。通過小組文化建設來增強小組的凝聚力,允許小組成員自選地點、自設造型照相,并商議自定組名以彰顯個性。班主任將照片張貼在班級文化墻上,并在階段總結時將獲勝組的獎狀張貼在他們“組照”旁邊以增強小組榮譽感,激發斗志。同時制訂“班規”來保證對抗機制的運行,明確獎懲細則,從學習、紀律、衛生、活動等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約束,有則加分劣則減分。“班規”的制訂應由學生自行商議決定,班主任可以在必要時給予指導。“班規”一旦制訂,下發給學生讓他們添加或修改,共同完善后讓所有學生簽名表決,要求大家信守諾言,嚴格遵守不得違反。這樣整個班級的管理就形成了一張相互約束的“法網”,各小組在管理中就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在處理問題上就會做到“公正、公平、合理、信服”,只有這樣,班內的違紀現象才會明顯減少,學生的素質才會逐步提高,良好的班風才能逐漸形成。
(五)評價激勵
及時對小組進行獎評總結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有效的評價激勵可以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反思,調動成員的積極性和凝聚力。在教學評價中要客觀、公正,對積極、優秀的學生要做出鼓勵,通過樹立小組榜樣,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同時,教師應給予正面的、積極的、表揚性的評價,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可以實行“每周一小結,半學期一大結”的制度。每周一小結就是每個周五要將每個學生的量化得分算出來評出前十名。同時,對小組第一名進行公開表揚和特殊獎勵,樹立小組榜樣。獎品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有獎就有懲,扣分超過一定分數的學生則需按照班規中的不同要求接受相應的懲罰。同時公布小組對抗情況,對抗失敗的小組需要接受一定的勞動懲罰。半學期一大結就是在期中、期末考試之后對各個小組的對抗情況進行總結,評出獲勝的小組,頒發獎狀,小組留念合影。然后根據在對抗中存在的力量懸殊等問題綜合成績和個人平時表現得分重新分組,調整力量,以確保小組合作對抗的持續有效進行。
三、 小組合作對抗機制的成效與問題
經過半年的實踐摸索,小組合作對抗機制在班級管理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
(一)取得成效
第一,增強學生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生不僅在團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還感受到群體的力量。在為小組共同目標努力的同時,他們也在為班級共同目標努力,齊心協力完成共同的任務與目標。這種合作方式既增強了小組的凝聚力,也提高了整個班級的戰斗力,促進了集體建設的發展,提升了班級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樹立小組榜樣。小組榜樣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既能提高榜樣者的學習熱情,又能感染其他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第三,激勵問題生和學困生。在小組機制的激勵下,問題生和學困生對自身的要求有所提高。例如,上課愛睡覺、愛說話的學生可能會因此導致他們的小組成為值日組;上課不好好背誦的學生,聽寫時給組里拉分,會受到全組的譴責。同時,為了實現小組目標,其他小組成員也會主動幫助他們。
第四,提升后進生的自信心。個人的量化得分并非只來自學習,還包括紀律、衛生、活動等方面。后進生可以通過在其他方面的優異表現沖進班級前十名,獲得“免作業卡”,受到全組、全班的關注,這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第五,增強學生主人翁意識。通過小組合作對抗機制,全班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班級、教師、學生對他們的關注。小組合作機制的基本原則是“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這既是對他們的約束,也是對他們愛與關注的體現。因此,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得到了增強。
(二)存在問題
1. 激化組員之間的矛盾
雖然小組對抗起到了互相督促和激勵作用,但同時也可能激化互對組員之間的矛盾。由于對抗的存在,組員之間可能會因為競爭壓力而產生沖突和矛盾。
2. 孤立個別違紀學生
個別經常違反紀律的學生可能會成為“孤軍”,受到小組的孤立。各個小組可能都不愿意招收這樣的學生,導致他們在班級中處于邊緣地位。
3. 出現“脫敏反應”
在半個學期的對抗后,如果不做出調整,小組可能會呈現倦怠狀態。常勝組可能會變得肆無忌憚,而常敗組可能會安于現狀,失去進步的動力。
四、 結論
小組合作對抗機制是一種將合作與對抗結合的教學方法,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其實施過程包括小組分配、任務分工、保障建設和評價激勵等步驟。為了保障小組合作對抗機制的順利進行,還可以加強小組文化建設,并通過及時評價反饋來激勵學生。經過半年的實踐,該機制在增強學生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激勵問題生和學困生、提升后進生的自信心以及增強學生主人翁意識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該機制也存可能激化組員之間的矛盾、孤立個別違紀學生以及出現“脫敏反應”等問題。未來工作中,將繼續調整優化小組合作對抗機制,關注學生關系,加強違紀學生教育引導,并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靈活調整小組分配和任務分工,不斷完善機制,以更好地促進班級管理。
參考文獻:
[1]Slavin R E.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M]. Allyn & Bacon,1995.
[2]Johnson D W, Johnson F P. Joining Together: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M]. Prentice Hall,1991.
[3]Kagan S. Cooperative Learning[M]. Kagan Publishing,1992.
[4]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5]曾琦.合作學習研究的反思與展望[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22(3):45-47.
[6]劉玉靜,高艷.合作學習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7]趙興龍.小組合作的機制與策略:基于競爭與合作視角的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6(8):58-62.
[8]李靜.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學刊,2018(S1):168-170.
[9]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張鼎昆,方俐洛,凌文輇.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及研究現狀[J].心理學動態,1999(1):39-43,11.
[11]劉以榕,申艷娥.自我效能感理論及其研究現狀[J].教學與管理,2005(9):3-5.
[12]孫時進,盧會志.管理心理學[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3:113.
[13]郭紅霞.基于ARCS動機模型的課程教學實踐探索[J].當代教育科學,2019(4):49-51.
[14]陽利平.厘清教學目標設計的三個基本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4(5):86-91.
[15]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5.
[16]陸宏,馮學斌.對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的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1(12):76-80.
作者簡介:張鑰(1986~),女,漢族,山東章丘人,濟南市章丘區第五中學,研究方向:語文情境教學、班級量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