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轉型發展階段,在實體經濟增速放緩的同時出現了向虛擬經濟傾斜的趨勢。實體企業投資與獲利虛擬化,理論上容易造成虛擬經濟泡沫化,而金融科技創新可以憑借技術優勢為抑制實體經濟“脫實向虛”提供創新動能。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通過對實體經濟發展現狀的分析,我們發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而運用金融科技的數字技術,能夠有效促進供需之間的精準對接,減少融資過程中的成本負擔,同時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通過這些途徑,金融科技在支持小微企業獲取資金、促進鄉村經濟的振興、加速產業數字化轉型等實體經濟關鍵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我國實體經濟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從速度型增長轉向效率型增長。盡管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臨一些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但在近幾年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明顯向虛擬經濟傾斜的趨勢。因此,2021年11月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率先印發《關于持續深入做好銀行機構“內控合規管理建設年”有關工作的通知》,強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需調整發展模式,充分發揮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作用,強調金融科技創新對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
一、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現狀
(一)實體經濟增速放緩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總量盡管仍在不斷增加,但增速明顯放緩。我國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雖然已取得顯著成就,但整體上仍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這表現在關鍵技術短缺以及對外部技術的依賴,導致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上存在短板。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出現了下降的趨勢,這表明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其增長速度正在放緩。這種放緩可能會影響制造業乃至整個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傳統產業增長動力減弱,新興產業尚未完全成熟,支撐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技術基礎相對薄弱。長期以來,由于依賴于外部技術和市場,國內產業發展在關鍵技術和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這導致了實體經濟增速放緩。
(二)金融資金脫實向虛趨勢初顯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快速發展,金融業對經濟總體發展發揮的作用在不斷增強。金融業的增加值從2010年的25733.1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96811億元。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在增加,2022年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8%,為主要經濟體最高。當前實體經濟增速變緩,投資效率逐年降低,使得金融資金選擇在金融系統內部循環,減少了實體經濟獲得資金的機會,出現金融資金脫實向虛的趨勢。在這一過程中,金融科技的創新有潛力糾正這種偏離實體經濟的傾向,恢復經濟的均衡發展。
圖 金融業增加值
(三)實體經濟發展中的動力轉換不充分
隨著新技術的誕生、新產品的推出、新業態的形成以及新模式的探索,新舊產業之間的融合步伐正在加快。然而,盡管有這些新興力量,它們的整體規模和貢獻仍然相對有限,尚未真正形成創新驅動的增長格局。根據《2023上半年中國新興產業發展指數》報告,2023年上半年中國新興產業發展指數較去年底有小幅增長,其中一季度回升顯著,二季度則略有回落。從具體的指標來看,中國新興產業的實力和潛力均有所提升,但仍需進一步優化其支撐環境和條件??萍冀鹑诘膭撔?,通過更加完善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和金融科技賦能機制,推動了創新成果的持續涌現和充分轉化,進而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為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二、金融科技創新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路徑
金融科技創新憑借技術優勢,可以降低服務實體經濟的成本、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為抑制實體經濟“脫實向虛”提供創新動能。但從互聯網金融的實際發展過程來看,其結果可能存在“雙刃劍”效應。隨著互聯網技術與各個產業的深入融合,由于資本的短期性和逐利性,導致資金沒有進入實體經濟領域,抑制了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可能產生系統性風險。因此,分析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經濟的影響路徑,可以提高金融科技的正效應,防止引發實體經濟危機。
(一)金融供給匹配實體經濟金融需求
金融科技創新運用移動終端和大數據分析,能夠規避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和服務不匹配問題,顯著增強金融服務的時效性和精確性,從而滿足傳統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中的各類金融需求,推進產業數字化,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金融科技的發展深化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了數字金融創新,提供了金融供給與實體經濟需求的匹配。這不僅滿足了公眾在消費升級過程中的金融需求,為擴大內需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也為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金融保障。
(二)金融科技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金融科技創新通過推動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不僅降低了運營成本與風險,還通過優化利率定價機制,有效降低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特別是為小微市場主體提供了更為有力的資金支持。這一變革滿足了新興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對新型金融服務的需求,為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能。
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的運用,為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它們通過降低融資成本、提高協作效率以及改善融資信用環境等多種機理,助力實體經濟實現更加穩健和可持續的增長。具體來說,這些技術通過增強透明度和信任度,簡化了融資過程,減少了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從而降低了融資成本。同時,它們也促進了企業間的協作與溝通,提高了整體經濟體系的運作效率。此外,這些技術還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信用體系,為實體企業融資提供更加可靠、便捷的渠道。
(三)金融科技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
金融科技創新在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顯著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進一步擴大了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從而更好地滿足了實體經濟的需求,促進了實體經濟的均衡發展。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可以更加精準地評估信用狀況,深入挖掘長尾客戶,改進征信評級體系,優化審批流程,為新興企業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這不僅增加了銀行對新興企業的信貸資金投放,降低了融資成本,而且為民營企業,規模較小的企業等新興企業的成長壯大提供了有力支持,為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金融科技是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一)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超過5200萬戶,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經營收入超過80萬億元。中小微企業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墒?,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客觀原因,造成中小微企業無法解決融資渠道與融資成本高等問題,而金融科技的創新可以解決中小微企業存在的融資約束難題。首先,由于傳統征信體系中缺少小微企業的記錄,導致金融機構與中小微企業無法實現正常的資金融通。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重新構建數字信用征信體系,滿足小微企業的需求;其次,影響小微企業融資的還有傳統供應鏈中存在的問題。區塊鏈金融科技可以對核心企業的信用進行多級可信流轉,增強小微企業所屬供應鏈的韌性。
(二)助力鄉村經濟長足發展
中國是農業大國,黨的二十大報告將農業強國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強調我國將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其中高質量的鄉村經濟發展對鄉村振興將起到關鍵作用,而金融科技可以為鄉村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我國的農村地區正在依靠打造產業鏈提高收入,農村金融機構也在運用金融科技實現金融服務供應鏈與鄉村產業供應鏈的協同。加強金融科技服務鄉村核心實體經濟的能力,形成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202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133元,城鄉收入比為2.45:1,城鄉收入仍存在一定差距,鄉村經濟仍有較大增長空間。鄉村振興需要加強金融科技的應用,根據鄉村的特色場景,提供鄉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的各類金融服務,促進鄉村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縮小城鄉差距的同時,也應注意數字普惠金融的區域異質性。金融科技的促進效應在西部地區明顯低于中東部地區。因此,因地制宜地利用金融科技服務鄉村經濟是我們應該著力解決的另一個問題。
(三)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我國經濟轉型的著力點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數字經濟建設。在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實體產業數字化的過程中,同樣需要金融科技為實體產業提供服務。金融科技融入產業數字化轉型,通過支付科技、信貸科技、保險科技、資管科技等創新,將金融服務更廣泛、更深入地嵌入智能制造、智慧園區、智慧物流、智慧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場景中,打通金融科技系統與企業生產經營系統,提升產業的數字化水平,實現金融科技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一)創新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
針對實體經濟不同領域、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創新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滿足實體經濟多樣化的融資和金融服務需求。提供多樣化的融資解決方案,優化金融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為實體經濟量身定制創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可以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的融資和金融服務需求,促進其健康發展。
(二)強化金融科技監管
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監管制度,明確監管對象、監管內容和監管方式,確保監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同時,要加強對金融科技機構的日常監管,及時發現和糾正違規行為,防范風險的發生。要加強風險監測和預警,及時發現、評估金融科技服務中的風險點,采取相應措施預警、處置??梢酝ㄟ^建立風險監測指標體系、加強數據分析和技術應用等方式實現。完善金融科技監管體系、加強風險監測和預警機制、加強對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是確保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經濟穩健發展的關鍵措施。只有不斷地完善和強化這些措施,才能更好地發揮金融科技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
(三)優化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環境
制定更加明確和具體的政策,確保金融科技行業的健康發展。明確金融科技公司的定位、業務范圍和監管要求,加強對其業務開展的監管和風險控制。首先,完善相關法規,為金融科技行業提供更加穩定和透明的法律環境。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規,規范金融科技公司的行為,并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其次,應該加強政策與市場的對接,確保政策能夠真正落地生效。要加強政策宣傳和推廣,提高金融科技公司的政策意識和合規意識;最后,建立有效的政策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和解決政策執行中遇到的問題。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可以為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經濟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推動金融科技行業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結語:
從促進經濟脫虛向實的角度看,金融科技的普惠性特征提高了通過傳統信貸渠道難以獲得貸款的個人、家庭、中小企業乃至受政策限制的企業的信貸可獲性。政府有關部門應特別關注金融科技服務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的作用,鼓勵金融科技企業為這些企業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還要建立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金融科技風控系統,支持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加強對金融科技的風險管理,確保金融科技的應用不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同時,要提高公眾對金融科技的認知和理解。通過宣傳和風險提示,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相關風險。
(作者單位:山西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