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的科研人員通過分析我國首顆探日衛星羲和號的觀測數據,精確繪制出國際首個太陽大氣自轉的三維圖像。
此次,南京大學羲和號團隊利用衛星采集的多譜線、全日面、高精度的觀測數據,對太陽大氣層自轉規律有了較為精確的認識。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太陽大氣各個層次的自轉速度都呈現出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規律,而且,越靠近太陽外層,大氣的自轉速度越快。
羲和號于2021年發射升空,至今仍在軌穩定運行。
近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研究團隊通過分析澳大利亞西部杰克山的鋯石氧同位素成分,推斷出地球水循環或至少始于40億年前。
地球上的水通過蒸發和降水等過程在陸地、海洋和大氣之間移動,這個系統被稱為水循環。在地球歷史的早期,淡水的存在以及水循環的開始可能促進了早期生命所需環境的形成。不過,水循環開始的時間一直難以確定。
研究團隊對鋯石組成進行了計算機模擬,發現可能曾有淡水和海水的組合與高溫熔融巖石發生混合。同時,他們認為,此時地球表面已有淡水存在,說明水循環可能至少從40億年前就開始了。
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柔性電子技術實驗室張一慧教授課題組研制出具有仿生三維架構的新型電子皮膚系統,可在物理層面實現對壓力、摩擦力和應變3種力學信號的同步解碼和感知,對壓力位置的感知分辨率約為0.1毫米,接近于真實皮膚。
這款仿生三維電子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各部分質地均與人體皮膚中的對應層相近。
傳感器及電路在電子皮膚內深淺分布,其中部分傳感器更靠近其表面,對外部作用力高度敏感,分布于深處的傳感器則對電子皮膚變形更為敏感,在工業機器人、生物檢測、生物醫療、人機交互等多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