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請大家設想這樣一個場景:房間里有3個角色A、B、C,他們被分隔開來。A是評判者,可以不拘天文、歷史、文學、藝術以及生活等任何領域,提出任何一個問題,發送給B和C。B和C是被測試者,其中一個是真人,一個是機器,同樣要以文本形式來回答A的問題。A可以不斷提出問題,根據回答來判斷B和C哪一個是人類,哪一個是機器。5分鐘內,如果機器的回答有超過30%被誤判為人類,則可以認定該機器具備了人工智能。
這就是圖靈測試,1950年由英國科學家艾倫·麥席森·圖靈提出的。他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對其實現的可能性進行了探討,因此被譽為“人工智能之父”。
但直到1956年,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召開的科學會議上,人們才正式使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一詞,宣布了人工智能的誕生。1956年也因此被認定為“人工智能元年”。
此后幾十年間,AI的發展呈螺旋式上升,作為前沿科技,研究從邏輯推理與定理證明、自然語言理解、自動程序設計、學習以及機器人學等多個角度展開,經歷了從形成到成長的發展浪潮。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在機器學習和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發基礎上,AI得到重大突破,深度學習更是促成了其質的飛躍。
2014年6月7日,在圖靈逝世60年后,俄羅斯研發團隊的智能聊天程序“尤金·古斯特曼”,模仿一個13歲的烏克蘭男孩,在150場對話里騙過了33%的評委,成為首次通過圖靈測試的AI。這被視為“AI發展的里程碑”。當然,通過了圖靈測試不等于具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
如今,AI可以用多種語言撰寫充滿想象力的詩歌、解答各類學科問題、生成精致細膩的視頻,汽車實現了自動駕駛,醫療實現了智能操控,智能手機、智能家居、智能導航更是司空見慣……無數科幻作品想象過的未來場景正在成為現實。
其實,AI是開放、復雜的信息系統,是信息學科的高級篇章。我們應該認識到,AI雖然已經擁有讓人震驚的能力,但仍然沒有理解能力,不是真正的智能,只能算是AI初級階段的產品。例如,它能對我們提出的問題給出看似合理的答案,卻不知道答案是什么意思——就像當鸚鵡或者八哥鳥說“你好”時,它們并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么意思。
而AI對答如流的基礎是,有萬億級參數的神經網絡和萬億級的訓練樣本,把各種各樣可能出現的情況都搜集到樣本庫里,還有極為高速的計算系統來比對樣本和生成答案。但是,大模型、大數據、大算力等仿佛“巨無霸”,在消耗著巨量的資源。
AI研究的關鍵是要掌握通用的智能生成機制,并以不變的通用智能生成機制,成功應對千變萬化的應用場景,我們才有望從根本上擁抱一個有理解能力、真實、通用的AI。
本期《知識就是力量》雜志將帶領大家走近AI,深度了解其發展及應用,展望一個將被AI重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