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專家警告說,如果運動員每晚睡眠達不到黃金標準,后果可能很嚴重。2023年,一項針對122名運動員的研究顯示,如果運動員每晚睡眠時間少于8小時,受傷的風險就會增加65%。睡眠和恢復專家安娜·韋斯特說:“如今,運動員只要晚上沒睡好覺,第二天上午就會問:‘我會受傷嗎?’”
韋斯特的客戶包括英超俱樂部阿森納和布倫特福德。按照她的說法,過去的8年里,人們越來越關注高質量睡眠與卓越競技成績之間的關系。運動員對睡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了解,卻也常常為此感到焦慮。很多運動員甚至對安眠藥產生了依賴。
2016年,一份關于睡眠藥物和運動成績的研究論文寫道:“由于依賴睡眠藥物,奧運冠軍曾經不得不被送入藥物康復中心。”2012年,前澳大利亞游泳運動員哈克特透露,他在職業生涯后期曾過度服用安眠藥。2016年里約奧運會前,澳大利亞奧委會出臺了一項新規,明確禁止澳大利亞運動員使用睡眠藥物。
美國奧委會在巴黎奧運會前組織了一次心理健康檢查,結果表明,睡眠仍然是運動員的“頭號問題”。香港體育學院的一位發言人表示:“我們為運動員提供全面的支持系統,包括優化睡眠的資源和建議。”
由于巴黎奧運村沒有安裝空調,許多運動員擔心晚上睡不著覺。中國香港擊劍運動員張家朗的法國籍教練格里高利·柯尼格透露,如果有必要,他會聯系當地朋友在運動員的房間安裝空調。
運動員比賽前夜難以入睡的現象普遍存在。2015年,在對283名澳大利亞運動員的一次抽樣問卷調查中,64%的運動員承認曾經在比賽前一晚睡眠不足。韋斯特認為,她的大部分職責是幫助運動員適應低質量睡眠,讓每個人都能忍受糟糕的夜晚。“很多運動員對睡眠不足感到恐懼、焦慮,而不是將睡覺視為一次機會。我們可以為運動員賽前難以入睡的現象找到合理的解釋。人緊張時,體內會分泌更多的皮質醇和腎上腺素,這兩種激素會阻礙睡眠。”
英國女子蹦床運動員布若妮·帕吉透露,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期間,她在贏得個人項目銀牌的前一晚“很可能只睡了2小時”,“我實在太興奮了,根本睡不著,只能勉強閉上眼睛休息一會兒”。睡眠專家理查德·斯溫伯恩將人的身體描述為一臺“生存機器”,“如果被置于巨大的壓力之下,不得不表現自己,那是可以做到的”。
在不同的體育項目中,頂尖運動員往往非常注重睡眠。在職業生涯巔峰時期,瑞士網球運動員費德勒每晚的睡眠時間介于11-12個小時,牙買加短跑名將博爾特每晚也會睡8到10小時。博爾特說:“睡眠極其重要。我需要休息和恢復,讓身體充分吸收通過訓練學到的東西。”
某些比賽的開賽時間很晚,運動員可能很難在大型賽事期間維持自己的作息規律。韋斯特說:“當科學和現實不一致時,怎樣才能在兩者之間建造一座橋梁?英超球員有時需要在深夜踢比賽,他們很可能賽前會喝咖啡,賽后幾乎不可能睡好覺。我從來都不強求運動員追求最佳的睡眠狀態,只想幫助他們在現實情況下,盡量優化睡眠。”
按照韋斯特的說法,還有個原因導致運動員產生睡眠焦慮,那就是對數據的盲目信任,“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一些反饋。電子設備只能提供通用反饋,并不總能考慮到正在做什么,或者參加了哪些運動”。
為了最大限度地優化睡眠,運動員們都有自己的睡眠習慣。例如,效力于曼城俱樂部的挪威前鋒哈蘭德喜歡在睡覺時用膠帶封住嘴巴,以促進鼻腔的呼吸。據說,這種做法能夠加快運動員身體恢復的速度,減輕白天的疲勞感。韋斯特對此表示:“我不支持跟風。很多足球運動員找我問過這個問題,但事實上,膠帶封嘴并不是哈蘭德睡得好的原因。如果想提高睡眠質量,一系列條件不可或缺,包括充足的營養、運動和合理的日程表等。”
韋斯特指出,運動員的有效睡眠可以發生在一天24小時內的任何時間點。她說:“我們需要找到導致睡眠不足的根本原因,換床墊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運動員感到焦慮,那么他們就需要了解焦慮感產生的根源,然后學會如何應對。在賽前準備階段,運動員完全可以打盹。這樣,無論晚上是否睡眠充足,都可以從睡眠中獲得最大幫助。”
我媽媽教會我最重要的學問就是睡覺。我每天晚上至少睡10個小時,因此從小到大都有非常多的能量。
——谷愛凌
中國女子自由式滑雪運動員
我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在打盹,這聽起來很奇怪,而且在比賽日我會打更多的盹。
——詹姆斯
美國籃球明星
我總是開著空調睡覺,蓋上被子。我知道有些人不喜歡吹空調,擔心會生病或者喉嚨痛。不過,我這樣睡得更好。
——穆雷
英國網球運動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