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連華美(1979~),女,漢族,福建漳州人,漳州市長泰區林墩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在高質量教學的導向下展開了多元的探索,其中對“量感”的培養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文章圍繞小學數學量感培養這一核心問題,通過調研對小學數學的教學現狀進行了反思,對“體驗式教學”的內涵及課堂構建原則進行了分析,對小學數學量感培養的重要價值進行了闡述,最后提出了體驗式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量感培養策略。具體而言,在小學數學量感的培養過程當中,可依托體驗式教學的課堂架構,不斷創新理念、路徑及方法,進而在推動課程改革的同時,更好地服務小學生的未來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量感;體驗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5-0081-06
一段時間以來,小學數學的課程改革主要圍繞能力的培養和素養的提升展開,雖取得了較高的成效,卻在這一過程當中,忽視了數學與生活以及其他領域的聯系,使數學課程成為一種專業化、模塊化的知識和能力獲取,使小學生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的提升困在了由學科所編織的數學藩籬當中。從更為宏觀的視野來看,這樣的課程改革既未能實現學生對學科知識體系的主動構建,也未能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之中,造成學生雖然在數學學習當中有所得,但對成長而言只是有所小得。而體驗式數學教學具有獨特的優勢,它可以實現基于學生成長的能力構建與學科實踐的統一。
一、 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
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多數教師仍未能走出傳統課堂教學的圍城。對傳統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度剖析可知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數學教學缺少體驗。很多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以效率為主,展開了對數學的模塊化教學,往往選擇進行直接地訓練,不注重數學與情境、與生活的聯系,進而使學生形成了一種“偽能力”。二是數學的教學欠缺指向。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我們看到最多的是教師講解數學的內容,然后用機械地訓練來完成學生的數學學習,這種方式看似合理卻有著極大的缺點,學生在這一過程當中往往是一個被動接受者的狀態,沒有能夠完成能力層面的提升。三是數學的教學缺乏互動。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更多的是直白講解或者以內容的提示為主,缺少了互動這一支撐點,導致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緩慢。
小學數學教學在體驗式教學和傳統教學法之間存在明顯的對比。傳統教學法主要以傳授知識點為主,強調基礎概念和算法的傳遞,通常采用講解、演示和練習的方式。這種教學法的優勢在于能建立起學生的基礎知識體系,但也存在學生參與度不高的問題。相對而言,體驗式教學注重學生的實際參與和親身體驗。這種教學法通過引入實際生活情境、教學游戲、小組合作等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例如,體驗式教學通過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然而,在體驗式教學中有時可能偏離了一些基本的數學概念,導致學生基礎知識薄弱。
目前,小學數學教學對這兩種教學方法進行了運用。一方面,傳統教學法在建立基礎知識框架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可確保學生掌握必要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教師傾向于引入體驗式教學,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理解。這種綜合的教學方法旨在平衡傳統知識傳遞和學生實際參與的需要,使得學生能夠在更具體的情境中體驗數學的樂趣,同時確保基礎知識的扎實掌握。然而,實施體驗式教學也面臨一些挑戰,包括資源投入、課堂管理、教師能力等問題。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以尋找最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
二、 “體驗式教學”的內涵及課堂構建原則
(一)“體驗式教學”內涵
體驗式教學是以體驗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和實踐的平臺,來促進能力的訓練和生成,這一教學模式可追溯到20世紀的60年代。具體到數學課堂而言,其是指以強調數學學習中的體驗,促進活用型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會根據數學教學的要求和教學內容,來創設一些含有指向性學習體驗,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數學水平。小學數學中的“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親身參與和實踐,從而通過感覺、觀察、實驗等方式來深入理解數學概念和方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其動手動腦、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體驗式教學”課堂構建原則
1. 開放性原則
小學數學“體驗式教學”強調開放性原則,即通過開放性的學習環境和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性,使他們在實踐中積極探究數學知識。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教師應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樣的數學學習資源和工具,并以學生的興趣和水平為出發點,設計個性化的學習任務,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這一方式使得傳統的數學課堂發生了較大轉變,數學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將由此得到時間和空間上的解放。教師對數學教學的實施將更為多元,可在適當的時間內展開情境體驗的教學活動,這也能有效去除因集中式的訓練而產生的負面影響。
2. 交互性原則
小學數學“體驗式教學”在課堂構建中要體現交互性原則,即強調師生、學生之間的積極互動與合作。通過積極互動,教師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伙伴。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和技術手段增強交互性,讓學生更活躍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效果,并在學生提出問題或展示解答過程時,及時給予反饋,糾正錯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促使他們更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體驗式的架構之上,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將得到充分賦能,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地位也就因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這樣的體驗之下,學生的學習激情也將會被點燃,在樂學的狀態下也將極大提高整體的訓練效果。
3. 實踐性原則
小學數學“體驗式教學”注重實踐性原則,強調學生通過實際活動和體驗來建構數學知識。教師可以設計具體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參與到數學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從教學理論層面上講,實踐是獲取體驗、反哺理論知識的關鍵,小學數學課堂亦是如此。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會通過豐富多樣的實踐讓學生在感受知識,用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并在知與行的并進當中,實現學科素養的穩步提升。
三、 小學數學量感培養的重要價值
“量”是小學數學教學當中重點探討的內容,具體到現實生活中,它包括了物體的大小、多少、輕重以及物體運動的快慢等。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些量是可以測量的,同時這些量也可以通過視覺等感官進行具體的感知。在小學數學當中,為更好地實現對量的探討,一般會給量加一個單位,如1kg、1km、1km/h等,其中,數字是對量的直觀描述,而單位則是對形態的指向,這也使得小學數學當中所討論的這些量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數形結合體。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的“量感”的培養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培養目標有以下三個層面:一是要具有基本的度量意識,通過這一意識建立數學學習與生活應用的必然聯系;二是具備分析能力,要能夠選擇合適的方式對量進行估算以及測量,從而精準地描述事物的外部形態以及運動特征;三是具有應用的能力,要能夠在特定的情景當中靈活地調動自身的“量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數學量感的培養作為深化教學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對提質課堂教學成效,驅動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量感的培養有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量感已成為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內容,小學數學將量感的培養放在了小學教學的核心位置,以充分體現與彰顯數學教育的價值。通過量感的培養,小學生將掌握測量、估算、推理等能力,而這些能力將為小學生的深度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量感的培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量感”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之一,其既是教學的情景與內容,又是能力的要素與支點,學生擁有了必要的量感,往往也就具備了對數學的直覺,能夠通過這一能力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并對問題進行高效解決。最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量感的培養有助于搭建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量感從生活而來,數學最終也是要為生活服務,這將使得小學生的學習有著更050c7c42b656d64b542a9fa8c88311c9為明確的指向性,也使其在對生活問題的解決當中,更深刻理解知識。
四、 小學數學量感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抽象概念難以理解,缺乏實踐
數學中的許多概念都是抽象的,例如,長度、重量、容量等,小學生們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有限,可能難以理解這些抽象概念,導致對數量缺乏深刻的理解。如果教學方法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就容易造成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滯后,從而影響對數量的感知。而且,小學生可能面臨數學符號和表達方式的困擾,如理解加減乘除的符號,以及用字母表示數,這些符號的抽象性會增加學習的難度。部分小學生還可能難以應對需要抽象思維的問題,如數學中的邏輯推理和問題解決,從而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習陷入困境。傳統的教學方法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遞,缺乏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這導致學生只能機械地記憶公式和規則,而無法理解這些數學概念的抽象含義,無法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量感難以得到培養。
(二)教學方法單一,學生感知度不足
目前,有些小學數學教師教學時可能過于強調傳統的重復性教學方法,缺乏創新和多樣性,從而導致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下降,并認為數學是枯燥和單調的學科。單一的教學方法忽視將抽象數學概念與實際生活情境相結合的重要性,學生很難在實際中理解并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未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意愿,使得學生數學學習的參與感不足。而且,由于小學生尚未形成自己的穩定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各異,有些教學方法可能偏向某一種學習風格,單一的教學方法未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教學內容難以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得一些學生感到難以跟上課程進度,進而讓學生的感知度受到影響。單一的教學方法也體現在過于側重傳統的筆試評價而缺乏其他形式的評價方式上,學生可能會因此而只關注應試技巧而忽略了對數學概念的深刻理解。
(三)教學資源受限,教材內容匱乏
如今一些學校面臨教學資源有限的問題,他們無法提供現代化的數學教學設備和技術支持,限制了教師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量感。部分學校可能缺乏足夠的教學資源和輔助教材,使得教師難以為學生提供多樣性的學習資源。一些小學數學教材可能過于基礎,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或者內容設計過于單一,缺乏足夠的深度,導致學生難以建立對數學的全面理解。部分教材可能偏向抽象概念,缺乏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的案例,使得學生難以理解數學在實際中的應用意義。另外,有些小學教師缺乏足夠的數學教育專業培訓,難以靈活運用有限的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數學教學體驗。同時,教師可能未能及時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數學教育理念和方法,從而影響他們教學水平的提升,這些問題都阻礙了小學生數學量感的培養。
(四)未能聯系生活,難以激發學生興趣
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個顯著的問題是教學內容未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導致學生難以建立對數學的實際應用和意義的認識。教材往往偏向于抽象概念和理論講解,缺乏與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的案例和實際場景,這使得學生難以認識到數學在現實中的運用和重要性。這會造成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不足,因為他們無法將所學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聯系,無法體會到數學在解決問題、分析情境和做出決策時的實際價值。此外,由于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過于理論化,缺乏足夠的實踐和互動,未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學生可能只是被要求記憶公式和算法,而不是真正理解數學的應用和意義。這種情況下,教學很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從而阻礙了他們對數學的深入學習和提升數學量感的能力。
(五)缺少家庭支持,家校聯動不足
家庭對數學學科的態度和支持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學生家長對教學不夠認同和支持,可能影響學生對數量的感知和興趣培養。然而很多家庭對數學學科的教育缺乏足夠的了解,導致學生在家庭中難以得到有效的數學啟發和指導。有些父母往往因自身數學水平或對數學教育方法的陌生而無法有效地幫助孩子建立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同時,缺乏有效的家校聯動機制也是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之一。學校和家庭之間的溝通渠道不暢通,家長難以了解孩子在數學學科上的學習情況和困難,學校無法提供足夠的數學學科信息和資源,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難以有效地引導和支持孩子的數學學習,進而影響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理解。因此,缺乏家庭支持和有效的家校聯動機制成為制約小學數學量感培養的一大難題。
五、 體驗式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量感培養策略
(一)以趣為核,共享探索
不少小學數學教師感嘆,自己勞心、勞力、勞神地教學,卻未收到想要的效果,學生的學習效果遠低于自己的預期。顯然在這一過程當中,很多教師忽略了一個問題,教學不是為了“教”,而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學”。小學數學量感培養的實踐中,要以趣為構建核心,在師生之間形成相互交流的平臺,這樣學生才能興致盎然地去給想象插上翅膀,帶著這雙翅膀進入課堂學習中去。以學為樂,以樂促學,在良好的課堂氣氛中,老師和學生能夠相互理解、相互融洽、平等合作,從而為量感培養的有效實施奠定基礎。如在講解《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的過程中,可采用視頻的方式對周長的概念進行回顧:以動畫的方式(小蟲子繞樹葉一周)形象地展示周長的描述性概念,而后讓學生自己指出什么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學生將有興趣地參與其中,思考其中,收獲其中。
(二)引入情景,感知生活
體驗式教學法提倡教師從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特點出發,研究、開發更多的課程,從而讓課堂真正地成為一個知識與技能、情感與價值的生長地。對教師而言,不僅要有“教教材”的定力,也需要有“用教材教”的魄力。在數學量感培養的教學實踐當中,要充分地激發師生在教材開發上的動能,以共建、共享、共用的思維讓量感培養的板塊變得更豐富、更實用。教師要從自身的教學經驗出發,去發現、去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以專業化的能力實現對這些問題的提升。如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過程當中,請同學們自己測量,自己計算,手中的橡皮、課本、文具盒及桌子、玻璃、黑板等都可以成為他們的測量對象。這樣的體驗使得學生更為清晰地認識到數學學習的目的和價值。此外,在數學量感的培養過程當中,也可以積極地利用教學實踐板塊,實現對教學活動的有效延伸,從而在更為廣闊的生活空間實現對學生數學量感的培養。
(三)植入思維,動手操作
量感培養的過程當中,一方面,要加大對思維能力的植入,使小學生能夠在思維的助力之下更好地完成由形到數的貫通;另一方面,要加大動手操作力度,使小學生能夠在感觀的助力下更好地完成由數到形的鏈接。如在四邊形的教學當中,向學生提供以下材料:木棒8根(4根6cm;4根4cm;小球若干),并提出要求“請用手中的小木棒組成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當學生完成后,進一步地深化問題:“請大家觀察你所組成的圖形,他們的邊長有什么關系。”經過簡短的討論,學生達成共識:這兩個圖形的長和寬都是相等的。而后,就此展開情景探索“長和寬分別為6cm、4cm的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是否相等?如何來證明你的猜想?”學生們從生活的角度展開了對這一有悖常識的問題進行積極探索。科學認知與生活經驗之間的強烈反差,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探究欲望。學生得出了“面積相等”和“面積不等”兩種結論,并就此進行了事實論證。其中,一個小組用形狀變化當中方框內小球的數目變化使兩派的意見逐步統一,并展開了對“四邊形面積計算”的討論。
(四)重視積累,培養能力
量感的培養是一個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的過程,應遵循漸進的原則,在經驗的不斷累加當中,實現量感能力的獲得與應用。體驗式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量感培養過程當中,一方面,需小學學段就對量感的培養進行細化,就每個學段、每個章節中的能力點進行梳理,并就培養的過程進行全面的統籌。以長度為例,在低學段時主要是在米之內進行,之后隨著年級的不斷增長以及學生能力的不斷增長而逐步地擴大內容,還可以對教材上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與延伸,例如,介紹“拃”“度”等測量單位。因此,在培養的過程當中,需要完成量感層面上的接力。另一方面,要將這些能力點的培養與具體的生活進行聯系,在學生對長度單位形成一定的認知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直尺”“繩子”“木棍”等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測量以及估算,從而使其在不斷的實踐當中形成更為深刻的量感,進而促進量感的形成與發展。在這一過程當中,需要就生活中分析的情景進行系統化的構建,使每個階段的能力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訓練場。
(五)家校合作,平臺延展
隨著小學數學教育探索的不斷深入,“雙減”等策略對傳統的學生作業體系進行了改良,以“量”為主的作業已然不能夠適應新的要求。因此,對作業的創新就變得尤為重要。在眾多的路徑探索當中,豐富而多樣的家庭作業成為小學數學教師的首選。個人認為,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量感培養的探索當中,也可結合量感的培養與作業的創新進行有機的統籌,進而實現量感培養和政策推行上的雙贏。如“大樹有多高”的探討當中,要求學生通過測量、計算、比較,得出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時測量不同的竹竿的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結論,同時,應用發現的規律,測量出大樹的高度,并通過探索、發現、經歷實驗、比較發現規律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感受數學方法的價值。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走進自然去發現問題、思考對策、解決問題。就教學的反饋而言,很多學生不僅完成了大樹的高度測量,也通過這樣的方式達成了對燈桿、建筑物等更多的“大樹”的測量,實踐的成果更為豐富、喜人。
(六)信息助力,多元展現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逐步實現了從單純PPT到多媒體展臺,再到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跨越。新平臺和新媒體形式的出現,使傳統的教學發生了質的改變。這些信息技術的手段在當前課堂上的應用,有效促進了教學內容及形式改革的進程,使課堂上知識情景化,內容得以共享。在信息技術加持下,課堂預設、互動環節、核心概念的形成等教學問題得以更好地呈現。在這一過程當中,可在信息技術平臺的基礎上,植入項目化的思維,讓學生在不斷地探索當中,實現對所知、所學的多元實踐。例如,一位教師在進行《千克與克》的教學之前,利用信息技術平臺發布了“我是生活小能手”的活動,請學生陪家長走進超市、走進菜市場,對所要購買的物品的重量進行估計,而后再進行稱重,逐步地建立起對量的感覺。同時,也在一次次的嘗試當中,修正了對量感的偏差。當建立起量感之后,去完成挑戰賽(即估計結果與實際稱重的最小差值),由學生以視頻作業的方式提交到平臺。
六、 結論
教學改革的發展進程當中,量感教學備受關注,并逐步成為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內容。實踐表明,小學數學量感的培養不僅有助于核心素養的落地,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具有積極的意義。而在量感的培養探索當中,體驗式教學以其高度的契合性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小學數學教師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量感培養探索的進程當中,要從核心素養出發、從思維培養出發、從創新發展出發,實現對這一實踐的全面推動,以更好地服務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吳曉英.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量感培養的進階之路[J].新教育,2023(11):18-20.
[2]夏扣琴.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文理導航(下旬),2023(5):88-90.
[3]黃金怡.細化操作活動 助力量感形成——以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什么是面積”的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23(9):86-88.
[4]宋顯慶,宋洋.培養“數感”“量感”,發展核心素養——2022年江西省基礎教育優秀教學課例小學數學現場展示交流活動綜述[J].小學數學教育,2023(5):46-49.
[5]李媛.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體驗式學習[J].小學生(中旬刊),2023(2):25-27.
[6]陶春成.小學數學教學中體驗式教學的應用研究[J].數據,2023(2):242-243.
[7]黃鳳芬.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探討[J].求知導刊,2023(4):38-40.
[8]王雪芬.身臨其境,感悟體驗,培養量感——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量感的培養[J].學苑教育,2023(4):17-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