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地亞哥的米申灣,1974年9月25日,一支由跑者、游泳選手和自行車選手組成的隊伍開創了現代鐵人三項運動。這項融合了游泳、自行車和跑步的極限運動,不僅是對體能和技術的考驗,更是一場人類融入自然、成就自我的心靈旅程。
1987年1月18日,首屆天涯海角鐵人馬拉松賽于海南舉辦,中國鐵人三項起步。
1989年,國際鐵人三項聯合會成立,致力于讓這項運動走向世界,成為奧運項目。1990年1月16日,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成立,同年加入了中國奧委會和國際鐵人三項聯盟。
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副秘書長、原國家鐵人三項隊領隊孫良勇談到,相比歐美,中國鐵人三項的起點低,水平落后,普及度不高,缺少合適的訓練場地和專業的訓練裝備。但運動員們用熱忱開辟了一條通往國際的道路。
1990年,第一屆北京國際鐵人三項錦標賽吸引了世界大批優秀運動員參賽。國際鐵人三項聯合會破例把這項賽事列為世錦賽的積分賽,中國選手獲得了第七名和第十名的不錯成績。在次年第二屆的比賽中,中國選手取得第四名,打敗了1990年夏威夷鐵人三項世錦賽女子冠軍貝克爾。1996年8月,在印度馬德拉斯舉行的第五屆鐵人三項亞錦賽上,邢琳獲得女子組冠軍,榮獲“亞洲女子第一鐵人”的稱號。短短6年時光里,國家鐵人三項隊艱苦訓練、不畏困難,在國際賽場贏得了一席之地,捍衛著中國的“鐵人精神”。
1991年,在中國的倡議下,亞洲鐵人三項聯合會成立,全世界鐵人三項水平逐步提高。自2000年鐵人三項進入奧運會后,中國鐵人三項的道路卻遍布荊棘。在悉尼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王丹獲得女子第32名,這一成績至今未被超越。與最初的蓬勃發展相比,中國的鐵人三項逐漸陷入了窘境。
孫良勇指出,除了安全風險和提高成績難度大以外,限制鐵人三項發展的因素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投入成本大,一名業余鐵人三項運動員每年的花費達到20多萬元人民幣,更不用說培養一名專業運動員的花銷。如今,養活一支完整的鐵人三項隊伍,包括男女運動員各6人,加上管理、專業教練、訓練器材及場所等開支,費用數倍于普通項目的投入。投入周期如此之長,資金是巨大的阻力。
另一方面是環境。找到滿足游泳、自行車和跑步三個項目的訓練環境非常困難。當下,國內新建的游泳池、健身步道和騎行道很難滿足人們參與鐵人三項的需求。專業、安全的運動空間難覓,鐵人三項發展面臨著十足的挑戰。
從2005年成為全運會比賽項目,到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會,中國鐵人三項注入前所未有的發展動力,更加多元化,堅持滿足大眾需求,各地涌現出專業的訓練基地和俱樂部。這項運動迅速成為廣受歡迎的時尚體育。人們不再因為長距離、高難度等刻板印象望而卻步,鐵人三項在中國已逐漸為更多人知曉并參與。參與者不僅追求挑戰自身極限,更希望通過運動來塑造健康的生活方式。
各地舉辦了不同類型和級別的賽事,為大眾提供不同選擇。不擅長游泳的愛好者可以選擇僅由騎車與跑步兩個項目組成的“騎跑兩項”,擔心戶外運動安全問題的參與者可以選擇“室內鐵人三項”,熱愛冰雪項目的人群可以嘗試由跑步、山地自行車和越野滑雪組成的“冬季鐵人三項”。
通過參與多元化賽事,人們有了更深的了解。鐵人三項不再像傳說中那樣令人望而生畏,成了全民運動的一環。賽事增多,擴大了選拔人才的范圍。
中國鐵人三項在訓練規劃和方式上逐漸與世界看齊。張一退役后成為四川鐵人三項隊主教練,她說:“運動員最重要的是抓住每一堂課、每一天、每一周、每一年訓練的重點。”鐵人三項的訓練計劃因人而異,教練要有敏銳的洞察力,為運動員規劃合適的訓練內容,運動員也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制定個性化的訓練目標。
上屆全運會鐵人三項混合接力冠軍張書涵說,在自己的日常訓練規劃中,每周訓練在14堂課左右,中間穿插2-3堂課的力量及核心訓練。長距離耐力項目訓練以有氧耐力為主,強度刺激為輔,占比大概是7比3。
運動員的選拔與訓練模式也在漸漸革新。據孫良勇介紹,以前選拔人才往往從十七八歲入手,訓練模式也與國外有一定差距。覺察到發展痛點后,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努力與國際對標,邀請經驗豐富的外教來優化訓練思路,打造與國際接軌的運動員隊伍。選拔人才也打破常規,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從11-13歲就開始培養。
征戰巴黎奧運會鐵人三項的林鑫瑜,不到15歲就入選解放軍隊,17歲入選國家隊。在2023年杭州亞運會鐵人三項女子個人決賽中,林鑫瑜以2小時01分30秒的成績奪得亞軍。 混合接力比賽中,由林鑫瑜領銜的中國隊以1小時27分48秒的成績獲得銀牌。
在選材理念上,張一說:“抗壓能力和頑強拼搏的意志,是選拔鐵人三項人才十分重要的標準。”她曾在遭受傷病、經歷低谷時想過放棄,在家人朋友的鼓勵下重振旗鼓,拿下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女子個人賽資格,又在全運會上摘得女子銀牌和混合接力金牌。
張書涵說:“運動員都會有低谷期,不可避免會出現成績停滯、止步不前。這是正常現象,出現這種情況不要氣餒和懷疑自己,要積極面對,耐心積累才能突破瓶頸。”
鐵人三項是極富挑戰的綜合性運動項目,不僅帶給參賽者漫漫征途與肉體的考驗,更是精神洗禮和人格重塑。張一說:“鐵人三項聽起來困難,讓人覺得累和辛苦,但是完賽時,會有一種很大的滿足。現在業余愛好者多了,許多人在其中找到了人生目標與價值,這正是鐵人三項的魅力。”張一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為國爭光,除了成績與榮耀,鐵人三項更幫助她變得堅韌和自信,找到新的追求,成就新的自我。
張書涵談到,鐵人三項不僅比體能,還要比心態,耐心和冷靜是決勝的關鍵。運動員日常的訓練量很大,高溫暴曬、下雨路滑等情況下依然勤練不輟。張書涵最大的收獲就是通過不斷咬牙堅持,學會不輕言放棄。鐵人三項磨練意志力,往往就是比誰在身體疲勞的情況下更能堅持。孫良勇指出,雖然近年來中國鐵人三項發展緩慢,但運動員仍保持著奮斗精神,開辟新的發展道路,迎接新的春天。
在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鐵人三項從無到有,從起步階段的世界一流到陷入低迷,再到重攀世界水準,如今站在新的起點,在挑戰中前行。不遠的將來,中國將涌現出更多的鐵人三項愛好者,用汗水和努力為這項運動注入活力,在未來的賽場上再創輝煌,為國爭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