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世俗還是宗教的道德準則中,總會存在一個黃金法則,盡管說法不盡相同: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強加于他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個黃金法則總是提醒我們考慮和關心他人,可是我們自己由誰關心呢?這個黃金法則假設人們理所當然地愛自己,但圣人通常忽視了這個事實:并不是所有人都愛自己。或者說,當我們成長到足夠大,有力量將“挖掘缺點”這個致命的利劍轉向自身時,我們開始不愛自己了。
沒有人能活得完美,我們大多數人也不期望別人能做到完美,但是我們常常這樣要求自己。為什么有雙重標準?為什么對他人如此大方,對自己卻這么吝嗇?所以,我建議再增加一條新的法則,我們可以稱它為道德標準中的“鉑金法則”:他人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強加于自己,“人所不欲,勿施于己”。
看一看我們在對待他人時所采用的態度和標準,可以幫助我們意識到,我們在對待自己時那些非理性的、毀滅性的思維和態度。你會因為你的伴侶演講得“不夠完美”而去責怪她嗎?如果你最好的朋友一次考試沒考好,那么你會因此貶低他的價值嗎?如果你女兒或父親在某項比賽中沒有得到冠軍,那么這個不完美的成績會影響你對他們的愛嗎?應該不會。可是當我們自己沒能達到期望時,我們經常會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甚至把自己視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
心理學家馬克丹·利里和他的同事們證明,在經歷困難時,對自己的同情心其實要比自尊心更加重要。自我同情包括理解自己、善待自己,對于痛苦情緒敏銳地接受,而且認識到每個困難經歷都是人生中正常的一部分,在我們考試沒考好時,在工作中犯錯誤時,在亂發脾氣時,原諒自己。
愛他人的前提是愛自己,正如哲學家安·蘭德所說:“在學會說‘我愛你’時,人們必須先學會說‘我’。”
(摘自《幸福超越完美》,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