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針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監管問題進行研究。首先介紹了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監管的基本概念和內容以及重要性和作用。然后,分析了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探討了這些問題導致的后果與影響。提出了一系列優化策略與建議,包括加強法律制度落地、完善體制機制、健全內部控制體系、加強信息化管理、提升監管隊伍專業素質、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學習等。本文有助于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監管水平的提升,提高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益和配置效率。
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是重要的社會公共資源和國有資產。它具有集體性特征,是行政事業單位服務社會以及積極履行各項職能的基礎,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監管存在諸多問題,制約了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益和配置效率。本文將從制度、流程、手段和意識等方面分析固定資產監管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和建議,以期為提升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監管水平提供參考。
一、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監管現狀及問題
(一)固定資產監管制度不健全
當前,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監管制度尚不健全。由于沒有建立完善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導致配置要求未落實,容易出現浪費、低效等問題。一些單位在固定資產的采購、使用、維護和報廢等環節缺乏嚴格的流程規范,導致管理混亂,影響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率。
(二)固定資產管理流程不完善
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流程普遍不完善,缺乏精細化的管理措施。一些單位在固定資產的采購、使用、維護和報廢等環節缺乏規范的流程設計,導致管理效率低下,容易出現浪費和流失現象。
(三)固定資產監管手段落后
很多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監管手段相對落后,缺乏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一些單位仍采用傳統的賬本式管理方式,無法實現動態監管和數據分析,制約了監管效率和準確性。同時,一些單位在固定資產清查和盤點方面存在困難,導致賬實不符等問題。
(四)固定資產監管意識不強
一些單位缺乏對固定資產規范管理和有效使用的重視,導致資源使用效益不高。同時,一些單位在固定資產管理方面存在“重采購、輕管理”的現象,導致資源浪費和流失。此外,一些單位缺乏對固定資產監管的有效監督和評估機制,導致問題得不到及時發現和解決。
二、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監管問題成因分析
(一)要求落實不全面
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監管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要求落實不全面。很多單位在固定資產的配置、使用、維護和報廢等環節缺乏全面、系統的要求和標準,導致管理混亂,容易出現浪費、低效等問題。
(二)組織架構不合理
行政事業單位的組織架構不健全也是導致固定資產監管問題的原因之一。一些單位存在組織架構不清晰、職責不明確的問題,導致在固定資產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和盲區。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溝通機制,各個部門之間難以形成合力,從而影響了固定資產監管的效果。
(三)技術手段滯后
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監管手段落后也是產生問題的原因之一。很多單位仍采用傳統的賬本式管理方式,無法實現動態監管和數據分析,影響了監管效率和準確性。同時由于缺乏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固定資產的監管難以實現精細化和全面化。
(四)人員素質不高
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監管問題還與人員素質有關。一些單位的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的固定資產管理經驗和知識,導致在管理過程中出現失誤和疏漏。一些單位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也影響了固定資產監管的效果和質量。
三、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監管優化策略與建議
(一)加快法律法規落地,完善固定資產監管制度體系
1.推動固定資產新管理辦法落地
隨著新會計制度和新的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辦法等相繼出臺,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制度、固定資產管理辦法的內容有了相應調整。事業單位財務科室需要深入解讀《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以及《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和規章制度,按照新法律法規和新要求,推動固定資產新管理規章和新管理辦法的落地。對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展開一系列的核算管理,精準把控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使用情況,從而提升固定資產監管準確性。
2.根據新會計制度變化調整監管規則
在新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組織開展固定資產監督和管理工作,其具體的業務流程和監管程序也會相應地發生改變。因此,事業單位應當嚴格根據新會計制度來調整原有的監管規則,重新確定固定資產核算和價值統計、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攤銷的規則與流程。而且,還需要落實各個科室的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職責,由科室負責人帶頭落實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新法規、新要求、新制度,循序漸進調整固定資產監管體系,優化監管業務流程,保障監管全流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高效性。
(二)優化組織架構,建立健全固定資產監管體系
1.確立固定資產監管責任制度
事業單位應當全面貫徹實施固定資產監管責任制度,明確各個科室負責人和固定資產監管員工的責任,實行責任源頭追溯的制度,將固定資產監管責任落實到人頭上、落實到具體崗位上,從而保障固定資產監管工作的有效性。落實固定資產審批人員、購置人員、使用人員、折舊攤銷管理人員的工作職責,并且進行針對性監督,對于懈職、瀆職的員工進行提醒、督察或處罰。
2.設立固定資產專業化管控部門
事業單位應當設立專業化較強的固定資產專業化管理機構,用于重塑事業單位原有的固定資產監管結構,增強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監管組織架構和組織機構運行的專業化水平。規模較小的事業單位,可以將固定資產管理部門拆解為專門的固定資產管理團隊或者專門的崗位,配備充足的專人來管理事業單位固定資產。規模較大的事業單位,則需要設立專用設備管理和固定資產監管部門,并且配備齊全的設備維護檢修人員、技術管理人員、價值鑒定人員、財務人員等。此外,還應當建立明細賬戶,分別設立固定資產總賬目和明細臺賬,完善固定資產財務指標體系,將固定資產的增值、減值,固定資產規模的擴大、縮減,固定資產的購置、調撥、配置、報廢等納入財務核算范疇,對其進行合理清算和監督管理。
3.搭建分級分層的監管組織架構
搭建分層分級的固定資產監管組織體系,進一步優化事業單位的內部組織架構,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搭建起信息化資產管理系統,細化固定資產監管模塊,強化線上線下全渠道監管和執法體系建設,對事業單位具有國有資產屬性的固定資產放在數字化監管平臺中,專人專管。根據固定資產不同的問題,比如盤盈、損耗、價值流失、盤虧、報廢等問題進行針對性處理,并且查明原因,積累經驗,從而改善事業單位的內部固定資產監管效率。
(三)引入先進技術手段,提升固定資產監管信息化水平
1.完善固定資產條形碼管理系統
采取數字化固定資產監管模式,積極利用條形碼技術,為事業單位的每一個實物、每一個固定資產粘貼上代表唯一身份編碼的條形碼。從固定資產購入開始,粘貼上條形碼,建立該固定資產的“電子檔案”,直到固定資產退出事業單位,封裝固定資產的“電子檔案”,從而實現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全程動態跟蹤管理,有效解決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清點不準確、賬卡物不一致、固定資產價值增減核算不準確等問題。事業單位應當構建起龐大的分布式數據庫和云平臺,以計算機為載體,引入C/S結構的管理平臺系統,完善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監管的各個功能模塊,記錄固定資產的價值變動信息、購置領用信息、盤點投資信息、借用租賃信息和報廢折舊信息等,形成更加完善完整的固定資產統計賬目,為事業單位合理使用固定資產提供可靠的數據參考。
2.條形碼掃描信息實時入庫上云
事業單位每采購一件設備或者是固定物資時,應當打印不重復的不干膠條形碼,粘貼在固定資產不易被損壞的地方。而掃描條形碼獲得的信息可以根據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監管實際需求提前設置,比如固定資產名稱、購入日期、使用日期、購入時市場價值、保管部門、使用部門、預計使用年限、預計報廢年限等。當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人員對相應固定資產信息不確定時,掃描條形碼即可獲得相應信息;其次,在掃描固定資產的條形碼時,將條形碼信息自動儲存到事業單位數據庫中,并且自動上云備份,以保證各項固定資產信息數據的安全性。
(四)加強人員培訓與素質提升,提高固定資產監管能力
1.提高監管人員上崗標準
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監管人員招聘時應當適當抬高門檻,明確規定從業人員的資質,要求相關會計人員持證上崗,既需要獲得會計行業從業資格證,也需要通過事業單位的統一考核,以此來吸納更多高質量的優秀年輕會計人才和固定資產管理人員,增強事業單位的人才儲備力量。
2.加強監管人員職業素養和技能培訓
事業單位應當加強固定資產監管專業人員和事業單位財務會計人員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綜合素養的培養。首先,需要加強對事業單位財務會計人員的責任心、廉潔精神的培養,開展職業道德培養,定期組織開展各項廉潔奉公的宣傳活動,提升事業單位財務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精神;其次,需要加強財務會計操作技能培訓,對于新入職的員工開展系統化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培訓,使得新員工能夠更快速適應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控需求和業務需求。
(五)加大監督與考核力度,確保固定資產監管制度的有效執行
1.建立嚴格的內部獨立審計制度
事業單位應當成立獨立的內部審計科室和審計團隊,加強內部審計監督職能,建立起更加嚴格的固定資產內部審計監督制度,通過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機構來審核固定資產增值保值情況。在開展內部審計管理時,需要確保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地位,保持較強的權威性和中立性,對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增值保值狀況和固定資產使用率等進行審核。通過稽查、評價、建議,發現其不合理之處和風險隱患,并且給出合理的糾錯建議,從而提高事業單位保護固定資產的能力。
2.建立固定資產保值的考核激勵機制
事業單位需要以固定資產保值增值目標為核心,建立固定資產監管績效的考核機制和配套的激勵體系,選擇能夠代表事業單位資產利用效率、增值率、保值率和配置效率的量化財務指標和非量化的定性指標,圍繞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絕對規模變化、相對資產占比變動、固定資產管理保留的完整率、完好率等進行考核。對于固定資產增值保值率較高的科室進行獎勵,設置模范科室,有效提升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效率。
(六)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借鑒先進經驗和做法
1.跨部門交流協作和資產核查
事業單位的財務部門應當廣泛和其他業務部門與管理部門展開跨部門交流協作,推動信息共享系統建設。各部門和科室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和社交媒體平臺來實現信息數據的實時共享,時刻共享各部門和科室的固定資產使用信息、利用率和價值增減的賬面數,從而幫助財務部門進行固定資產的審查。
2.先進管理經驗的合作共享
事業單位之間也應當加強先進管理經驗的合作共享,必要時可以借鑒應用試點事業單位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固定資產管理模式與業務流程,從而有效降低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監管數字化轉型的成本,提升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監督管理的效率。此外,事業單位財務人員還可以積極參與各種論壇和會議,學習新的固定資產管理辦法和會計核算方式。
(七)針對新形勢下的新問題,及時調整和完善固定資產監管策略
事業單位應當順應新形勢,根據新會計準則的變化,主動調整和完善自身的固定資產監管策略,從多樣化、個性化角度來設計優化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方式。事業單位可以強化固定資產購置監督管理,避免過度購置資產,根據事業單位現有固定資產存量來確定新增需求量,控制固定資產購置數量和價值,從而避免固定資產占用過多資金。
結語:
綜上所述,事業單位應當加強固定資產監督管理的意識,把握數字化賦能紅利,加強數字化建設,構建起數字化和智慧化的固定資產監控體系。這具有較強的必要性,有利于保障國有資產的安全,減少固定資產價值流失和不必要的損耗,從而為事業單位的穩健運行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事業單位應當順應新形勢,深入解讀各類新法新規,建立更嚴格的固定資產管理的剛性約束,加強組織架構建設和優秀財務人員培養。
(作者單位:瀏陽市國有資產事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