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普遍印象里,飲料的凈含量一般都是比較規整的整數,比如,250mL、500mL、1L 等,但現在越來越多的飲料凈含量變得有零有整。娃哈哈的瓶裝飲用純凈水凈含量標注是596mL,百歲山的礦泉水有一種規格的凈含量是348mL……國外很多飲料的凈含量也千奇百怪,都樂菲律賓的菠蘿汁飲料是177mL,希臘哇爾塔汽水果汁凈含量是232mL……企業為什么選用特別的數字來作為凈含量標準呢?
可能只是偶然。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宗慶后曾表示,凈含量596mL 的水最初的設計是600mL,但是實際生產出來后只有596mL,就只好標596mL。還有網友通過諧音梗來解讀凈含量的寓意。百歲山礦泉水的凈含量348mL,正著讀諧音“生世伴”,將數字倒過來843 正好是“百歲山”。
不過,從經濟學和心理學上來說,這些數字背后到底藏著什么秘密?
國家對于定量包裝商品的凈含量并沒有做出規定,具體商品的凈含量都是生產企業自行定義的。這給消費者帶來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賬不好算了。到底買哪種瓶裝的最劃算?比如,“武夷山旗艦店”的一款礦泉水,333mL,24 瓶,售價71.86 元,平均每瓶2.99 元;513mL,24 瓶,售價83.86 元,平均每瓶3.49 元。精確到每毫升的價格時,可以發現,小容量的礦泉水確實更貴。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不會進行這樣的比較,即便買貴了也察覺不到。
數字的精確度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比如,當產品卡路里以精確數顯示時,個體購買意愿顯著提高。當個體由于控制感缺失而導致決策不確定時,會更加偏好以精確數顯示屬性信息的產品。消費者會感覺商家是“嚴謹”的,從而提升其對商家或品牌的誠信度感知。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竇東徽表示,消費者最擔心的就是商品容量虛標,精確數更難從認知上把握,即使真實分量不足,消費者也難以做出判斷。另外,消費者在關注凈含量的同時,通常會無意識地將精確數和另外一個與之接近的大概數進行對比,這種比較就是“參照依賴”。消費者在購買飲料時,比起200mL這個大概數,精確數206mL 讓人感覺這單購買不僅不虧,還有盈余。
消費者感知容量時,是一種模糊的、以附近整數為錨定的“取整認知”,比如,333mL 被知覺為“300 多克”,487mL 被感知為“差不多500 克或半斤”。無論向上或向下的取整,都有“多”(超過某個值或接近某個更大值)的感覺,這種“錯覺”是有利于促進購買的。
(摘自“壹讀”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