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要求小學數學課程要積極探究全新的教育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文章圍繞合作式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開展探究,闡述了合作式學習模式的內涵和價值,基于實踐的層面提出應用合作式學習模式的具體教學策略,以期進一步促進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和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不斷提高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效。
關鍵詞:合作式學習;小學數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3-0101-04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教學節奏、教學方式方法等均由教師決定,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模式中。新課改要求徹底打破這一傳統格局,著力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將充分結合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特點進行教學思考,制訂出能夠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探究熱情的教學策略,以此實現核心素養的培育。合作學習是符合新課改教學理念的一種教學模式,能夠實現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興趣的激發,促使小學數學教育活動取得更大的突破。
一、 合作式學習模式的內涵
合作式學習模式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采用小組合作探討的方式開展教學,小組中每一個成員都是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他們將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深入思考、暢所欲言,積極表達學習觀點,分享學習成果。合作式學習包括師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不同方式,教師是合作式學習活動中的引導者,主要職責是明確合作學習的方向和要求,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設計合理的學習路徑,指導學生開展深入思考和交流探究。
二、 合作式學習模式對小學數學學習效率提升的價值
合作式學習被《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定義為數學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通過小組方式實現共同學習,并以團體成果的方式進行評價,在提高學生交流學習能力的基礎上促進綜合素養的發展,提高數學課程的教學效率。因此,合作式學習是強化學生體驗感的一種教學模式,著力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并通過有效的議題引導學生發散思考、深入思考、創新思考,不斷促進高階思維的形成,有效促進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具有重要價值。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學習意識
在合作式學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將圍繞教學內容預設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小組成員需要通過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完成。這一過程將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積極討論、積極交流、積極分享,既能強化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又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引導學生樹立起合作學習的意識。
(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
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解決某一實際問題,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找問題的關鍵所在,并結合已學知識探究有效的解決方法,再通過語言加以表述。因此,探究學習的過程將實現對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膽量的鍛煉,鼓勵學生能夠在小組中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夠形成獨立性見解。
(三)有利于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傳統數學課程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教師講述課程內容,學生聽課、記錄、做題并反復練習,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聽從安排,缺乏自主安排的機會,不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合作式學習則與之不同,學生是小組成員,是教學活動推進的主體,是學習活動的主角。教師將從主導轉變為引導,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主,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和交流探究的機會和平臺。
(四)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
在合作式學習模式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將形成頻繁的互動,學生之間也將通過多樣性的互動交流實現探究,這就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實踐的機會。在完成同一個學習任務的同時,每一個人都將進行思考、分析和交流,持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溝通能力,強化實踐操作技能的提升,因此,合作式學習將更加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 合作式學習模式提升小學數學學習效率的策略
合作式學習模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核心點,通過教學策略的改變和優化,不斷提高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師通過應用合作式學習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為學生數學理論能力的提升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隨著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頻次的不斷增強,可促進小學數學教育整體工作質量的有效提高。因此,在具體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需要從多個角度著手,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制訂完善的合作式學習活動實施計劃,通過問題的設計、責任的劃分、氛圍的營造、素材的拓展、合理的指導與適時的鼓勵等方式推進合作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讓學生在探究交流中獲得成長和發展。
(一)圍繞教學主題巧設學習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
小學數學學科包含大量的理論知識點,抽象性較強,理解難度大,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對部分學生而言,數學課程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在新課改背景下,課程教學模式需加以改變和創新,才能有效提高數學學科的教學質量。合作式學習模式是以小組學習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模式,小組成員將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深入思考,通過分析、討論和總結發現知識點的內涵、規律或特點,在集體智慧的碰撞下解決學習難題。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課程的學習樂趣,可以有效激發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熱情。
合作式學習模式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活動,教師需要圍繞不同的教學主題設計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問題,帶領學生在趣味性的探討中掌握知識內涵,獲得自主學習的喜悅感。因此,合作式學習模式的構建,教師應當著力做好學習問題的創設。一方面,問題設計需要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相應章節的課程知識要點進行綜合考量,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出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問題。另一方面,問題設計還應具有多樣性和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有興趣運用所學知識得出新的學習結論,感受到知識應用和挑戰學習的成就感,在發展思維能力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發展和循環,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長度單位”主題的學習中,教師可為學生創設合作學習課題:“教室和課本相比誰更長?操場與教室相比誰更長?請用你掌握的數學知識來證明。”在本道題目中,“課本”“教室”“操場”的長度可謂一目了然,學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正確答案,但關鍵在于需要運用已學知識來加以證明。為了證明自己的結論,小組將開展積極討論,嘗試用不同方法測量課本、教室和操場的長度(此時還需要明確“長”與“寬”的關系),進而對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形成直觀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嘗試編制一些答案明晰但也需要證明的數學題目,比如,“鉛筆和長江大橋相比誰更長”“操場和某條街道相比誰更長”等,學生可調動生活經驗強化對“長度單位”的理解和認知,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
(二)立足學生學情分析學習任務,明確不同學生的責任分工
合作式學習模式是依托小組形式而開展,要采用合作學習模式,教師應當指導學生明確小組內的具體分工,使學生能夠在明確任務的指導下,通過通力合作完成課題的討論和學習。明確的任務可確保每一個成員能夠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發揮價值,自覺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推進小組學習任務的順利實施。因此,在小組劃分完成之后,可通過學生自薦、學生推薦、教師指派等方式確認每個小組的小組長,再由小組長與成員商量確認各自的主要任務。例如,可將教師預設的學習問題進行分解,不同成員負責不同的小任務,再通過學習結論的整合來回答整個大議題的問題。同時,還可根據不同的崗位進行任務劃分,例如,團隊發言人、觀點記錄人、問題梳理人等,在整個探究學習活動完成之后,由發言人進行總結發言,其他成員再進行補充,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
仍然以數學課題“長度單位”的學習主題為例,學生可嘗試將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分解:①課本有多長,用什么單位表示?②教室有多長,用什么單位表示?③操場有多長?用什么單位表示?大任務被分解后,小組成員首先可分成三個方向分別探討,完成任務后開始綜合討論,用各自的結論分別對比分析,得出最終結論。在明確的分工機制下,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圍繞一個核心的學習任務而開展,在知識碰撞過程中強化對知識點的掌握,在完成新知識學習和內化的基礎上促進學習能力的發展。
(三)結合信息技術創設生動氛圍,引導學生感受探究的樂趣
合作式學習模式的開展與學習氛圍具有密切的關聯,要促使整個探討過程更加順利、高效,教師就需要通過多樣性的方法為學生創設生動的課堂氛圍。例如,應用信息技術、多媒體設備等,結合學習任務構建探究氛圍,通過場景模擬推進合作學習活動的組織和實施,更能引導學生感受自主探究學習的樂趣。又如,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現場展示不同的幾何圖形,讓學生直觀生動地觀察不同幾何圖形的特點,以此促進學生構圖能力的發展和形象思維的發展,為合作式學習奠定基礎。在實操和演示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理論知識形成深入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主動探究的意愿。
例如,在“周長”主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情境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合作學習,嘗試梳理出相關知識點,幫助學生構建起完善的知識體系。首先,教師可運用多媒體設備以動畫的形式呈現一段“本班學生在操場上跑步”的場景,并簡單描述該場景中周長、速度、時間等知識點。然后,提出一組學習問題:學校操場長度是多少?跑步過程中哪個人物移動速度最快?題目中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學生圍繞主題開展討論學習,在情景模擬中不斷增強學習活動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這一場景能將相關知識進行整合,使學生能夠對不同主題的學習形成關聯,并將其聚焦生活中某一場景中,讓課程知識滲透生活中的所見與所聞,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探究過程的樂趣。
(四)利用數字故事拓展教學素材,積極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學科是與數字有密切關聯的一門學科,雖然數學學科具有許多分支,但每一個分支體系都離不開數字。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可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關注點,立足教材內容適當地引入數字故事,以此增強課程的生動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對抽象數字形成直觀認知,更有利于激發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乘法、除法的算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問的方式引出數字故事,向學生介紹高斯是通過什么辦法快速計算從1~10各個不同數字之和的故事,進而讓學生學習一種更為簡潔的計算模式。同時,鼓勵學生主動探究還可使用哪些方法實現快速計算,在探究中發展學生思維,提高運算效果,能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當然,數字故事不僅表示以數字為主題的故事,同時也包括用數字技術所呈現出來的數學故事。例如,將理論知識與數字技術結合,制作出具有動態特點的數字教學素材,也更有利于增強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五)通過教學引導促進深入思考,鼓勵學生構建學習自信心
合作式學習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活動是否能夠順利實施,學生是否能夠通過探究學習獲得有價值的數學知識,課程是否能夠達到相應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因此,在合作學習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發揮引導的價值,加強對不同小組討論情況的記錄和整合,及時發現學生在討論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偏差,并加以糾正和指導,避免出現學習重點偏移、無效學習等情況,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尤其是針對難度較大的學習任務,在適當延長合作學習時間的基礎上,教師還可參與討論學習,指導學生逐步剖析問題,帶領學生體會成功解決難題的成就感。同時,教師要科學對待學生學習能力上的個體差異,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關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波動,如若出現學習困難或消極情緒需及時鼓勵疏導。針對性格內向、羞于表達的學生,教師應給予更多關注和鼓勵,通過小問題、小發言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進而激發參與討論的自信心。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的成長和能力的提升,在自主探究和深度思考的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真正愛上數學學科,不斷促進數學綜合素養的發展。
四、 結論
綜上所述,數學學科是小學教育階段的基礎教育課程之一,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通過系統性的數學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探究數學的興趣,不斷促進綜合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合作式學習模式能夠促使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中心發生變化,教師將從課堂主導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學生將成為數學學習的主角,以此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探究深度,實現核心素養的培育。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中,教師應當重視合作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持續突出學生在探究式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價值。著力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多元化方式促進小組交流學習和探究,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有效推動小學教育事業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秦敏秀.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式學習有效性的提高方法[J].新課程(中),2018(4):152.
[2]段建龍.小學數學教學中合作式學習對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意義[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28):62-64.
[3]王民強.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實施路徑[J].學周刊,2020(26):23-24.
[4]何慧蘭.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對策研究[J].課堂內外(小學教研),2022(10):101-103.
[5]王春梅.問題驅動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新課程,2021(19):131.
[6]張長義,董惠英.讓“合作”之花在課堂中綻放:淺談數學課上合作學習的策略[J].學周刊,2020(13):139-140.
[7]李玲.淺談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課堂的合作交流學習[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7):97.
[8]王龍英.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59):11-12.
[9]周斌.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探索[J].新課程,2020(16):198-199.
[10]洪蕾.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的策略分析[J].文淵(中學版),2020(2):1953.
作者簡介:馮金鳳(1978~),女,漢族,甘肅慶陽人,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山和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