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徐琳娜(1982~),女,漢族,江蘇蘇州人,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翡翠幼兒園,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摘 要:豐富充實的課程資源是兒童學習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幼兒園課程由構想變成現實的保障。文章以筆者所在園所結合園本生命教育課程進行課程資源庫建設管理為例,談談基于園本、立足生本,從資源的深入挖掘、優化整合、有效利用、科學維護等多方面推進幼兒園課程資源庫生長的路徑。
關鍵詞:生命教育;課程資源庫;生長路徑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5-0163-04
隨著江蘇省2014年開啟課程游戲化項目以來,教師們對課程資源的認識從簡單了解到積極關注再到自主研究,對課程資源的利用從單一使用到積極挖掘再到整合運用,對課程資源的管理也從單純收集到科學分類再到動態調整,這一系列的變化讓課程資源不只是“靜態的存在”,它正逐漸成為一種能潤澤兒童生活,激發兒童學習的力量。
我園地處教育事業飛速發展的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毗鄰蘇州工業園區青劍湖、陽澄湖雙湖,周邊自然、社會資源豐富,為我園建設以幼兒生命教育活動為中心的課程資源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課程資源庫的建設過程中,我園立足大數據信息化時代背景,整合自身園所各項綜合優勢,基于兒童發展視角并結合園所生命教育課程特色,有序推進課程資源的深入挖掘、優化整合、有效利用、科學管理等多方面,積極探索和實踐園本化的課程資源庫生長路徑。
一、 “兒童視角+課程價值”導向下的課程資源挖掘
我園立足園所生命教育活動特色,將課程視角轉向兒童,以讓每個孩子都能成長為具有天真稚態、和諧情態、發展潛能的生態活力兒童為教育目標,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與梳理園內外環境、文化、幼兒生活中的教育因素等各類資源,從自然、社會維度豐富與完善課程資源圖譜,并利用這些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主題活動,有效支持兒童的學習與發展,并不斷反哺課程資源庫的充實。
(一)兒童視角下鏈接生活資源
“發現兒童”才能“看見課程”,在師幼共歷生命教育課程的共生之路上,我們立足兒童的年齡特點,遵循他們的學習方式和發展規律,嘗試從兒童的邏輯、兒童的需要、兒童的發展出發。在進行課程資源梳理中,首先將其與兒童身邊可觸可感的生活有機鏈接,引導兒童從關注自然四季,到關注社會生活,從關注自我的成長發展,到關注與自身密切相關的一切人事物的變化,以此形成自然生活資源、社會生活資源支撐下的兒童生命教育課程。
在自然生活資源的挖掘中,我們將季節、動物等體現人與自然的資源納入幼兒園課程資源庫中,讓資源促發課程以有意義和真實的方式發生,形成幫助兒童與自然建立起“親屬關系”的一種自然探究類的課程實踐。在社會生活資源的挖掘中,我們將包含兒童的社會認知、社會屬性、社會關系等人與社會及人類生態發展的具有生活性的課程資源應用到日常課程中,即讓課程資源來源于兒童生活,課程內容立足于兒童生活,課程形式融入兒童生活,通過生活資源有效整合來開展形式多樣的課程活動,鏈接兒童關鍵經驗生長,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走向兒童的“個性化學習”“深度學習”“社會情感學習”,在實現課程資源建設的同時促進兒童的整體發展。
(二)價值判斷下科學篩選資源
課程資源是課程實施、提升兒童經驗的重要工具,而課程資源價值判斷無疑是資源挖掘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以立足兒童生活的自然生活資源、社會生活資源有效挖掘和整合而形成的生命教育課程內容是靈活多變和不斷生發著的,“生長”是我們在課程資源梳理開發中的重要策略。“生長”,不僅指向資源內容的產生、生發和變化,也是一種結果的指向——課程資源最終的價值所在必定是給兒童的學習和發展增加機會和可能。可見,有價值、有意義的生命教育課程資源必定是兒童看得見、摸得著、玩得了、做得起的,這也無疑就是最適宜兒童的生命教育課程內容來源。
因此,我園在課程資源挖掘中有目的地調查、收集課程資源,從兒童立場、資源價值判斷雙向出發,對資源進行有效加工、整理,構建園內外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使之符合幼兒園各年齡段兒童的認知、情感發展特點,形成園所課程資源庫。在這樣的過程中,無疑創新了一種無界的學習方式,將學習資源轉化為兒童實實在在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支持孩子們完成寬度和深度的經驗進階。
(三)生態視域下有效對話資源
當我們用生態的視角來審視幼兒園課程資源庫的建設,我們不難發現,立足兒童日常生活的課程資源,即他們能接觸到的所有人、事、物,都能成為課程資源,每一個由資源引發的游戲、學習、生活故事,都是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內容的重要來源,更是支架兒童發展的重要工具。而這樣的課程資源分布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即處于中心位置的是“自我”,往外依次是“我與他人”“我與自然”“我與社會”,并且在所有的課程資源中,每一種資源都不僅僅只有一個資源屬性,正如自然生活資源與社會生活資源之間也不是割裂而單獨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共同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之中。例如,我園地處陽澄湖南岸,“陽澄湖大閘蟹”這一自然資源背后又蘊含著豐富的社會生活屬性。從自然屬性出發,通過多個領域活動的相互滲透和環境材料的支持,兒童在個別、集體活動中可以獲得關于螃蟹的感知經驗,提升科學探究、表現、藝術創造能力;而從社會屬性出發,兒童通過親身探索了解家鄉特產陽澄湖大閘蟹的獨特之處,可以體會到動物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關。同時,在養蟹、識蟹、品蟹的過程中會愈發熱愛本土文化,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在置身于生態大循環中的幼兒園課程資源庫網絡里,由資源觸發的“關系”是最核心的,也是助力課程資源庫不斷生長的最豐富、最具有價值的活性物質。基于這樣的思考,一方面,我們積極鏈接自然生活資源與社會生活資源的關系,通過資源屬性的不斷挖掘,有效打通并整合其“屬性同類項”,使由資源引發的課程活動發揮出1+X的價值。另一方面,我們主動鏈接資源與兒童發展的關系,從兒童的經驗出發,尋找資源與課程的連接點,挖掘資源的有效教育價值,進而生成適合兒童發展的系列活動;通過多種途徑支持兒童主動將資源轉化為課程,將資源融入活動,引導兒童以不同的視角感受、探求、操作、發現、體驗并獲得新經驗。
二、 “信息技術+靈活生發”推動下的課程資源優化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為我們提供了無限可能,也賦予了我們更充足的課程資源。將“信息技術”的“智”與“能”與幼兒園課程資源庫建設有機融合,是實現課程資源庫不斷生長進階的關鍵所在。在我園所在的區域,一場教智融合帶來的變革正改變著我們的教育,由此我們積極依托區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子項目,基于兒童視角,深入應用大數據技術,對幼兒園課程資源進行全面梳理與更新升級,同時,賦能教育資源庫建設與運用,以此獲取不同類型和形式的資源,提升課程資源庫建設速度,最終使課程資源涵蓋更多元、獲取更便捷、效能更顯著,為園所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性和專業性提供深度技術支持。
(一)鏡像比對以提升資源涵蓋廣度
我園積極借助信息化技術開發數字化生態教育資源庫,服務教師日常課程開發、設計與實施。如在日常課程審議中,我們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對資源進行篩選和整理,廣泛搜尋大數據背景下幼兒園生命教育活動可利用教育資源。在此基礎上依托數字化、信息化的幼兒園課程資源庫進行鏡像比對,尋求自然、社會、人力、場地、文化等方面更多有關于生命教育資源的支撐與保障,使課程資源涵蓋更為豐富和多元。以我園生命教育課程資源庫從無到有的建設過程為例,從最初的園內相關資源篩選梳理,到依托大數據支撐下園內外3公里多層級多類別的生命教育課程資源庫迭代升級建設,目前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已涵蓋了7個類別,14個分支,8項附錄,287個教育資源卡,并且還在不斷豐富中。
(二)精準獲取以提高資源獲取效率
我園依托信息化、多媒體技術智慧建模,搭建信息資源庫,數字化課程資源供給日益豐富。教師們可以根據日常課程活動安排,有效利用大數據背景下課程資源庫的標簽搜索功能,通過搜索活動領域、開展形式、符合年齡、存儲形態、存儲位置、素材用途等不同關鍵詞,精準便捷獲取課程資源,充分凸顯了課程資源庫的實用性。同時,信息系統建設的不斷提速,也讓數字化資源獲取服務效能顯著提升,這一切都為教師日常有效開展生命教育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深度應用以凸顯資源利用價值
在大數據背景下我們以兒童視角審視資源,以課程視角規劃資源,嘗試在兒童、課程、游戲中尋找共通點,從“資源”到“活動”深入挖掘應用,在此基礎上靈活地生發合理的變式——資源與生命教育課程活動融合共通,這一系列舉措使課程資源可探、可玩、可創,也讓兒童的學習走向深度探究,最大化凸顯課程價值,最終助推兒童全面健康發展,教師專業化成長。
三、 “資源—活動—經驗”循環下的課程資源應用
我園的課程資源庫緊緊圍繞兒童這一中心,以資源為媒介,尋找“課程資源—生長環境—兒童活動—兒童經驗”三者不斷循環助推的路徑方法,開展多樣化活動,將兒童的需要、興趣與課程資源以及相應的活動關聯起來,深化兒童的學習,促進其整體和諧發展。資源、活動、經驗三者的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三者之間會跟隨兒童發展的內需以及課程適宜性靈活調整順序,形成動態循環模式,但是其最終目的都是利用資源引發活動,由單一操作走向多維遞進,讓兒童學習走向深度探究,助推其經驗生長和全面發展,在此過程中也不斷提升教師運用資源豐富及生發課程能力。
(一)課程資源成為有準備的生長環境
兒童是一個個獨立而鮮活的個體,他們是天生的探索家,他們有著不可估量的自我學習力量,善于從周邊環境中主動觸發學習。因此,在兒童期的生命教育中,一個有準備的、蘊含教育價值的環境,能隨時激發他們主動與各類資源發生互動的媒介,也可能為兒童自主學習提供支架。而豐富的課程資源無疑是有準備的生長環境中的重要一環,如班級區角中的各類圖示資源,各類低結構材料資源……這些資源都為兒童在生命教育活動中嘗試自主解決問題提供了支持。因此,教師應該支持兒童主動與周圍的環境(人、事、物、時間、空間)互動,不僅支持和鼓勵他們做感興趣愿意做的事情,也嘗試去做需要做、有能力做的事情,使課程資源真正發揮作用。隨著課程資源的不斷豐富,有準備的環境也在不斷生長,浸潤其中的兒童也在慢慢成長與蛻變,他們在與課程資源的互動中獲得的是不可估量的全面發展——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自主從容的學習方式、認真專注的學習品質以及不斷豐富的經驗網絡。
(二)課程資源成為支持兒童的活動素材
有效、適宜的課程資源要與兒童的活動相結合,成為他們可感知、可操作、可體驗的對象,可以發展兒童的有益經驗。當我們將課程資源與兒童的興趣、關注點和經驗建立積極聯結,我們會發現從他們關注的、感興趣的資源出發引發的活動,更貼近其經驗增長和發展需要。因此,在實踐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始終以辯證思維不斷重新審視、優化資源,實踐從深“拓”資源到豐實生命教育課程的過程。如在疫情期間,我園充分挖掘疫情中教育價值點,有效整合資源,幼兒、教師、家長共同生發有關人與自然的關系、勇敢、互助和愛的教育內容。從“生命與自然”的話題開始,我們和孩子一起對話自然,感受生命,“戰役”成長,讓勇敢、互助與友愛自然內化于孩子心中,而這些資源無疑是支持兒童獲得生命教育最好的素材來源。
(三)課程資源成為兒童經驗獲得的見證
課程是達成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兒童獲得有意義經驗,促進其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課程資源往往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但是當它被開發轉化為適宜的課程活動時,它本身所附帶的作用和價值將被進一步挖掘和生發,進而成為能促進兒童新經驗生發、生長以及豐富的有效助力。基于此,我們積極探索兒童核心經驗建構模式,嘗試從“資源挖掘”引發“價值判斷”架構“課程活動”建構“兒童經驗”的路徑,持續深度挖掘資源背后的教育價值,優化整合各類教育資源,開展貼近兒童生活、有益于兒童經驗建構的多樣化的生命教育主題活動,最大化凸顯課程價值。
四、 “層級管理+動態調整”模式下的課程資源管理
在生命教育課程資源庫的建設過程中,我園通過科學動態管理,有效提升課程資源的延展性和融通性,從而架起資源和課程間的互通橋梁,為兒童的發展、園所生命教育課程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層級管理”實現資源維護科學性
為了讓幼兒園的課程資源庫積極運作并不斷進階生長,我園實行有效的層級管理和動態調整策略,即根據課程資源的類型、功能等分類存檔,并實施分級逐層管理“園長一級管理——副園長、教科室主任二級管理——資源庫管理員三級管理——教師個人四級管理”,這樣的模式使課程資源庫的建設向內容全面、管理科學、運用有效的目標邁進,從而為教師設計和實施課程提供豐富、充足的資源支持,積極影響教師的課程決策和行動。
(二)“一表多圖”實現資源內容拓展性
我們從生命教育課程目標出發,結合園本化生命教育課程開展,充分挖掘梳理園內外自然與文化、家庭與社會以及幼兒個體本身具備的各類資源,立足幼兒生命發展不斷挖掘其價值,以思維導圖總表的形式從多個維度不同層級科學梳理課程資源圖譜總表,使教師能通過“一表”清晰了解園內外整體生命教育課程資源的類別與分布。同時通過總表加多附錄圖的形式,一方面,使每個資源分支更系統與詳細;另一方面,也實現了課程資源的可拓展。
(三)“審議修訂”實現資源形式變通性
課程資源可分為靜態和動態兩類資源,然而,即便是靜態的資源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生命教育課程資源庫的運作過程中,我們以“不定期的審議+階段性的修訂”加深教師對課程理念的認同,拓展課程資源的內涵,優化課程實施的路徑,凸顯課程價值,不斷增強課程資源的可變通性,使課程資源可探、可玩、可創,助力幼兒學習走向深度探究,助推教師專業化成長。
幼兒園課程資源庫的建設是一個不斷動態變化和挖掘優化的過程,以上分享了我園目前在立足兒童視角,結合自身園所生命教育課程基礎上進行的課程資源庫建設、管理中的一些做法,未來,我們也將繼續用最適合的方式,讓課程資源庫不斷進階生長,助力兒童健康快樂成長,助推園所整體教育質量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虞永平,張斌.幼兒園課程資源叢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王春燕,秦元東.幼兒園課程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孫薔薔.園本課程資源庫建設——何謂、為何和何為[J].福建教育,2021(29):6-8.
[4]孫羽.支持、伴隨、優化——例談幼兒園課程資源庫建設[J].幼兒100(教師版),2022(6):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