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7月,國務院批準上海等城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陳吉寧書記、龔正市長高度重視,要求發揮上海經濟中心城市綜合優勢,結合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捕捉時尚消費“新風口”,打造消費購物“打卡地”,構建經濟增長“強引擎”,充分釋放內需潛力。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立法等多種形式為優化消費環境、促進市場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7月2日,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聽取和討論了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情況的報告。
構建“4+X+2”商業體系 不斷夯實消費基礎
2023年,上海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5萬億元,比2021年增長2.4%;服務零售額1.3萬億元,比2021年增長7.3%。上海在商務部組織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中期評估中獲得第一。
三年多來,上海用三個“一”不斷夯實促消費的工作基礎。建立一個工作機制,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15個成員單位各負其責、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制定一個實施方案,力爭到“十四五”末率先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美譽度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出臺一個專項規劃,明確構建“4+X+2”商業空間布局體系。
消費引領度更高,構建全球消費資源集聚地。本市首發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年至2023年,4500多個品牌在滬舉辦首發活動,引進各類首店累計3366家;打造進口消費品集散中心,世界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超過90%,一線國際品牌覆蓋率98%,國際零售商集聚度位居全球第二;上海口岸消費品進口總額占全國比重達40%以上,進博會“6天+365天”交易服務平臺累計進口商品超3230億元;加快發展上海本土品牌,累計推出213個上海新品牌和老字號品牌,“上海時裝周”培育超300名本土設計師走向國際舞臺;197家老字號品牌入選商務部“中華老字號”,數量居全國首位。
行業融合度更深,培育多元消費聯動新格局。商旅文體展深化聯動,全市商業綜合體中商旅文體等融合業態的商戶數量、營業面積占比較2019年分別提高了2.5個、5.5個百分點。2023年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12.7億元,創歷史新高。2023年上海接待境內外游客超3億人次,旅游總收入4122億元。上海環球美食餐廳數量超過1.3萬家,餐廳數量、規模、餐飲消費占比均位居全國第一。點亮城市夜間經濟,16個區域入選國家級夜間文化旅游消費集聚區,打造6條周末限時步行街,推出100個夜生活好去處。上海夜場電影播放量、夜間出行活躍度和夜間燈光值強度等維度位列全國城市之首。
創新活躍度更強,打造國際消費潮流風向標。加快商業數字化轉型,2023年上海實現網絡零售額17014億元,在全國占比保持在11%左右。全市已集聚10家千億級電商平臺、19家百億級電商平臺,打造5家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引領綠色低碳消費,全市共有79家十萬平方米以上大型商業綜合體創建成為國家級綠色商場,3000余家餐廳獲得“上海市綠色餐廳”稱號。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消費節慶,連續舉辦五屆“五五購物節”,每屆舉辦重點活動均超過200余項、特色活動1000余項,線上參與企業超50萬家、線下參與企業超10萬家。
地標顯示度更亮,建設聞名遐邇的國際頂級商圈。提升重點商圈業態能級和功能品質,打造東西兩片國際級消費集聚區,覆蓋南京路、淮海路等8大核心市級商圈。南京路步行街入選全國示范步行街,豫園商圈入選首批“全國示范智慧商圈”。打造特色商業街區,形成近百個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生態優美、管理先進的特色商業街區。提升社區商業品質,8個區入選國家級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
環境友好度更優,完善國際消費制度和環境體系。優化營商環境,出臺《上海市優化首發經濟營商環境建立“營銷活動報批一件事”制度實施方案》。優化消費環境,順利完成6.22萬臺外卡POS機的布設任務。印發《上海市推進商務領域標準化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支撐高標準市場流通領域的標準體系。完善消費監測體系,成立消費市場大數據實驗室,覆蓋線上與線下、銷售與客流、商品與服務等維度。
2024年,本市出臺《上海市進一步促進商旅文體展聯動吸引擴大消費的若干措施》,對高能級、高流量、高品質的文化活動、體育賽事、展覽項目、旅游產品以及商旅文體展聯動營銷活動給予資金獎勵;發布《上海市消費品以舊換新專項行動》,實施本市老舊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新能源汽車置換補貼政策、綠色智能家電消費補貼政策;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上海市首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集中打造“首發上海”全球新品首發季,通過吸引高能級首店、支持首發首秀首展等,深入建設引領時尚、定義潮流的全球新品首發地。發布《上海市進一步提升支付便利性行動方案》,聚焦“食、住、行、游、購、娛、醫、學”等重點場景,全面提升老年人和外籍人士的支付體驗。
上海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與世界級消費城市相比,上海多元消費聯動仍需深化,商圈能級提升仍需突破,高能級市場主體仍需集聚,重點領域消費仍需提振,商業管理方式仍需優化。
集聚流量打造新名片 提升服務培育新熱點
為更好發揮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斷提升國際化水平和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全力推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邁上新臺階,本市將采取一系列推動舉措。
深化商旅文體展聯動,持續聚流量促消費。落實和完善政策,發揮《上海市進一步促進商旅文體展聯動吸引擴大消費的若干措施》支持引導作用,促進高能級、高流量的演出、賽事、展覽等活動與商業聯動,互導流量、互嵌資源、互植服務。培育聯動型新主體,加快建設“一站式”商旅文體展聯動新載體,打造一批演藝綜合體、游樂綜合體、體育綜合體。打造促消費新名片,7月初啟動首屆“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推出具有較強國際引流效應的標桿活動和商旅文體展聯動重點活動,大力吸引入境旅客和外來暑期消費。
創新消費供給,持續提升消費品質。擴大大宗消費,加大以舊換新補貼力度,有序開展家裝、電動自行車等消費品以舊換新。打響“首發上?!逼放?,落實首發經濟2.0政策,構建新品發布、展示、交易等生態鏈。發展服務消費,增強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的促進帶動作用。引領消費數字化、綠色化轉型,鼓勵發展直播電商等數字消費新業態,積極培育綠色消費新熱點。
提升商圈能級,持續打造世界級商圈。實施一圈一策,建設南京東路、南京西路、淮海中路、豫園、陸家嘴、徐家匯、北外灘、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等8個面向全球的頂級商圈。支持存量商業更新,用好重設土地年限、土地復合利用等政策,支持采用先租后讓、彈性年期等方式依法重新設定土地使用期限。推動商業模式創新,打造國貨潮品、小眾品牌等主題街區,寵物友好、銀發友好等特色項目。
集聚優質主體,持續增強產業功能。發揮高水平開放優勢,依托自貿試驗區、進博會、“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等多重國家戰略,吸引集聚更多全球優質商品、服務和高能級市場主體。促進商貿流通業高質量發展,促進供應鏈協同水平明顯提升。引進和培育本土領軍企業,聚焦新能源汽車、服裝、化妝品、信息服務等重點領域,打造立足上海、放眼全球的“國潮”知名品牌。
優化消費環境,持續釋放消費活力。優化支付便利化環境,完善“以移動支付為主體、銀行卡支付為重點、現金支付為兜底”的支付服務新體系。組織上海離境退稅商店統一實施一定商品折扣或會員優惠活動,提供“一站式”的售后服務保障。打造消費友好型環境,支持新建或升級行李寄存設備、多語種服務咨詢臺、多語種標識標牌系統等國際化、便利化、多語種消費服務設施。提升精細化管理服務,完善商圈治理體系,優化大型活動審批流程,服務保障流量經濟、夜間經濟、露臺經濟等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