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施鈺萍(1974~),女,漢族,浙江杭州人,杭州市余杭區大禹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
摘 要:“雙減”政策的實施為中小學生減輕了課業壓力負擔,在這種背景下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及數學學科特點,設計更加科學有效的作業,對學生數學能力和素質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首先簡述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的背景,隨后分析當下作業設計中的不足之處,最后提出“雙減”背景下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優化策略,希望能明確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特征,為作業設計優化提供一定指導和建議。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5-0120-04
“雙減”政策對小學課后作業量提出明確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在有限的作業量限制下提升課后作業質量,對于教學工作而言至關重要。當下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大部分采取書面作業形式,作業內容與形式均較為單一,不能夠從學生實際特征出發,開展個性化針對性教育,因材施教理念無法有效落實。但學生個體在性格、學習能力以及完成作業時間等方面均存在差異,教師布置同樣難度和數量的作業,會導致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無法及時完成作業,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無法通過作業實現有效提升,因此優化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至關重要。
一、 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的背景
小學高年級學生主要指的是五年級和六年級學生,高年級學生學業表現出明顯分化趨勢,同學間學習差距明顯拉大,部分學生有厭學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合理性,對學生學習成績和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雙減”政策對作業設計質量提出較高要求。目前,小學階段作業量導致的學生負擔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但作業質量問題還有待解決。
二、 “雙減”背景下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中的不足
(一)未充分重視學生水平差異
目前,小學生在高年級數學作業完成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以下情況:較為簡單的作業題目主要針對基礎較弱學生,較為復雜具有一定難度的題目能夠促使基礎較好學生發展進步。大部分教師認為所布置的數學作業難度并不大,但教師對學生實際想法及能力的調查分析明顯不足。目前來看,大部分教師普遍采用調節作業難度的方式,在布置作業之后設置部分拔高題,學生按照自身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完成此類題目。大部分教師認為數學作業設計需要從學情、學生特點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出發,從整體來看,教師對作業設計理念具備科學認知,但在實際工作中教師不會讓學生自行設計數學作業,主要仍是采取統一布置全班作業方式。
(二)作業內容不夠豐富
大部分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布置作業時,選取課本以及教輔資料和同步練習冊當中的書面習題,也有一些教師自主設計題目。但整體來看,大部分作業是全班統一的,這種固化的作業形式和內容,導致作業趣味性不足,很多學生將作業視為學習負擔。甚至還有部分教師依然堅持熟能生巧理念,認為作業量是保證學習質量和效率的重要前提,采取題海戰術。盡管此種方式可以提升學生計算能力,但沒有關注學生學習主體特征,長此以往,學生對作業和學習的興趣顯著下降。
(三)作業形式較為單一
當下,大多數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是書寫方式,主要是完成數學習題或是練習冊等,非書面作業明顯較少,數學日記、小報或是實驗操作及社會調查等類型的作業少。整體來看,大部分數學教師以書面作業形式為主,并且認為其他涉及口語表達以及動手操作的實踐類型作業,不屬于真正意義的數學作業。教師需要認識到布置數學作業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學生學習發展,應通過作業訓練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整體素質。因此,單一的書面作業形式,會導致學生學習和發展受到限制,這不僅會影響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還會導致學生無法實現全面發展。
(四)作業批改評價方式陳舊
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師作業批改過程中,習慣性使用“對錯”或是“閱”字加日期形式,評語使用較少。還有的教師以中期考試或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評估標準,沒有對學生數學課堂及日常表現進行評估分析。這種批改及評價方式未關注學生主體特征,對學生長遠發展產生不良影響。目前,以成績決定態度的情況仍不少見,部分教師及學生家長重視學生分數,未從整體發展角度觀察學生的進步,也沒有分析導致學生不足的原因,或是發現學生其他方面的優勢。這種情況下,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容易對數學作業和學習產生抵觸等不良情緒,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學習積極性、自主性均嚴重下降。
三、 “雙減”背景下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一)合理采用分層方式設計作業
第一,分層設計數學作業。作業設計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需要關注學生個體化差異。分層化設計理念從學生不同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出發,針對性設計不同題目,實現差異化效果。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為簡單題目,主要是培養學生數學基本知識和基礎技能,讓學生重點針對計算、幾何以及統計的基本知識進行強化練習;第二層是中等難度的變式練習,在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轉變學生思路,設計需要學生反復思考的問題,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第三層是在前兩個層次難度完成之后選取更高層次任務,設計拔高題,并予以相應獎勵,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深入思考或結合多種知識進行分析。學生可以從自身學習能力和興趣偏向出發,選取適合自己的題目,基礎薄弱學生可以選擇基礎訓練題目強化鞏固,學習較好學生可以選擇變式題以及綜合應用和創新題目進行拔高。作業分層及彈性化設計可以為學生提供選擇及自主發揮空間,滿足不同層次學生作業需求,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促使學生提升。
第二,合理設計開放性作業。教師可適當地放手由學生自主設計作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適時提供幫助及指導,促使學生最終能夠在實驗與嘗試當中獲取知識和成功經驗。舉例來說,在一道數學題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請學生設計相關實例。分析問題時,教師可以提供不同結構材料或是輔助性學習資料,以此促使學生通過不同實踐完成相應任務。在類似問題解決過程的指導和參考下,學生遇到相似的問題時也可以自由發揮,真正成為學習主體,實現知識內化,不斷縮減不同學生間的成績及能力差距。
(二)豐富數學作業內容來源
數學教師可以從史料、其他學科資料以及社會資源和作業軟件當中提取有效內容設計作業,提升作業趣味性。
首先,數學相關史料能夠為數學作業內容豐富提供助力。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圓周率歷史,向學生講述數學概念及其發展過程,還可以通過雞兔同籠的有趣設定向學生講解相關問題。我國歷史上明代詩歌當中有描述和尚分饅頭的古算題,還有方環形田地面積計算類型的圖形和幾何相融合的巧思問題等史料內容都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歷史及文化,感受數學文化熏陶,使學生更好地認知數學,拓展多元化數學學習路徑。
其次,小學高年級學生有些數學成績較好,而語文成績則可能一般,有的學生擅長音樂、美術等藝術類科目。數學教師可以在數學作業布置過程中結合學生智力結構優勢,例如,利用學生喜愛的語言或是音樂知識,尋找和提取數學相關知識,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導下,促使數學作業能夠更加滿足學生需要,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再次,社會資源是數學作業重要來源,教師可以布置數學實踐活動類作業,讓學生通過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獲取相關知識及經驗。因此,教師在合理應用教科書及教材內練習題的同時,還可以在數學作業當中融入豐富社會資源,充分發揮地區圖書館、博物館和科技館等資源,探究可用的數學作業材料,也可以通過網絡等新媒體資源設計數學作業,促使作業內容更加豐富且貼近社會現實。
最后,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互聯網資源十分豐富,作業軟件當中有很多習題庫,其中很多習題均是由名師編制。與此同時,AI智能算法還能夠分析學生學習節奏及規律,為學生創建個體化學習內容及計劃,實現個性化作業設計效果,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強化作業效果。對小學教師而言,分層作業設計實施中主要影響因素為教師精力不足,而合理應用作業軟件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此外,作業盒子當中的AI助教服務還可以幫助教師實現作業分層。
(三)采用多樣化作業設計形式
第一,設計應用變式型作業,鞏固學生基礎知識。數學概念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強化對數學概念的認知,向學生解釋并強調概念,將其滲透到數學教學當中。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當中,教師可以適當融入變式概念題,例如,多選題、判斷題以及興趣題等,強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辨析和理解。舉例來說,教師可以選取兩首古詩,讓學生閱讀,并數一數古詩當中最多的字及其占古詩總字數的具體比例是多少?第二首詩與第一首詩當中最多字數占比存在何種差異?通過這種問題學生能夠更加直觀深入理解數學概念。
第二,設計合作作業,強化學生交流溝通能力。現有數學作業大部分由學生獨立完成,學生作業設計當中合作交流明顯不足,交流和溝通能力無法得到有效鍛煉,團隊合作意識培養不足。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形式開展合作型數學作業設計,例如,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以及學生與家長合作。例如,教師設計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時,可以設計親子合作型作業,教師口頭布置作業,讓學生將今日所學內容通過小教師身份講解給父母。通過口頭語言表述,學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鞏固自身所學的知識,同時,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也得到鍛煉,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家長與學生間的互動,強化情感交流。再比如,教師在扇形概念及面積課堂作業設計中,首先明確作業設計目標是檢驗學生能否理解扇形概念,是否熟悉扇形面積計算方法。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從實際教學內容出發設計4個小問題作業,每道題目分別留有2~3分鐘時間由學生自主思考或是進行交流,之后,按照問題設置情況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4個問題設為4個大組,每組領取一個問題,規定時間內進行作答,小組傳遞輪流回答問題。這一過程中學生之間彼此交流溝通,并且回答問題也可以鍛煉其表達能力。
第三,設計實驗作業,培養學生探究及動手能力。實踐型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學生自主參與性。例如,在圖形與幾何教學部分,可以設計由學生動手的實驗,通過作業培養學生觀察圖形和動手作圖的能力,促使其對圖形形成更加科學直觀的認知,發展空間幾何觀念,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解決相關問題。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圓的認識和周長》一課為例,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數學角度解釋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汽車及自行車車輪形狀為何是圓形?車軸應設計在何處?布置作業讓學生自主動手使用硬紙板制作不同形狀車輪,例如,方形或三角形、圓形,再將不同形狀車輪安裝到車軸上,進行車輪滾動試驗,由學生觀察記錄運動軌跡,記錄總結實驗過程中的發現,自主思考并與他人進行分享交流。
(四)提升作業批改有效性
第一,采取多元化評價方式。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從實際教學內容和目標出發,及時、準確、有效地對學生作業進行批改,同時針對作業當中較常出現的錯題進行重點講解。評價方式方面,教師可以從學生不同類型出發,選取差異化評價方式。針對個性化問題盡量采取面對面批改方式;針對基礎知識差錯率較高的學生,及時指出錯誤并進行指導。對于易錯題和重點難點題目,可以由學生小組討論形成統一觀點之后,再次進行交流溝通,由學生自主批改。評價主體方面,教師可以根據作業實際情況,選用自評或是互評方式。多樣化評價方式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增強學習自信心,強化學習效果。
第二,強化過程動態化評價。教師要基于發展眼光看待學生成長。具體來說,在批改作業過程中教師的評語應多采用具有激勵和引導作用的詞語,同時也要具備個性化和針對性特點。教師批改作業時應當適當增加人文性評論,通過簡練且精準的語言表達自身意見。針對作業表現較差的情況,教師也要注意采用激勵性語言,發掘學生優點,例如,“書寫明顯更加規整”等,肯定學生優點,鼓勵其更加努力學習。教師要基于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評估,一方面,關注其數學作業表現;另一方面,也要關注其發展過程,觀察到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發展進步,促進其全面持久發展。
除此之外,還要合理利用錯題,強化學習效果。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自主訂正作業錯題的能力,鼓勵學生自糾自查發現作業當中的問題。與此同時,教師和學生家長要相互配合對學生作業進行監督,教師可以經常性地檢查學生錯題訂正情況,指導學生將平時作業當中所犯錯誤累積制作錯題集,總結發現自身不足,明確自查知識易錯點,以此提升回顧復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 結論
綜上,“雙減”背景下強化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對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及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中,教師未充分重視學生水平差異,作業內容不夠豐富,形式較為單一,且批改方式陳舊。針對這種狀況,教師要注意合理采用分層方式設計作業,豐富數學作業內容來源,采用多樣化作業設計形式,提升作業批改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董登翠.“雙減”背景下小學高年級作業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3(5):6-9.
[2]陳靜.雙減背景下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策略——以分層設計為視角[J].科普童話,2023(27):16-18.
[3]邱麗.“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高年級作業設計的策略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2(49):49-51.
[4]林瑋.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高年級特色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J].空中美語,2022(12):317-319.
[5]肖佳興.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中高年級作業分層設計——“增”與“減”的實踐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2(41):51-54.
[6]王紅.“雙減”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數學課后作業設計研究[J].教育界,2021(47):29-31.
[7]吳莎莉.減負提高,鞏固成果——“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優化策略研究[J].魅力中國,2021(52):327-328.
[8]禹雪,趙志強,馬萍.數學家庭作業管理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以W市小學高年級學生為例[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22,32(6):57-62,77.
[9]馬桂蘭.“雙減”背景下小學高年級數學分層作業的設計與研究[J].生活教育,2022(29):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