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找到一件自己想做又能帶來社會成就感的事情,大致需要滿足3 個要素:興趣、天賦和社會需求。最理想的狀態自然是3 個要素都有,但更多時候很難同時滿足。
先看第一種情況:你有興趣,這件事也有社會需求,但你欠缺天賦,怎么辦?
有不少人覺得一種職業就像一棵樹,每種職業都是獨立的,就像每一棵樹都和其他的樹保持一定距離。其實,職業就像一片森林,或者更像一個生態系統。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多種多樣的物種形成彼此依賴的共生關系。所以,要讓自己先進入這個生態系統。
以進娛樂圈為例。如果你做不了歌星,還可以當歌星的經紀人;如果你當不了歌星的經紀人,還可以當化妝師;如果你當不了導演,還可以當制片主任;如果你當不了制片主任,還可以當場記。每個行業都是一個生態系統, 先進去,就算你所做的不過是跑跑龍套、搞搞氣氛, 但這份“ 氛圍組”的工作,也足以讓你生存下來。
生存下來之后,你有兩種發展的可能性。一種是進了圈子,學會圈內行家教給你的技能,一旦機會到來,你就能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另一種可能性是,雖然你無法實現最初的夢想,但一樣可以享受行業成長帶來的紅利。
有個小伙子叫靳星,他從小就喜歡打籃球,身高1.78 米,在籃球圈里并不被看好。打籃球,矮是短板,但也能變成優勢,個子矮在球場上更有利于控球。于是,靳星在訓練中特別注重體能和彈跳。從北京體育大學畢業之后,靳星進了浙江廣廈籃球隊,成為一名職業籃球運動員。不過,不到一年他就選擇退出,因為覺得球隊的軍事化管理和對隊員的嚴格約束很不舒服。退出之后,他選擇成為一名籃球教練。后來他又創業,開了一家公司。公司如今已經發展為一家融籃球培訓、賽事經營、球員經紀、體育留學和運動裝備為一體的體育公司。
再來看第二種情況。你有興趣,也有天賦,但你想做的事沒有社會需求,很難靠這件事獲取足夠的經濟收入,怎么辦?
先找份穩定的工作養活自己,是相對明智的選擇。互聯網時代,非主流的小眾群體更容易被聚合起來,這就給一些在細分領域有天賦的人帶來了機會。著名科技作家凱文·凱利提出了“1000 個鐵桿粉絲”理論,意思是你不需要成為大眾都知道的名人,只需擁有1000 個鐵桿粉絲,無論你創作出什么作品,這1000 個鐵桿粉絲都愿意付費購買。由此帶來的收入可以讓你過上體面的生活,心無旁騖地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一位“90 后”苗族姑娘叫潘雪,出生在貴州凱里市淑里村,她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到家鄉,跟著師父學習手工制作銀飾的工藝。潘雪回鄉后發現,年輕人中出現了一個小趨勢:他們喜歡新奇的“潮品”,也喜歡有傳統色彩的工藝。怎樣才能做到又潮又傳統呢?潘雪有辦法。她會拍攝短視頻、做直播,還了解年輕人的喜好,于是嘗試運用傳統的敲錘、鏨刻工藝制作現代流行的樣式,吸引了很多小伙伴加入,一起復興傳統的銀匠工藝。
第三種情況是,你有天賦,做的事情也有社會需求,但這件事情讓你覺得索然無趣,怎么辦?
比如,你對數字很敏感,會計工作做得很順手,這份工作也能給你帶來穩定的收入,但你總是心有不甘,覺得自己不應該一輩子和賬本打交道。你感到很困惑:我究竟有沒有創造出社會價值?
你的困惑可能出于兩個原因。第一,你可能對其他職業持有過于浪漫的想象,但事實上,沒有一份工作是完美的。第二,你做的事情或許屬于人類學家戴維·格雷伯所說的無意義的工作,它只能給你帶來虛榮,不會帶來發自內心的自豪感。
如果是第一個原因,你需要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有沒有忽視平凡工作的非凡之處。又或許,你需要培養自己的業余愛好,對沖工作中的單調無聊。如果是第二個原因,你或許需要做個了斷,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別無選擇。有些工作外表光鮮,其實是有“毒”的。這種毒素會侵蝕人的心靈,時間久了,就很難被排出。你最好趁早離這樣的工作遠一些。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過電影《貓鼠游戲》。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故事中的人物原型弗蘭克·阿巴內爾,是個極為高明的騙子。他偽造銀行支票騙錢,從未失手。他還冒充過飛行員、教師、醫生、律師等,竟然都沒被識破和揭穿。雖然他用騙來的錢過上紙醉金迷的生活,卻活得心驚膽戰。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他終于被繩之以法。出獄之后,他換了一份職業,從原來的詐騙犯變成聯邦調查局的專家,用他的經驗和技能抓捕詐騙犯。一樣的天賦,用于邪道,會讓人墮落;用于正道,會讓人升華。
(摘自《找事:給年青一代的就業解惑書》,中信出版社,本刊有刪節,姜敏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