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力即對數據的處理能力,以及存儲能力、數據傳輸能力等。
大模型是指具有大規模參數和復雜計算結構的機器學習模型。
人工神經網絡是模擬人腦神經系統的計算模型。
算法是將人的邏輯思維過程與計算機的計算過程相融合來解決問題,它是數學、邏輯學與計算機深度交叉、人機融合的成果。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利用復雜的算法、模型和規則,從大規模數據集中學習,以創造新的原創內容的AI。它能夠創造文本、圖片、聲音、視頻和代碼等多種類型的內容。
人類智慧的生理基礎,是在漫長進化過程中不斷完善的大腦;人類也是已知唯一可以通過語言和文字等抽象符號進行學習的物種。
智能機器人的控制芯片和算法,好比人類的大腦和不斷學習的過程。特別是隨著芯片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機器人的控制器性能越來越高,這讓智能機器人可以運行更加復雜的程序。
具有AI算法的智能機器人,可以進行自主、無監督的學習,在數據中發現規律和結構;也可以根據特定任務進行有監督的學習,通過對照檢測進行調整提高;在深度學習模式下,它甚至可以使用人工神經網絡來模擬人類大腦活動。
智能機器人也可以像人類一樣有視覺,這種視覺被稱為機器視覺。要實現機器視覺首先要通過圖像攝取裝置,將目標轉換成圖像信號,再傳送給圖像處理系統;圖像處理系統可將像素分布、對比度、亮度、顏色等轉變成數字化信號,進而加以判斷,給出識別結果。
智能傳感器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傳感器,它具有采集、處理、交換信息的功能,用于感知外部環境。
例如,城市里安裝的微型空氣監測站點,能采集周圍環境數據,通過分析處理,檢測空氣中化學物質的種類及濃度,找出有害污染源,對空氣質量進行實時評估,并向決策者發出預警。
智能機器人能看到、有感覺,還會思考,接下來就要付諸行動了,這時它需要執行器,幫助它做物理動作。
例如手術機器人,甚至能在微創傷手術領域實現高于人類能力的操控精度。醫生可以坐在手術機器人的控制臺旁,觀看病人體內傳回的病區三維影像,操控機械臂進行移動;機械臂則可以模擬人類的手臂,做模擬手腕的靈活動作,能避免醫生手術時手部自然引發的震顫,所以更為穩定精準。
雖然AI技術使得機器人越來越智慧、越來越能干,但我們必須意識到,智能機器人終究不是“人”,它有自己的局限性和問題,而人類的情感和思想更是獨一無二、難以模仿的。我們需要的是深度了解、合理發展并有效控制它,讓它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責任編輯 / 高琳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